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大功按说封王都够格,为何只给一个二等侯呢?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5-17 13:02:37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此举维护了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使得新疆重新回归华夏的版图,所以后人都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

新疆收复之后普天同庆,朝廷的威信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左宗棠本人而言,获得的回报却不大,慈禧太后仅仅给了他一个世袭罔替的二等恪靖侯。显然一个二等侯与左宗棠的功业十分不匹配,按照以往的惯例,至少也是一等公。

那么,以左宗棠之功为何就不能授予其一等公呢?御史窃以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台面上朝廷觉得有难处

清代异姓爵位的授予是以“军功”为原则的,文官一般很少获得高级爵位。即便是皇帝想要授予心腹大臣,也得找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比如乾隆就曾几次创造机会,让和珅建立军功授予其一等公的爵位。

公爵是异姓爵位中的最高档次,只有功勋卓著者方可授予。以武功最盛的乾隆而言,傅恒平定大小金川获封一等公;兆惠收复新疆获封一等公;福康安平定西藏获封一等公,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一朝国力鼎盛,每一次对外用兵都是乾隆本人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前线的将领只是按照乾隆的旨意行事,如果说功劳最大的自然是乾隆皇帝本人。

换句话说,不管是傅恒、兆惠还是福康安,他们之所以能建大功,主要依靠的还是强大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战争得以取得胜利,是多方面的因素。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则不同,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朝野内外对用兵新疆的意见并不统一,比如主持海防的李鸿章就建议放弃新疆。

此外,光绪初年国家财政拮据,朝廷根本拿不出军饷,大部分军费都由左宗棠自筹。也就说是左宗棠一边在前面打仗,一边还得操心后勤。可就是在如此困境中,左宗棠还是以一己之力收复了新疆。

但就功劳而言,左宗棠要比傅恒、福康安等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别说是一等公爵,就是封个郡王也不足为奇。

朝廷论功行赏的时候,还是有人主动站出来为左宗棠说话,建议慈禧授予左宗棠一等公爵。不过慈禧有自己的打算,她认为左宗棠的功劳再大,也大不过曾国藩去,如果授左一等公,那么是不是也要追封曾国藩为一等公呢?

慈禧此时为何要搬出曾国藩呢?其实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早在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平叛回民之乱时,曾国藩就把几个战斗力最强的湘营拨给了左宗棠,而这几个老湘营,也是收复新疆的主力。

慈禧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收复新疆不是左宗棠一个人的功劳,湘军集团也是有贡献的,既然湘军集团有功,那么曾国藩也就有功,他的一等侯也就应该晋为一等公。

慈禧的这番说词搬出来以后,大家觉得好像也是这个理,所以就不好争辩。就连左宗棠自己也觉得无话可说,二等侯爵也就此尘埃落定。

其二、需要顾及李鸿章的感受

左宗棠不管功劳有多大,在慈禧的心目中,最贴心的还是李鸿章。左宗棠是个直性子,论做官远不如李鸿章来的圆滑,也不太好驾驭。

慈禧懂谋略,擅于搞政治平衡,李鸿章毕竟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说白了他就是大清朝的第二个朝廷。退一万步来说,朝廷可以没有左宗棠但不能没有李鸿章。也可以这么理解,打仗朝廷需要左宗棠,但搞政治、与洋人打交道缺少不了李鸿章。

加上自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慈禧有意打压湘军集团而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毕竟属于湘军大佬,如果一下子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就会让引起局面的失衡,这不符合慈禧的利益。

要知道彼时的李鸿章只是一等伯,就爵位论已经低于左宗棠了。而且为了弥补左宗棠未能封公之遗憾,慈禧还将其调至军机处,并以举人身份入阁。有清一代,汉臣以举人入阁者也就左宗棠一人。

慈禧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摆出一个姿态,明确告诉你天下臣民,朝廷虽然没有给左宗棠应有的爵位,但也打破祖制,让他入阁拜相入主军机。

然而左宗棠入京为军机大臣期间的表现十分糟糕,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调离了军机处,外放两江总督。至死,左宗棠的爵位仍是二等候,而李鸿章凭借签订《辛丑条约》之“功”,从条约中将慈禧从“祸首”名单中移除,从而死后晋一等侯。

其三、本质上还是满汉之分

前面也说了,比起傅恒、福康安等满族贵族而言,左宗棠的功劳比他们不知要高出多少。遗憾的是左宗棠终究是汉人,尽管晚清时期汉臣的地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满汉藩篱依然存在。

朝廷可以给汉臣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各省督抚的官职,但却无法在爵位上给予高规格的待遇。因为在满洲贵族高层内部来看,异姓爵位是他们的底线,必须要加以维护,否则就无法体现出满汉之别。

换言之,如果左宗棠是满蒙旗人,那么早在他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就已经可以获得一等公爵。其后任陕甘总督期间,凭借平叛回民之乱和收复新疆之功,他已经够资格封王了,或许死后还能和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那样可以配享太庙。

1 阅读:170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