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把战场选在老山?越南少将总结四条原因:实在太狠了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4-22 21:12:46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五年之后,解放军在位于云南麻栗坡县的中越边境地区发动了又一波对越作战。此战首先一举收复被越军占据多年的老山、者阴山等边境骑线点,后又以此地为依托进行了持续五年多的轮战。自此,“老山”成为军事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的重点热词,不但国内讨论众多,越南方面也有不少回忆和复盘。曾经亲历此战的越南少将阮德辉就认为,中国选择老山作为战斗地点至少源于四条原因,每一条都昭示了“中国的极端残忍”。

越南少将归纳的第一条原因

阮德辉于1948年加入越南军队,最初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由于天赋优秀又善于学习总结,他在军队期间建立了不少功绩、受到上级器重信任,逐渐晋升到了负责指挥战斗、控制局面的职位上。

1979年对越自卫战爆发之时,阮德辉正担任越军325师师长,曾率领所部与中国军队正面对峙。此后从1984年爆发的两山轮战期间,他也同样是越南军队中的亲历者之一。

关于这一系列战争,他拥有经历者的身份,也因此具备相当充分的发言权。

在阮德辉看来,中国一方选择老山作为“给越南放血”的关键点,至少可以归纳出四条原因。

其一是地形层面的战略优势。

在中越关系的平稳友好期,老山这片地方并非完全归属于任何一国,而是处于一种双方协商、各控制一部分的平衡状态之下——中方控制1号、2号和3号高地,越方控制5号、6号和7号高地,而位置最核心、地理位置也最为重要的4号主峰高地,则由中越两国共同拥有。

从这个细节也不难看出老山在地利层面上的战略价值:它扼守着中国麻栗坡县与越南河江省之间的要道,是陆地交通的一个要冲。因此双方都不愿意完全让步、将控制权拱手交给对方。

但从地理的角度来说,中越两国在老山一地的战略优势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如果以老山主峰为坐标点,可以从两个方向俯瞰中国、越南境内各约20多公里的纵深地带。但中国一侧的地形较为辽阔广大,更适合大股军队的机械化机动;越南一侧的地形却是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更适合游击队隐蔽作战,不适合大规模部队的作战任务展开。

地理条件决定了双方一旦开打,必然面临着不平衡的作战条件。老山靠近越军这一侧的地形充满挑战,导致了后勤补给的难度倍增。解放军的后方能够更为轻松地将炮弹送上前线,越军方面却要困难得多,尤其他们的后勤通道还正好位于解放军炮兵的射程之内。

此消彼长,必然对实战中的炮击效果带来显著影响。

老山之于越南:不能放弃

第二个原因在于老山对于越南来说地位重要,不可不争、不得不战,因此越方即使明知道地理上占不到优势,也仍然不得不打起精神应战。

当时云南通往越南的通道主要有三个,其中河口和金平正是1979年我军出境作战选择的通道,最后一个通道便是老山所在的那拉口子地区。盘龙江由我国流入越南境内,流经地点正是那拉口子,老山地区就像是一把重锁,锁住了距离此地仅有23公里的越南河江省省会河江市咽喉。

对于越方来说,一旦丢失了老山地区的控制权,就相当于放任整个河江市暴露在毫无遮蔽掩护的局面之下,这对于越南来说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越南不敢轻易放弃老山。

自1979年对越自卫战结束之后,越南北部诸如高平、谅山、黄连山等省都因那场战争而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过来。而在1981年到1984年之间,我军陆续收复的扣林山、八里河东山、老山等地区,都是中越边境线上的制高点。这些高点从南向北连成曲线、互为支援,形成了多路指向河江方向的有利态势。也就是说在当时大背景下,一旦中越两国军事冲突升级,解放军由麻栗坡地区经由这些控制在手的据点多路出击,将会对越南河江市以及临近的若干县城都形成进攻威胁的态势。

这样的局面对越南而言,用“寝不安席,食不下咽”来形容都不算过分。因此越南在老山方向,实际上集结了比当面中国军队更多的兵力来进行对抗,并且不断发起攻击,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而选择这样的应对策略必然会带来相应后果,越南不得不将大部分资源砸进打仗里,消耗了大量国力、整个北部局面不平静也难以发展经济。即使明知道整个东南亚都正面对着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但自己却始终挤不上车,自然也就吃不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红利。

中国考虑:经济发展为先

第三个原因出于中国自身的考虑,当时中国正花大力气发展经济,因此决定将南边边疆的战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规模不能打得太大、更不能放任冲突范围蔓延,所以中国将老山“选定”为作战地点,并不是局面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反而是主动控制战争走向与规模的证明之一。

如果按照中央军委原定的作战计划来执行,那么1984年的对越作战规模会比实际发生的更大一些,计划动用的部队和兵力、资源也比实际的更多。这样一来,牵扯越南一方的资源更多,整个战事的规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扩大。

对于这种可能性,中国军队的高层乃至中央军委早有预计,并针对一些可能情况拟定了备用方案。例如11军32师这一部兵力,原本按计划应在麻栗坡苗皇帝山进行拔点作战,但因前方突发越军大规模反扑,便临时变更任务、接替40师对那拉口子方向进行防御。

战场局势千变万化,必须跟随情况随时采取最及时的应对。但是即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方仍然控制着投入兵力的数量,并将战争规模控制在预定范围之内。因为对当时中国而言,进行大规模作战行动并不符合其自身利益,对越南施加的压力却足以让后者举步维艰。这就是大国与小国对峙的典型展示。

关于国际影响的考虑

最后一个原因,则着眼于战争在国际层面的影响。

老山位于中越边界。阮德辉认为,中国之所以专门投入兵力,在老山对越南军队进行刻意打击, 其深层目的在于打压越南提升国际地位、消耗越南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意在阻挠越南走向强盛。

基于这样的认知,阮德辉一贯认为中国的决定和策略都“十分冷酷残忍”。

为了造成一定的国际影响,中国甚至刻意选择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动手,发动针对越南的拔点作战,以确保军事行动能产生足够的国际影响。

站在中国角度,对越自卫还击战之所以会爆发,本质原因就是因为邻国越南野心膨胀,走上了“亲苏反华”的路线,频频侵犯我国国土和主权尊严。

越南在实现自身的国家统一后,逐渐由“被侵略者”转向了“扩张者”的角色。其为了实现所谓“印支联邦”梦想,抱上苏联的大腿敌视中国,将自身的军事控制力侵入到柬埔寨、老挝等国内部。

而中国之所以积极改善对美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本国利益,另一方面也为了对苏联和越南的联盟加以打击削弱,减轻苏越两国对我国安全的压力,并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

当中苏双方都有意于改善两国关系、缓和敌对气氛时,“老山”同样也被视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为了精准打击越南,中国曾宣称,如果越南不收敛其针对柬埔寨的侵略行为,那么此事就始终都是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之一。

既不能影响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对越南入侵柬泰的行为形成有效牵制,同时又要避免过于刺激越南的靠山苏联,破坏了中苏关系改善的局势。中国始终着力控制这一作战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与其他大国间的关系也是重要考量部分。

因为老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这里的冲突被视为中越两国边境纠纷,国际社会对此关注并不太大,也有利于中国持续数年进行“轮战”、持续耗竭越南的国力。

阮德辉的看法

阮德辉本人属于越军,又曾经亲身经历两国之间那场绵延数年的冲突,他的分析必然会受到自身立场的左右。但从总体宏观的角度看来,他总结提出的四个原因也仍然是具备参考价值的。

和他在越军中的同僚们一样,阮德辉也并不把79年那场战争的结局看作“越南战败”,而是将数年后发生在两山的战斗也视为那场战争的延续。

阮德辉认为,中国先后调动用以参与此次行动的军力多达50万之众,分别来自8个不同的军区。而越南一方最大的弱势之一便在于“不耐消耗”,为了能在老山战场有效对峙、不落下风,当时的越南不得不全国动员,拉起了数十个独立师团。

越南想要速战速决,或者寄希望于与中国解放军在自己本土展开决战,然而中国一方却并没有按他们的期待行事,而是持续地利用密集炮火在老山前线对越军进行消耗。

阮德辉曾说,解放军的目的并不是与越军对战,如果他们短时间内控制老山、并将越军推回国内,两国之间的冲突或许早就结束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两山炮战持续多年,炮弹夺去了大量越军士兵的生命。双方停火之后,越方曾对一处受解放军炮兵“重点关照”的阵地进行过测量,结果显示,这座山头的高度被炮火削去了整整三米。这个数据本身也足以证明当时炮战之火力猛烈。

结语

总结一句话,在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中越边境的冲突应该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打、控制在怎样的程度,都是为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的。这就是为什么会“选择”老山,最为本质的原因所在。

0 阅读:351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