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可以证明鲁智深的历史原型是韩世忠,他迷路遇到的老僧,其实是个“野妇”?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4-18 17:44:26

鲁智深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人说他不用历史原型,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号人,南宋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对鲁智深有过评价:“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鲁智深的名字:“朝廷命呼延绰为将,统兵投降海贼李横等出师收捕宋江等,屡战屡败;朝廷督责严切,其呼延绰却带领得李横反叛朝廷,亦来投宋江为寇。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这三人来后,恰好是三十六人数足。”

鲁智深在历史上确有七人,并不代表小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不需要历史原型,因为再高明的作家,在塑造人物群像的时候,也不可能只以身边的人为模特,或全凭想象,而是要参考一些史料,才能刻画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

有人说鲁智深是梁山唯一的好汉和大侠,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也有人说鲁智深的历史原型是第一代老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强悍僧将法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过这位奇怪的高僧:“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

法嵩是种世衡很信赖并委以重任的奇僧,其行事风格,跟鲁智深确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件事笔者去年写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咱们今天要聊的是鲁智深的另一个历史原型——生擒方腊的抗金名将韩世忠。

有人说韩世忠也是鲁智深的历史原型之一,这种说法笔者还真无法反驳,因为仅从生擒方腊这件事来看,说韩世忠是鲁智深的历史原型之一,一点毛病都没有。

《宋史》中的韩世忠“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日者(算卦先生)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

算卦先生说韩世忠能位列三公,结果挨了一顿胖揍,水浒传中的镇关西郑屠,被鲁智深三次戏耍后三拳击毙;韩世忠家徒四壁,鲁智深腿肚子贴灶王爷;韩世忠喝酒耍脾气,鲁智深醉打山门,差点把文殊院打得“卷堂大散”。

鲁智深除了体貌特征和脾气秉性跟韩世忠有许多相似之处外,在生擒方腊一事上,两人的经历也有大半相同,只不过鲁智深“迷路”遇到的神秘僧人,其实是个“野妇”而已。

这里顺便要解释一下,古代的国人、市人、野人都是按居住地域划分,寒门和布衣也不一定是普通老百姓,野人是“国城之郊野的人”,野妇自然就是国城之郊野的妇人,范文澜、蔡美彪所著《中国通史》中有明确解释:“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野人和野妇都不是贬义词,寒门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自称,起码像笔者这样往上数十代都找不出一个太守、州牧、府尹、道台的人,是不敢自称出身寒门的。

寒门和野妇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咱们接下来温习一下鲁智深“生擒方腊”的全过程:“洒家迷踪失径,忽遇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此处茅庵中,嘱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夜来望见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间山径路数是何处。今早正见这贼爬过山来,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来绑了。不想正是方腊。”

宋江追问那老僧下落,鲁智深一问三不知,这不能不让人怀疑鲁智深那番回忆的真伪,但被鲁智深捆成粽子扛回来的方腊摆在那里,宋江也顾不得刨根问底了,而且鲁智深不愿回朝受封,也正中宋江下怀:既然这泼天的富贵鲁智深不肯要,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笑纳了。

据说生擒方腊的大功宋江最后也没捞着,被童贯本人和他麾下的心腹大将抢走了,《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料中只留下了宋江参与征方腊的寥寥数语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这两部史料说宋江参与了征方腊之战,但没说宋江有没有参加最后一战,他只是捉了几个方腊手下的重要人物而已,《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韩世忠(子彦直)》中则明确记载了生擒方腊的是被王渊称为“万人敌”的韩世忠:“时有诏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

两镇节钺代表两顶节度使官帽,这悬赏跟“千金、万户侯”已经不相上下,难怪宋军将士拼命也要生擒方腊。辛兴宗不但抢了韩世忠的“擒方腊”之功,在此之前,还抢了宋江的“擒方七佛之功”,并迫使宋江辞官归隐:“杭州贼将方七佛,有众六万,宋江用计攻破,擒之,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中军统制表江等之功,辛兴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统制王禀不敢争。宋江等即日告退,遁隐终身。”

方七佛是方腊军中第二号人物,绰号叫做“八大王”,他可能就是“三大王”方貌的历史原型,据蔡东藩先生描述,武松的一条胳膊,就是被方七佛砍断的,最后武松大发神威将其生擒,后来这段故事,被演绎成了“武松单臂擒方腊”。

无论是看宋朝史料还是看水浒原著,方腊都不是被武松生擒,我们细看《宋史》和《水浒传》中方腊的被擒过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太多相似之处。

韩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鲁智深迷途之中路遇老僧指点迷津;韩世忠“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鲁智深“贪战贼兵,直赶入乱山深处”;鲁智深的功劳被别人冒领,韩世忠的功劳被辛兴宗抢走。

仅从擒方腊一件事,就能看出鲁智深和韩世忠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施耐庵在塑造鲁智深这位大侠形象的时候,借鉴了《宋史》的部分内容——《宋史》是元朝宰相脱脱主持编修的,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元末明初之人,而且都给张士诚当过谋士,要说他们没读过《宋史》,估计读者诸君都不会相信。

说韩世忠是鲁智深的历史原型之一,并没有对英雄不敬的意思,因为鲁智深毕竟也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仅有的几条好汉之一,而且鲁智深的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我们通过对鲁智深生擒方腊一事的探究,才会去考证韩世忠被辛兴宗冒领的大功,这也是读《水浒》的历史知识收获。

鲁智深的历史原型当然不会只有韩世忠一个,这就像宋江也有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两张不同面孔一样,名著的魅力,就是能让我们在看热闹之后还想去读一读相关史料,这才是开卷有益。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名著诞生于史料,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看描写明朝富家生活的《红楼梦》,能让人想起清朝的“九子夺嫡”;看《西游记》,也能让人想起明朝潜心修道的嘉靖皇帝;《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看它的人,可能要十倍于看《三国志》者。

仅从擒方腊一件事,似乎只能证明韩世忠是鲁智深的历史原型之一,为韩世忠指点迷津的“野妇”,在小说中变成了指引鲁智深生擒方腊的老僧,这样的艺术加工是不是很有意思?

0 阅读:59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