一个普遍被误以为是真相的谎言

太宗悦史 2024-03-15 18:45:20

01

提起方孝孺被诛连十族一事,相信大部分人对此都是惋惜的,毕竟那可是被姚广孝誉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男人。

更何况,他还与朱标师出同门,都是宋濂门下的弟子。

要是首先不在大殿上与朱棣争论皇位应当由谁来继承;其次将朱棣要他写的那一道即位诏书写好;最后不在诏书上写燕贼篡位。

以他的身份,他的下场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毕竟他作为建文帝的心腹,他投降朱棣无异于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建文帝的心腹都已经投降,难道你们还不投降吗?

更何况,他投降不就是意味着朱棣是一个明君吗?要不是明君,他怎么可能会投降。

但他选择与朱棣硬刚,朱棣叫他往东,他偏偏要往西。

既然如此,朱棣当然不能放过他,而他偏偏又找死,朱棣威胁他,说要杀了他,结果他竟然回答朱棣,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虽然他这一句话明显不是真心的,毕竟哪里有人会主提出要别人杀自己的十族。

但朱棣向来都是实用主义者,你既然都已经自己提出来,那我就满足你这个愿望。

“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曰:吾夷尔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明史纪事本末》

而方孝孺在此之后也没有求饶,真可谓是忠臣之典范。

当然,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是肯定不能求饶的,要是求饶的,那岂不是丢脸丢大了。

这也正常,毕竟方孝孺接受的是最高规格的儒家教育,而儒家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于君王,要不然也不会贯彻整个封建王朝。

但方孝孺真的被株连十族了吗?这个问题相当值得讨论。

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方孝孺的确被诛连了十族。

甚至就连他本人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刚烈。

现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个方孝孺,是经过精心雕刻的方孝孺。

02

朱棣占据南京的那一刻,但凡是忠于建文帝的大臣,都在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他们的忠贞不二。

而距离建文帝最近的大臣莫过于三位,分别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而黄子澄被抓的地点是在苏州,他为什么会在苏州呢?因为他当时正在苏州招兵,准备去支援建文帝。

而齐泰被抓的地点虽然不是在苏州,但也是在南京之外,因为当时他正准备前往南京与建文帝商讨对抗朱棣的事宜。

但奈何出了李景隆、谷王这两个叛徒,以至于佣兵整整不下于十万的南京,面对同样佣兵不下于十万的朱棣竟能走不过一招。

既然如此,当然是要外逃招兵反抗朱棣的统治。

但奈何他的头脑太简单,觉得白马太过于显眼,用墨汁将白马涂成黑马,不曾想,马在奔跑的过程中会出汗,结果墨汁一点一点的滴下来。

原本不想招摇过市,现如今是特别的招摇过市,以至于被抓了起来。

而当时的方孝孺在干嘛呢?他就在南京的家中,这就很耐人寻味。

要知道,他当时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出逃,也就是如同齐泰一样,试图在民间组织起反抗朱棣的势力,与朱棣死磕。

第二个选择是,在南京里组建起一支反抗朱棣的势力,试图刺杀朱棣,又或者阻止朱棣进军南京,就比如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祖,一直在与朱棣打巷战,直到全军覆没。

第三个选择是带着全家自杀殉节,就比如当时那一位连中三元的右侍中黄观。

但方孝孺却什么反应也没有,如果说你不敢与朱棣对抗,但又想苟活下来,可以理解,那你最起码要脱离朱棣的掌控范围。

而当时朱棣短时间内的掌控范围也就仅仅只有一个南京,只要你能从南京里脱离出来,那么就可以开始逃亡生活,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是忠于建文帝的。

一生只会侍奉建文帝,又或者建文帝的下一任正规继承者。

但他的这个行为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毕竟当时投降朱棣的建文大臣做出的行为普遍与他一模一样,既不逃跑,也不反抗,也不自杀。

那他为什么到后来又突然反抗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不出意外的话,应当是在刷名望,毕竟当年建文帝可是相当的信任他。

要知道,原本建文帝是打算迁都躲避朱棣的锋芒,但是他却坚决反对迁都,摆出一副相当强硬的姿态。

更何况,南京还有十余万守军,只要援军一到,灭掉朱棣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但人算不如天算。

而所谓的刷名望,就是先表现出一种誓死不屈的样子,然后再进行妥协。

就如同后来的洪承畴一样,躲在监狱里既不吃,也不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要绝食而死。

结果连自己的衣服落上一点灰尘,都要轻轻的拨开,你说这种人想死吗?不想死,无非就是表现出一种姿态而已,以防被后人唾骂。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棣根本没有时间跟他来回拉扯,直接给了他一个暴击。

当然,对于这个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似乎关于他,也就只有这一种解释最合理。

03

最早关于方孝孺被诛连十族的这一种说法,是出自于一本名为《野记》的书,后来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明史》采取的都是来源于这一本书。

而这一本书的作者虽然是与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但是这一本书的归类却属实不敢恭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就是一本类似于《聊斋志异》的那种书,动不动就是妖魔鬼怪,动不动就是天仙下凡,总而言之怎么离奇怎么来。

对于方孝孺被株连十族一事亦是如此,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蛇精,这个蛇精是干嘛的呢?专门为方孝孺报仇的。

“后方公不幸婴烈祸,蛇蘖亦足征也。”——《野记》

祝枝山的出生时间是在1461年,距离靖难之役结束的那一年1402年已经过去整整将近六十年的时间。

如果说祝枝山的说法是真的,那他是依靠什么做出的判断?

更何况,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连十族,那为他收尸的为什么是他的朋友呢?

要知道,原本的九族就是将自己这一方的家庭成员以及妻子那一方的家庭成员全部包括进去,不包括之外的人员,但十族可是连朋友都包括了进去。

从他的朋友敢于为他收尸来看,可以知道这位朋友与他的关系肯定是相当的铁。

既然如此,朱棣为什么将他排除在十族之外呢?

还有一点,洪熙一朝,朱高炽赦免所有关于建文旧臣的后人,甚至还赐给他们田地以供生存。

而当时方家还有一个直系后裔存在于世,这个直系后裔就是方孝孺大伯方克家的儿子方孝复,也就是方孝孺的堂弟。

关系直到这种程度朱棣都能给漏掉,你说朱棣要是真的诛连十族,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肯定不会。

既然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漏洞,那为什么《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还是会采取这一种说法呢?要知道,史书不是机器修出来的,是人修出来的。

既然是人修出来的,那么这个内容就会出现个人的意志,他偏向于这种,那他就将这种记录在史书里面。

既然如此,史书是要经过审核的,审核人员就不能将这种记载取出来吗?

要知道,这种记载可以说是相当的符合大众的胃口,就如同一场戏一样,剧情越能引起别人共情就越精彩。

而《野记》的这一种说法能一直传到清朝,经久不衰,已经足以说明他的精彩程度。

更何况,这个方孝孺特别符合帝王对一名大臣的审美。

既然如此,干嘛不将他录进去呢?那么真实情况是如何呢?

真实的情况是,方孝孺仅仅是被株连全族,而齐泰、黄子澄也是被株连全族。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明实录》

既然株连的是全族,那就有网开一面的可能性,但凡低于十六岁以下的男性可以不杀,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方孝孺还有一个堂弟存在于这个世上。

其实别说株连十族,就算是被株连九族的人在二十四史里面,也就仅仅只有一位,这一位就是趁着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举兵叛乱的杨玄感。

株连九族都稀缺到这种程度,更何况株连十族。

04

其实史书中的某一个人物被个人意志强行改变的,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孝孺,其中最明显,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秦始皇的身世。

人家秦始皇明明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是在汉朝建立以后的史书个个都称人家秦始皇为吕政,这就是所谓的看热闹不嫌事大,也可以说是政治正确。

就连那一位与司马迁齐名,同时也是《汉书》作者的班固亦是如此。

所以说,读史书对于一件明显带有问题的事情,不要全盘的去相信,而是经过查证之后再相信,要不然容易闹出大乌龙。

14 阅读:5135
评论列表
  • 2024-03-19 10:47

    方孝孺亲朋故友:小方,你要找死你自己去好了!你要和皇帝硬刚干嘛拉上我们这些无辜之人啊![呲牙笑][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3-16 10:51

    [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24史中最不可靠的就是明史!

    五子祺 回复:
    是的,明史是东林党后人编撰,不抵毁前主子怎么讨好新主子。
    大梦方觉晓 回复:
    崇祯:明史是清朝编缉的
  • 2024-04-09 14:10

    他的蠢在于无法为建文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瑟]

  • 2024-04-02 00:02

    佣兵?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