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是被小说洗白还是被史书抹黑?细看三国史料,发现三个疑点无法解释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5-18 12:20:36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说三国人物基本都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也就是“历史形象”,但“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第二种是“文学形象”,《三国演义》和“三国戏”里的人物形象,跟史书记载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第三种是“民间形象”,也就是民间传说和我们阅读史料和小说、观看戏剧时候,在人自己心目中形成的形象。

正因为依据不同,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之间也会“打架”,其中争议最多的,可能就是马超马孟起了:以小说为依据,他是一心兴复汉室、替父报仇的忠臣孝子勇将,以史料为依据,他起兵反曹则在马腾被杀之前,而且事先就知道自己跟韩遂联手,留在许都的马家二百余口一个都活不成。

韩遂的儿子当时也在许都做人质(名义上给个官衔,像马家人一样吃俸禄,但没有行动自由),所以韩遂有些犹豫,马超“大义凛然”地表示:我不要老爹了,你也别管儿子了,往后我拿你当父亲,你拿我当儿子就行了!

罗贯中出于尊刘贬曹的需要,必然要对季汉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斄乡侯马超进行一些美化。

为了美化马超,罗贯中不但把马超描写成一个“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的无敌之将,还颠倒了马超反叛和马腾被杀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

如果马超和韩遂起兵抗曹获得胜利或打成平手,许都的马腾或许还有利用价值,曹操未必会将其三族诛灭。可惜马超和韩遂最后也闹掰了,韩马联军一败涂地,曹操没了顾忌,就把马腾干掉了——我们细看《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就能找到这样的记载:“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遂等大败,关西平。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

有人说三国“前有吕布后有马超”,笔者不知道这是褒奖还是贬低,也不知道马超跟吕布相提并论的,是武功还是人品。

马超确实像吕布一样勇悍,但是在正史中,却没见马超与哪位名将单挑过——三国时期大将单挑的记载不是没有,但却没记载马超:吕布在长安手持长矛对战郭汜,打赢了单挑输掉了战斗;关羽在关羽白马之战中阵斩颜良,因功受封汉寿亭侯;太史慈与孙策在神亭岭单挑,孙策战马被刺兜鍪被抢,他也拔下了太史慈颈后的短戟;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是单挑还是混战,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按后来的封赏分析,应该是黄忠手刃夏侯渊,所以才受封后将军、关内侯。

割须弃袍是虚构,许褚怒目退马超有史料记载,所以即使马超有吕布之勇,也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三国名将——他的人品武功跟吕布有八成相似,就是个人经历,也有五分相同,不同的是吕布先后投靠袁绍、刘备,最后都反目成仇,而刘备比较宽宏,所以马超在放低身段后得以保全首领,官爵也不比张飞低。

按照前面的分析,马超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对马超的评价,还是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所以笔者不能说他好,也不能说他坏,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对马超进行了大力洗白的,如果都按史料记载来,称马超为“吕布第二”,还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马超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马行迹近于吕而狠于吕”的意思。

马超肯定是被洗白了,但这种洗白也不是毫无意义,起码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白马银枪英气勃发的少将将军形象,玩三国游戏的时候,在关羽张飞出现之前,笔者一直比较喜欢用马超。

喜欢小说中的马超没错,鄙视史书中的马超可能也没错,但是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所以马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还需要读者诸君在综合史料缜密分析之后,再给出一个公允的答案。

有一部电视剧把马超演成了一个披头散发的西凉莽汉,估计伏波将军马援看了一定会很生气:我家世代公侯,后人马超怎可能是如此形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有真相,但很难弄清楚:“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

正史虽然有靠不住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少数靠不住的地方就全盘否定正史,因为我们不信正史而信小说,那就太搞笑了——《三国演义》原本就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来,如果不信《三国志》而只信《三国演义》,岂不是本末倒置?

史官也是人,人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尤其是陈寿,他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投机献媚之嫌,同时也夹带了不少私货,这在房玄龄主编的《晋书》中是有过揭露的:“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给他差评)。”

陈寿先吃刘家饭,然后又端起了曹家和司马家的饭碗,就像后世许多“大师”一样,对刘家是有一点意见的,所以他对曹魏“五子良将”基本都是赞美,却对蜀汉大将关羽张飞马超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史书抹黑和小说洗白,就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史书有没有抹黑马超,笔者虽然一向对马超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也发现了马超变黑过程的三个疑点,其中第一个疑点,就是马超有没有说过不要老爹马腾而认韩遂为干爹?

“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司隶校尉钟繇让马超干掉韩遂),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番话并不见于《三国志》,而是出自大部已佚的《魏略》,要不是裴松之注引,我们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史料和马超说过那番话。

鱼豢是魏国人,陈寿是蜀国(严格一点说应该是季汉)人,蜀人陈寿没记载的私聊,由魏人鱼豢记载,这原本就不合常理——以陈寿的“降臣”身份,如果马超真说了如此丧尽天良之言,陈寿还不得大书特书?

有抹黑或“揭露”季汉大将的机会,陈寿当然不会放过,所以马超有没有说那番大逆不道的话,我们只能存疑。

同样值得怀疑的,是马超和韩遂闹掰,究竟责任在谁。

韩遂和曹操在阵前欢声笑语聊了一两个小时,史书和小说的记载和描述都是“只叙旧情不言军务”,这话不但马超不会相信,就是读者诸君也会觉得不正常。

韩遂与曹操的关系,可不像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那么铁,他们的“旧情”三言两语就能说完,而且当时除了韩遂和曹操,还有马超的劲敌阎行在场,曹操还跟阎行聊了几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行谏约(韩遂原名韩约,字文约),不欲令与超合。及太祖与约交马语,行在其后,太祖望谓行曰:‘当念作孝子(阎行的父亲也在曹操那里做人质)。’”

阎行后来是投降了曹操并被封为列侯的,韩遂与曹操会谈,不带马超,却带着差点打断马超脖子的言行,如果您是马超,又会作何感想?

前面两件事都很可疑,第三件事就更重要了:马超和马腾一处朝堂一在西凉,遥相呼应令曹操忌惮,所以曹操就想把马家拢到一起管控:“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

马超拒绝入朝,就是留了后手:如果父子四人都在曹操眼皮底下,说不能哪天就被一勺烩了!

马超不敢入朝,马腾估计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才把本部人马交给马超统领,这也等于为许都的马腾一家上了一道保险,让曹操投鼠忌器,不敢彻底撕破脸。

马腾被诛三族和马超起兵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居然没写,我们看《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里面没提马腾死于何年何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正月到十八年正月的重大活动,也没说他杀马腾:“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余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曹操于建安十七年五月杀马腾不见于《三国志》而见于《后汉书》——我们不要被书名误导,以为先有《后汉书》后有《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陈寿写的,《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范晔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顺序很明确,范晔比陈寿晚生一百六十五年,您说谁的记载更可靠?

如果史料也掺杂了编者个人立场和好恶,那么事情就复杂了:是史料抹黑了马超,还是小说洗白了马超?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要从“正史”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被掩盖的真相?在您看来,如果马超打赢了潼关渭南之战,马腾一家的结果又会如何?马超听从曹操调动而入朝,是会像张辽张郃一样位列五子良将,还是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3 阅读:367
评论列表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