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西北农林大学江昊教授团队:马铃薯淀粉的微波和射频韧化处理特性研究

文荐读

马铃薯淀粉的微波和射频韧化处理特性研究

作者:

林倩,夏天雨,江昊*

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61197);陕西省重点产业链一般项目(2021NY-166);中国高校科学基金(2452019066)

摘要&关键词

摘要:该文研究了介电淀粉韧化处理方法,对比分析了微波(microwave,MW)和射频(radio frequency,RF)2种介质加热条件对马铃薯淀粉的颗粒形态、微观结构、热特性、黏度特性及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RF加热使淀粉表面粗糙糊化。介电加热后X射线衍射图谱没有变化,但结晶度较未处理的马铃薯淀粉有所降低。经RF加热后的马铃薯淀粉体积直径大于经MW加热后的体积直径。介电加热与未处理的马铃薯淀粉相比,淀粉的热焓值、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显著降低。未处理马铃薯淀粉的崩解值和峰值黏度均大于介电加热的淀粉。MW加热淀粉的膨胀度大于RF加热。介电加热淀粉在贮藏期间的透光率低于未处理的马铃薯淀粉。

关键词:淀粉;微波;射频;热特性;形态结构

主要结论

本研究中将含水量为45%的马铃薯淀粉分别用MW和RF在加热密度为MW功率为10 W/g干淀粉的条件下加热1、3、5、7 min,并通过SEM、PLM、XRD、粒度分布、DSC、RVA、SP、透光率和支链DP分布进行了测定。介电加热对淀粉颗粒的形态外观和XRD衍射图谱影响较小,主要影响淀粉颗粒和链结构、包括颗粒大小分布和颗粒表面形貌,淀粉颗粒表面凹陷,偏光十字变形或消失,ΔH、To、Tp和Tc值降低,PV和BD降薯淀粉的透光率明显高于经介电处理的淀粉,这与SB值的结论是一致的。

结构的改变对淀粉的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RF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粗糙,部分小颗粒经过较长的加热时间后糊化。RF加热后淀粉颗粒的平均体积大于MW加热,此外RF加热后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体积直径均高于MW加热后的淀粉,说明发生颗粒凝聚。但RF加热后淀粉的PV值、BD值、SP值和透光率均低于MW加热的淀粉。介电加热与传统的热处理方法相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相同的结果,有利于节能并提高加工效率。

团队介绍

通信作者

江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谷物科学工程中心副主任、负责人。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研究,在食品热处理、3D打印技术和食品物理加工技术有多年研究经验,发表论文50余篇、申报专利10余项、所做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陕西省重点产业链(群)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项目支持。

本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作者团队。

0 阅读:0

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

简介:《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