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职场2万清北人,为何打不过印度人?

卓乎 2024-01-09 18:13:24

2022年,美国总人口约为3.38亿,印度裔人口约为460万,占比1.36%,华裔人口约为540万,占比1.6%,相差无几。

2022年《财富》杂志公布美国500强排行榜中,有75位外籍或者外裔CEO,其中10位是印度裔,力压英国(9位)成为“榜一大哥”,比如微软、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软、IBM、Nokia、Mastercard的CEO,都是印度裔。

这些CEO中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籍),只有一人是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华裔。

我们熟知的硅谷,这座一度被认为是“在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背上建立起来的”全球科创中心。2022年,人口大约320万人,印度裔人口约为15.6%,华裔人口约为40万人,占比12.5%,但是在硅谷高科技公司中,15%的印度裔占比达到了15%,而华人比例不到1%。

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在硅谷,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2万人,如果加上复交等985院校,规模超过10万人。据某媒体在2019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受教育程度上,单从学历数据来说华人相对于印度人也是占据优势。

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硅谷2万清北人,为何打不过印度人?

我尝试去分析硅谷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和印度裔高管的履历,看是否能找到一些思路。

对比上述标杆的履历,我在他们身上发现有4个对比出来的有趣现象:

赴美时间:华人标杆大多是在中学及以下阶段就赴美,而印度人标杆则是在本国读完大学再赴美。

成就:华人在谷歌最高为副总,而印度人标杆则能占据到CEO的位置。

教育或者工作经历交叉:华人标杆没有交集,印度人标杆则或多或少会有共同经历。

商业管理兴趣:华人标杆在MBA方面投入不大,印度人则对这块展示出比较强烈的兴趣并且愿意投入。而在之前提到的对比数据对比中,印度人对于商业管理相关的MBA的投入也是远超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省的。

再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的硅谷华人、印度人受教育程度对比,我们是否可以先这么抛出一个论点?

从数据上看,在硅谷的职场中,在中国完成大学教育的精英人群,在与印度人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而影响这个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一个人,从出生到完成大学教育这个阶段是价值观、性格、行为处事方式等养成的核心阶段,会受所在国家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影响非常大。

从《梨俱吠陀》产生算起,印度教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而目前印度有超过82%的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文化的长期熏染和陶冶下,印度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比较典型的就是鄙视物质,崇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崇拜神灵,为神无私奉献的观念、再生的观念和达摩(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教徒为了实现解脱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和道德规范)的观念,是印度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近现代的印度,也被英国殖民了三百多年,西方的英语、教育体系、思考表达方式在印度精英层级得到充分的传播,综合影响下,硅谷印度精英阶层会表现出2个鲜明的特点。

善于思辨,敢于表达。

2019年,台湾交通大学的校长访问印度理工学院,问德里印度理工学院校长:“你们的大学部教育怎么样?”对方的回答是:“”太棒了!年轻的教授很难控制课堂秩序,因为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教授连接都来不及接招,可以想见他们的教室多有动力。”这给了台湾交大校长很大的震撼,他认为华人和印度人在美国的发展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此,印度人能够“定义问题”,而华人则停留在“解决问题”。

印度精英阶层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既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所以有时候会给人感觉,他们空想起来,常没有边际,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恰恰是这些“天马行空”的主动思维方式,正是高层管理者需要的“思考未来、定义未来”的潜质。

而受殖民和西式教育体系影响,他们在硅谷这种西方文明社会下的职场,沟通表达上具备巨大优势,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可以做到相对“无缝接轨”,相对于其它亚裔,印度人更善于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更有能力得到上级和他人的信任。

基于“达摩”为代表的印度教理念下的抱团。

印度人在内部虽然内斗,但是在美国却是异常团结,用英特尔当年内部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你请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会把整个村子都带来。”

20世纪60年代,一些印度工程师和科学家受到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吸引,开始到硅谷寻求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这是最早的一波移民硅谷的印度人,,1970、1980 年代最早在美国 IT 业小有成就的第一代印度移民建立了很多组织,数十位成功企业家长期推动建立有助于印度裔发展、创业和融资的“生态环境”。以 1992年成立的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为例,其宗旨就是“寻找导师、拓展人脉、创业育成和资金支持”,全力培养新一代硅谷的印度裔创业者。该组织还同 12 个印度城市及多个国家的印度裔行业组织建立密切关系,促进印度裔在世界各国的创业发展。

印度人的抱团在硅谷企业中层以上尤为明显,几乎可以到达“任人唯亲”的地步,牢牢占据着核心位置。而且难得的是,抱团后的印度人在语言、民族习惯、信仰、仪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传承,他们对“印度”的认同感极强,这种共同的话题和生活习惯、信仰,使印度裔的每一代人之间都可以维系着互动,对于种族的根基的强化非常重要。

同属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民族性格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主体性格的基础之上的,它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这样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必定是群体的和谐。用费孝通的观点来说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们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另外,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都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再加上小农业生产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相对淡薄。其次尽管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但未形成像印度教那样统一并延续长久的宗教。总体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辩证地糅合了儒家养德、道家养生、佛学养心三家的精髓。

再从中华民族重视宗族伦理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家庭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按父系家长制构成的大家庭。具有宗族主义中心和相互依赖处世观的中国人,倾向于在家庭这个人类初始社会集团中解决问题。当必须冒险离开家庭时,他依然不断寻求并希望建立一种亲族性质的纽带,这些希望会寄托在亲戚、老乡、同学的小范围里面,所以在硅谷,华人很长时间都是彼此割裂独立的,在印度人眼里,最多会区分到是否为印度教徒,但是很多时候,华人这边会分为台湾派、香港派、上海派、北京派。

而目前华人在美国,对于语言、习俗、文化等传承做的很差,很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即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下的小孩已经不会说中文,一面是全盘西化,一面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于华裔始终无法予以平等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单打独斗的华人又如何可以“出圈”?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海外的华人素质参差不齐,彼此也没有“宗族”等牵绊,所以造成了华裔在海外并没有像印裔那样互帮互助,还出现了很多互相算计和坑骗的情况,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出去的华人就更加谨慎,更加独立于自己解决问题。

然后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多强调的是“尊师重道”,听话照做才是“尊师”,而教育体系的更多的也是在教人解决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现成的,都是有答案的问题,我们似乎不太倾向于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题上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定义未来”。

有个段子:在硅谷,如果TL布置一个按照ABCD顺序的任务,华人在接到任务后会立马响应,克服一切困难默默去完成后,简单告诉领导完成了。而对于一些印度人,他们会思考片刻后,对TL提出为什么不是“ACDB”等等问题和思考,然后在完成任务后,给领导做一个详细的汇报,卖力宣传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过程等等。最后领导给印度人升了职。

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的性格表现出来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庸、和谐、谦虚、孝道、荣耀等,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

但是,毕竟是在硅谷,这是人家的战场,规则是人家定义的,这就导致华人目前在硅谷的境遇就比较尴尬,要么改变,要么沉沦。

以上的这些分析和论证,已经可以说明,为什么现在的硅谷有更多的印裔CEO高管。总结来说,是因为印裔华裔各自的语言,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硅谷这样的环境下,印裔的一些特质更容易让他们成为高管,这样的特质是上百年历史岁月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让我们又不禁想起那句名言“一切看起来偶然发生的事,其实,都是必然的”。

硅谷高管里面没有华人,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如印度人。2022年,据《财富》的报告,世界五百强中,中国145家上榜,印度才10家。

而相对于探讨分析中印在硅谷职场表现差异的原因,我更想呼吁大家去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优秀的华人要到硅谷?那些优秀的清北人,国内的天之骄子,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背井离乡去往跨越千里的硅谷?而且他们大多数去硅谷后,就不愿意回来了?宁愿留在硅谷基层“拧螺丝”,也不愿意回到国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在写这个文章的日子里我问了好几个在硅谷上班的华人朋友,是否考虑过回国。也问了几个在国内大厂去美国硅谷上班的朋友,为什么要去硅谷?

他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观点:“国内太卷了”。

从读书就开始“卷”,起早摸黑,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要在“分数”面前让步。小升初、重点班普通班、中考、高考……每一战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入大学继续卷,考研亦或是工作,毕业后再卷,卷下去一批又一批人,996、007、PPT、房价、医疗、教育成本……

越卷越多,越卷越重,阅卷越累……

“我卷不动了,不想卷了,没有意义”、“我已经够辛苦了,我不希望自己后代也是这么卷,希望他们快乐成长就行”……他们的回复,让多少职场人共鸣。

186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大批华人前往美国寻找机会,主要从事矿工、铁路工、农场工等劳动,这是第一波大规模赴美潮,从此华人在美国扎根。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虽然一穷二白,以“钱学森”为代表一大批优秀的华人从美国毅然回国参与建设,创造了“两弹一星”等一个又一个奇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中美关系升温,大批学生得以前往美国留学,此后这波人陆续回国创办了很多有优秀的公司亦或是帮助许多企业从此走向正轨,就算在非常困难的97亚洲金融危、2000年互联网泡沫、08金融危机等,依旧很多华人愿意回国“干一番事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人生四大目标,而现在的“卷”,单单是做到“修身齐家”,就已经很难了。如果可以,有谁愿意“背井离乡”?

很欣慰的是,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问题关键。近年来,一方面对围绕着困扰中青年人已久的“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进行一系列的调整,逐步降低生活压力,一方面对于雇佣劳务相关的法规政策都做了更具体的规范,更欣慰的是,0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功接过“职场整顿”的大棒,继续“破万卷”之路。

踏踏实实,把“屋檐”搭好,才能有更多“燕归来”。

0 阅读:68
评论列表
  • 2024-01-10 02:22

    就这帮精致的利己者,到那都干不赢阿三。

  • 2024-01-09 21:49

    国内有那么多500强,说明国内还是有竞争力强大的人的。而且去清北的和其他985的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都说国内太卷了,那说明其实是有人靠着卷成功的[笑着哭][笑着哭]

    火焰山 回复:
    清北生多数人出道即巅峰?

卓乎

简介:专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