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玫人说历史趣闻 2021-12-07 21:24:51

小说中近似诸葛孔明的徐茂公,正是唐初名将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小说称其为徐茂公)。后来,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所以他就成了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做了天子,为避李世民的名讳,去掉了“世”字,就叫李勣了。

李勣是唐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曾与李靖双剑合璧,讨灭东突厥;后又挂帅,灭薛延陀、高句丽,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最后,76岁时,李勣得以善终,身后受到历代推崇,与李靖并称为唐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可谓人生大赢家。

然而,李勣一生曾多次陷入微妙、危险境地,最后能得以善终,成为人生赢家,并不容易。

险些死于内乱:血色“双十一”

23岁时,李勣就差点死了。

当时,李勣(当时还叫徐世勣)还在瓦岗军中,追随翟让。

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邀请翟让赴宴。

作为翟让的心腹,李勣与单雄信护卫左右。

宴会中,李密利用翟让的信任,支开李勣、单雄信等人。

随即,李密假意拿出一张好弓让翟让观看,并趁翟让拉弓之机杀害了翟让。

接着,李密对翟让随从心腹展开了屠杀。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悉数被杀。

单雄信跪下磕头求饶,活了下来。

李勣见状不妙,试图突围逃走,却被守门的兵士直接砍伤了脖子(直接要抹脖子,这是必制其于死地呀),身受重伤,幸亏关键时刻王伯当喝止,李勣才活了下来。

当初,李密参与杨玄感起事,兵败后走投无路。正是李勣劝翟让收留了李密。后来,又是在翟让的信任、支持甚至无私让位下,李密才得以成为瓦岗军首领。

然而,正是这个李密,杀掉了翟让,又险些杀掉了李勣。

年纪轻轻的李勣,早早见识到了人心的险恶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并由此培养出了自己的处事之道。

回避权力斗争,得以受到格外重用

自此之后,李勣对权力斗争的态度异常稳重。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找到李靖、李勣两位统兵将领,争取他们的支持。

李靖、李勣,全都“辞”,不作承诺。

其实,李靖、李勣,都是有充分理由站在李世民一边的。

当初,李靖要被问斩,临刑前,“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才得以活了下来。

至于李勣,则曾与李世民并肩与王世充、刘黑闼血战,同生共死。而且,李勣所在的山东豪杰团体,是李世民的“基本盘”,投唐的瓦岗英雄多站在李世民阵营。

于私恩、私情,李靖、李勣都应该站在李世民一边。

二将“辞”,正是表现他们的坚定立场:作一个一心对外的将领,不参与内部的权力斗争!

这样的素养,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因此,李世民因此反而愈加敬重李靖、李勣了。

正因太宗的信任,李靖、李勣,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才干,为大唐建功立业。

而李世民与李勣,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佳话。

李勣暴病时,医生说需要胡须烧的灰来和药。李世民亲自剪去胡须为李勣作药。

受此奇恩,李勣深为感动,“顿首见血”。

然而,君臣之间再是含情脉脉,也回避不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伴君如伴虎。

为了皇权,天子是不会被这些情感所羁绊的,是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很快,李勣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

生死考验:杀气腾腾的遗言

李世民病重时,对李治说了一段杀气腾腾的话。

李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恐怕不一定会服你!我现在外放他。如果他立刻出行,等我死后,你就把他召回来,重用他;如果他徘徊不行,“当杀之耳”!(《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

这是李世民给李勣留下的一道生死之题。

李治是在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的支持下当上接班人的。

因此,贞观末年,为了平稳过度,非关陇的实权人物遭到清洗。

宰相刘洎被赐死,岑文本忧死,张亮被杀···

这种情况下,出将入相的山东人士李勣自然也成为重点猜忌对象。

对李勣,李世民采取了两手做法。

一方面,李世民极力”撮合“李勣与李治的关系。

李治一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旋即以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

随即,李世民宴请李勣,肉麻地说:朕要把太子托付与人,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你当初不负李密,今天也必然不会负我!

该说的好话都说了,李世民遂留下”最后一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

李勣深知太宗用意,没有纠结,“不至家而行”,听到诏书,连家都不回就直接上路了!

如此,李勣躲过一劫!

再躲生死题,得以善终

对于出将入相的人来说,生死考验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稍不留神,就要完蛋。

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班子,主要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

其中,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栽在了武则天这道题上。

唐高宗想要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遂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一众重臣商议。

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意见很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李勣呢?

“称疾不至”,这样的事情,能躲就躲,不想掺和。

不料,在长孙无忌、褚遂良那里碰了钉子的唐高宗找上门去,询问意见。

硬躲躲不过,李勣遂“软躲”: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结果,武则天成为皇后,并渐渐掌权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报复。

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褚遂良被一贬再贬,凄凉死去。

唯有李勣,在高宗朝依然得到重用,以至善终。

临终嘱咐:不掺和权力斗争

669年十二月,李勣去世。

临终前,李勣对其弟嘱咐: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辛辛苦苦光大门楣,然后,后代的“痴家儿”却把他们搞到破家!你帮我看着我家这些后人,如果也有这样的”痴家儿“,你直接打杀!

李勣所言的房玄龄、杜如晦的“痴家儿”,都是败在参与权力斗争这件事情上。

杜如晦的儿子杜荷,预李承乾,李承乾事败后被杀。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与薛万彻、柴令武欲立高祖六子为帝,事泄被杀。

高季辅的儿子搞正业,也坐交通废太子被杀案,被发配流放。

掺和权力斗争,死亡率很高,必败全家。

因此,不掺和权力斗争,既是李勣一直以来的处事之道,也希望他的后人能作到。

痴家儿

然而,李勣的孙子徐(李)敬业,还是犯事了。

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起兵反武,兵败遇害。

徐敬业到底是参与了政治斗争。然而,徐敬业是在李唐王朝面临严峻危机时起兵的,与一般的权力斗争并不一样。

不知九泉之下,李勣会如何看待“痴家儿”的举动了。

徐敬业起事后,武则天追夺了李勣的“李”姓、官爵,并掘墓砍棺,以示惩戒。

不过,4年后,武则天还是让李勣配享高宗太庙。

后来,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并重新安葬。

此后,李勣在历代武庙都位列其中,受到后世敬拜。

为人友时,李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物。

好友单雄信被杀时,他割股啖雄信,”对之号动“,并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为人将时,李勣也是得到将士尊敬的人物。

他”不贪功,爱贤才“,”战胜,必推功于下“,因此得到了将士的支持、信赖。

为人臣时,李勣懂得谦让。

他曾”抗表求解仆射“,以免遭人嫉恨。

对朋友有情有义,对手下推功以待,对官职谦虚退让,因此,李勣虽常年位高,但遭受的诽谤却很少。

而他回避权力斗争的态度,也使他避免受到干扰、牵连。

一心作人、作事,李勣因此得以在多变叵测的政局中坚如磐石,因此得以一展雄才,为大唐建功立业。

这样的人,值得景仰。

0 阅读:0

玫人说历史趣闻

简介:历史趣闻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