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劳动模式应被法律明确否定:让我们以沈女士为榜样

职享人生 2024-05-13 16:45:43

每个人都理解自己作为员工的基本权,其中包括有权拒绝过度的工作压力和异常增大的工作量。然而,一些公司利用他们的权利和地位,恶意增加员工的工作量,逼迫员工自行离职,以此避免支付合同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最近,就发生了类似的案例。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及用人单位恶意增加工作量的法律纠纷案件。结果,法院裁定被告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判令支付员工赔偿金。

具体案件情况如下:案件当事人沈女士,于2019年11月被某科技公司聘为平面设计师。然而,沈女士与科技公司在裁员离职赔偿上的协商未成功,于2021年11月,公司应对方法是逐渐增加沈女士的工作量。月底时,科技公司向沈女士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沈女士不服从公司管理,没有完成公司布置的工作任务等理由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对此,沈女士提出反驳,她表示,自己拒绝的只是不合理的工作量。令人震惊的是,公司要求沈女士和她的同事们每天完成70多张平面设计图,远超过原先的40张,这是不合理的,根本无法完成。

该案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裁定沈女士无法对公司安排的工作量证明其超出其能力范围,故驳回了沈女士的诉讼请求。然而,沈女士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北京三中院审理此案后,找出了用人单位的硅藻土。法院发现,科技公司在2021年11月开始大幅增加沈女士的工作量,超过了其考核满分的工作量。即使沈女士三次申请加班,也无法完成增加後的工作量。可见,该公司特意增加工作量,企图避免按规定支付裁员费用,这一行为法院不能容忍。

法院研究结果明确表明,在协商解除合同不成后,科技公司持续增加沈女士的工作量,致使沈女士甚至连加班都无法完成所有的工作,这种行为已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法院最终裁定,科技公司应向沈女士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6.3万元。

以上案例让我们明白,员工对自身工作量的理解和权利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恶意增加公司员工的工作量,以强迫或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并应由法律对此进行严肃处理。每个人都有权享有自己的劳动权利,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旦发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我们都能参照沈女士的案例,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中国的劳动法固然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其核心宗旨是保护员工权益。尤其是在工作量和加班问题上,中国的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公司通过增大工作量变相增加员工加班。只有公司和员工之间达到公平的协议,才能保证工作环境的公正与公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明了的原则。

作为员工,我们不应该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工作权利,我们应该以明确的规则为指引,以确保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利益得到保护。通过理解我们的权力并敢于捍卫它,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权力得到尊重。

让我们深入了解如何在工作场所中平衡权益,以避免被利用。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明确的沟通和了解自己的权益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不仅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并能够在违规行为发生时采取行动。

正如北京三中院在裁定中指出的那样,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仅包括合理薪酬和工作时间,还包括工作量。一个劳动者不能因为公司的无理要求而被逼无可逼。如果公司试图通过增加工作量的方式来让劳动者自愿离职,那么这更像是一个解雇,而不是一种合理的职业发展。

作为劳动者,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并抵制这种行为。我们不能允许公司通过诱导劳动者超负荷工作,以此来规避为员工提供切实保障的责任。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行为,我们应当同样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清楚地看到,当用人单位恶意增加工作量,逼迫员工离职,以此避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时,法院会坚决站在劳动者这一边。而且事实也证明,只要劳动者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就一定能够得到公正的判决。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对我们所有的工作者都是一个醒目的教训: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得罪”公司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每一个员工都有权利得到公正的待遇,无论是在薪资、工作时间,还是工作量上。无论在哪里工作,我们都应该记住,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在面对工作量过大、工资待遇不公等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法律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结论:如同任何人一样,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公正和公平的工作环境,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工作负荷,并适度分配工作量。任何企图通过恶意增加工作量逼迫员工离职的做法,无论其目的如何,都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员工应该明确了解他们有权对过度的工作压力说“不”,并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寻求法律保护。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声疾呼,员工们要主动维护自身的权益,并敢于公开对抗任何企图通过增加工作压力来剥夺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应更加尊重和保护员工的权益,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地位逼迫员工辞职,以此达成解雇员工而不支付赔偿金的目的。只有在所有人都尊重并遵守劳动法的规定,我们的工作环境才能变得更加公平,更具人道。

这起案件还敲响了企业经营者的警钟,任何企图通过“变相”手段逃避责任的行为都将被法律严肃处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责任实体,其行为应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对待员工的权益更应当充满敬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寻求发展,在和谐的劳资关系中寻求增长。

对于职场的我们来说,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保卤自身的权益。在遭受不公的对待时,我们不应沉默,我们有权向法院求救,依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没有人有权无故加大我们的工作负担,同样,没有人有权无故消除我们获得合理待遇的权利。

最后,我们要记住,劳动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权益,而不是压榨我们的血汗。只要我们拿出勇气,使用法律武器,我们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不公正的待遇。让我们共同以沈女士为榜样,坚决捍卫我们的合法权益,让我们的职业生涯更加光明和公正。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了解自身的权益,并勇于维护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环境才能变得更加公平,更具人道。

总结,这起案件敲响了我们所有人的警钟,无论你是劳动者还是雇主,我们都必须遵守劳动法。正当的权益不容侵犯,法律保护正义。希望所有人都能从这起案件中吸取教训,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

0 阅读:50

职享人生

简介:一个专注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自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