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老子辞官离周去西域,出的是哪里关防,学者给出怎样的结论

朱玉林 2023-03-14 16:20:42

东周的时候,有个名叫李聃,后来人称老子的人,在周朝都城洛阳当图书管理官,他看到当时天下大势已经分崩离析,眼看将要天下大乱。所以他弃官离周,去西域。

长期与图书打交道的李聃,管理国家的藏书,一直很喜欢读书,觉得自己能够从书中学到很多道理。

在读书中他也很喜欢思考,觉得面对时间的纷争,很多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奋斗,周王想要重新树立尊严;诸侯想要吞并天下;小国想要独善其身。

李聃认为,这一切似乎都是徒劳。天地间自有一套规律在主宰着世上的一切。夏商周以来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顺应这种规律,人类才能生存,才能幸福。如果违背世间规律,强求却只能让人们劳而无功。

周朝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是由于近800年的统治,名种弊端层出,周天子名义下的诸国主各有打算,国力削弱,眼看将要天下大乱。所以他弃官离周,带上家中的一头青牛和牛车及行李,出洛阳城朝西域方向出发。

在西行的路上,大约过了三个多月,李聃走过了许多地方,有楼观台,菴岭,太白山等,来到了位于去秦地的边界。他睁开眼睛,望见眼前一座高高三个大字“大散关”,原来这是离开周朝进入秦地的重要关防。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周朝关中四关之一。

这个大散关位置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关南边接秦岭,北边连渭河,西边接陇首,为扼川陕交通咽喉,控西域交通要道。

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孚琛研究认为,随之老子则乘牛西去,至散关(考定散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西去不知所终。

老子要离开周朝,去往西域,在西行的路上,大散关是必经之地。

刘向《列仙传》言:“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作,著《道德经》上下二卷。”

关隘在历史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周朝时,关中的古关有四处,南武关、北萧关、东潼关、西散关。再无别的关防。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直接点明老子所过关卡为散关:“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大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老子根据大散关关令尹喜的建议,分为上下两篇,写了《德》《道》一共五千多字,不谈时政,只谈抽象大道,留给后人更多思索想象的空间,以至于《道德经》历经千年被印刷成几十种语言,被人人津津乐道。至今方兴未艾,争论不休。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的大散关,自周朝以来为"川陕咽喉"。

到了秦汉时期(前206年),这里发生过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事件。

还有就是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另外,散关在三国时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在建兴六年春的时候,诸葛亮复出散关,他指挥军队围攻陈仓,被曹真拒之。

大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唐代,“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唐朝皇帝李隆基一行去蜀地避战乱,也是过的大散关。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建国后,大散关既是交通要道,又是旅游景点,是文人墨客怀古探幽的好去处。

1 阅读:48
评论列表
  • 2023-04-07 14:33

    李耳斗法肝胆凛,春秋骑牛西去隐。孔丘辨论不入流,春秋架牛东去耕。纣王成王碑仍在,周朝封神者落寞。满山石身不悟尸,玄黄老庄谁家徒。儒道佛门墨客辈,五寸痛风手书史。帝子皇孙文人者,三寸痈舌口说书。树草不信长生寿,世间皆无智慧人。儒道书生疼足行,鬼谷和尚战场哭。

朱玉林

简介:学史、存史、资政、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