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是怎样的场景?

太璞石 2024-01-12 15:44:06

唐玄宗李隆基,垂拱元年(685年)9月8日出生于东都洛阳,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母亲窦德妃,祖父唐高宗李治,祖母武则天。先天元年(712年)9月8日,接受父亲李旦的禅位,于长安太极宫即位为皇帝,是唐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在当皇帝之前的经历颇为曲折。刚出生时就赶上伯父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父亲虽然当了皇帝,但在祖母武则天的手里就是一个提线木偶。祖母登基成为女皇,对他们这些李姓宗嗣的提防之心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任用来俊臣等酷吏动辄就大兴冤狱屠戮李氏子弟,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掀起巨大的清洗热潮,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丝毫不会顾念骨肉之情。那段岁月,李隆基过得是担惊受怕,如履薄冰。

好不容易熬过了祖母黑暗的统治,伯父一家又开始作妖。要说他父亲那一代的李家男人没有一个有种的,武则天在的时候武则天压着,武则天不在了,又有老婆女儿压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联合武三思把持朝政,沆瀣一气,清除异己,秽乱宫廷,把朝廷内外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而自己的老爹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就成为了韦后母女登顶帝位的绊脚石,没办法,李隆基只能自保,发动唐隆政变,提前下手,把老爹推上皇位。

等自己当了太子,姑姑太平公主又开始跳出来唱对台戏。这李家女人也不安分,都是祖母武则天留下的遗毒,没事,有一就有二,再次发动先天政变,把太平姑姑的党羽清洗干净,这次真正的把皇权握在了自己手中,也为自己复李唐荣光大展拳脚。

唐玄宗李隆基

一、拨乱反正,任人唯贤,大力开展吏治改革

人才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内在驱动力,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创造力。因此,李隆基上位后,要想运转好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首要的任务就是整顿吏治,选贤举才。

马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李隆基第一步就是选好领头羊。开元初期,李隆基用他那善于发掘他人优点的小眼睛,精心选举了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六位通晓治国方略,胸怀济世之才的宰相,其中尤以姚崇为最。姚崇历经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兵部尚书,通晓兵事,多谋善断,曾向李隆基上梳《十事要说》,力主推行新政,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之后,李隆基根据不同时期的为政特点,选取不同的领头羊,持续不断深化吏治改革,让朝政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

李隆基第二步就开始裁撤冗官,精简人员,提高官僚机构运行效率。武后和中宗时期,朝廷流弊已久,武后忙着打压清洗李唐宗室,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性;而中宗韦后母女专权时期,大肆买官卖官,朝廷中冗官闲吏基数庞大,尸位素餐者不可计量,朝廷官员贪腐成风。因此李隆基为了澄清吏治,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隆基第三步当然是确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每年十月开始,进行全年的绩效考核工作,派出按察使寻访民情,纠举不法官吏。李隆基的第四步是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加入到宰相议会制度,加强体制内部的监督监查。这种制度在太宗时期就存在,但是高宗李治执政后期不听谏言,谏官这种官就形同虚设了;武后当政后,朝政全凭个人喜好,有些事不便于公开,这个制度也就被废除了。可以看出,李隆基对内部的稳定性和纯洁性看的很重。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李隆基第五步就是非常注重对基层县令的任免。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地方官员是国家治理最前沿的基层工作者,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能够直面百姓疾苦,是最需要关注的一批人。李隆基经常给地方官员进行面试,考好了提拔,考不好,嘿嘿,卷铺盖卷滚蛋。可以说,在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县令那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啊。

李隆基

二、解放生产,发展农业,致力改善国计民生

大唐贞观之治后,武后专权、韦氏乱政,国家财政枯竭,朝政疲敝,百姓生活困苦。李隆基执政后,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就开始着眼全局,擘画未来国计民生的出路。

首先,肯定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大国,温饱是百姓安定的第一要务。农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能带动发展,衍生出酿酒、纺织等次生产业。而要想发展农业,少不了三个因素,人、田和气候。人种田,田养人,当然还要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李隆基一是通过减免赋税等政策提升百姓种地的积极性;二是鼓励百姓自行开垦黄河长江流域的荒地,增加田亩数量;据统计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约为6.6亿亩,相当于现在18亿亩,人均占有耕地数9亩多;三是大力主持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为土地灌溉提供良好的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时期,全国人口数量较唐初增加1.5倍,物价平稳,两京一斗米的价格不超过二十文,可见民生富足。

其次,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国家运行的血管,只有交通发达了,人们往来方便了,才能带动商业的发展,促进贸易的繁荣。因此,李隆基执政时期,国内交通四通八达,长安、洛阳、广州等各水陆交通枢纽建设完备,吸引了海外波斯、大食等地投资者的青睐,对外贸易活跃,极大增长了唐朝的国力和经济的发展。

然后就是抑制权贵,改革食封制。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受封贵族基数在不断变大,赏赐的食邑也在不断递增,最终超出国家负荷的程度。唐朝初期沿用的是食封制,简单来说,就是勋贵在皇帝赏赐的封邑内可以随意征收赋税,即便遇到灾荒,种地的百姓非但得不到减免,还会被放高利贷,利滚利,永远也还不上。其实初唐的时候,这种状况还可以,受封的家族也就那么一两家,受封家族的封户也就一两千;但是到了唐中宗李显时期,他那老婆和孩子哪管这些,受封的家族达到了一百四十余家,封户多到了一万,这间接导致六十万以上的男丁受到盘剥。李隆基致力于改善这种现状,决定收回受封贵族自主征收的权力,改由政府征收,贵族到期到官府领取,这就极大改善了受封者苛索封户的现象,国家财政得到极大增加。

最后就是修订律法。在古代,礼法是国家建立的根本,礼制经过千年来的传承已经非常完善,但是法律需要根据不同朝代统治者不同的统治方式进行制定。唐朝虽然到李隆基一代,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是法律上还不是十分完善,多数法规只是涉及行政事务,缺少刑法这一重要环节。李隆基在其老爹制定的《开元前令》的基础上,增加了刑事司法,编撰成《开元后令》。《开元后令》的实行,在规范了地方官员执法的同时,也保障了百姓的既得利益,营造出有法可依的法治环境。

李隆基画像

三、改革军制,开疆拓土,建立友好外交政策

军队既是国家领土完整的力量保证,也是开疆拓土的强矢利剑。武周时期,武则天忙于内斗,对军事不太重视,唐初的府兵制度由于均田制度的破坏,导致农民大量逃亡,直接影响了兵源;到了李隆基这一代,军队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长时间疏于训练导致军队战力低下,根本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这对于励精图治的李隆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首先要做的是改革兵制。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建议,用雇佣兵制度替代府兵制度,从关内募军十二万人,充当戍边的卫士,替代原本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既保证军队的力量,又可以通过集中训练提高边军的战斗力。

其次还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军垦制度,解决军粮问题。粮草从关内运往边境耗费人力物力巨大,通过将戍边部队划拨一部分人员进行屯田,既解决了军队粮食的问题,又大大节省了国家的损耗。同时为解决军马短缺的问题,李隆基设立专职机构,在全国各地及外属番邦采购,全力保证战马供应。

最后有了坚实的军队,那就要扩展疆域。李隆基在位时,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走廊增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李隆基在位前期,国家政务平稳,社会经济繁荣,国家边境稳定,对外贸易发达,国库充裕,百姓富足,史称开元盛世。

唐明皇李隆基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96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