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洪秀全不能成为朱元璋,因为他缺少这3个条件

聊聊历史 2024-03-30 07:46:01

龙盘虎踞,六朝古都,人间天堂,长江天堑,秦淮河歌舞升平,这是人们对南京的印象。同样定都南京,以驱逐鞑虏作为旗帜,朱元璋能建立明朝,享国276年。洪秀全则失败了,太平天国在南京只有11年,且一直处在清军包围之中。

那么,为何朱元璋成功,洪秀全却在困苦中死去呢?洪天王不能成为第二个洪武大帝,是因为他缺少这3个条件,几乎是无解。

第一个条件,主帅本人的素养与能力。

自古以来,想要创业成功,尤其是打江山这种高难度但收益大的行业,主帅个人的素养与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大家都在“改朝换代”,凭什么让麾下将士听信自己?答案是威望。

威望从而来,当然是战前的策划与战场上的指挥,能亲自上阵更好。纵观历朝历代雄主,在创业之初,都要自己规划作战方案,以及上阵指挥,从而在军中树立起绝对的威望。

东汉创业,刘秀除了在昆阳之战中大展拳脚外,当了皇帝还要御驾亲征,讨伐各地叛臣。唐朝刚建立,李世民也是亲自上阵拼杀,多次陷入险境,差点被单雄信刺死。李世民为何能发动玄武门之变,还不是靠征战中积累下的资本。

战前谋划与战场指挥,洪秀全与朱元璋的距离很大,中间隔着一个李世民或者刘秀。朱元璋的能力,应该是帝王中的天花板,洪秀全就差很多了。

元朝末年,天下纷争,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夺取南京之前,朱元璋也是冲锋陷阵,以此在军中建立威望,尤其是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时,更是勇猛无敌。

基地建立后,朱元璋也是策划全局,从容部署,多次亲征指挥战斗。例如,安丰之战、洪都之战、征讨张士诚之战、灭陈理之战,朱元璋都是主帅,协调各路将士。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的多次北伐,也是朱元璋在策划。如此,明朝的江山,就是朱元璋打下来的,谁敢不服?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谁敢反对,谁又能反对呢?

反观洪秀全,金田起义以来,既没有冲锋陷阵的勇武,又缺乏规划能力,都是靠诸侯去打仗。长沙之战前,军务实际是西王萧朝贵负责;萧朝贵阵亡后,一切都是东王杨秀清。

至于说金田起义之前,是南王冯云山在策划,筹建拜上帝教。定都南京后,洪秀全躲进深宫之中,军国政务一律交给东王,不出乱子才怪。

洪秀全“露面”不多,也没拿得出手的战役,或者说战略规划。如此,洪秀全在将士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只是一个象征存在而已。洪秀全没有树立起绝对的威望,杨秀清就经常挑战他的权威。

后来,石达开外出单干,洪秀全还要求情,翼王却不理会。如果是朱元璋,给石达开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负气出走,被冷落也只能忍着。

第二个条件,一个强大的创业团队,足以支撑王朝建立的班底。

打江山,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班底。这个班底,既有谋略出众的谋士,懂得治理国家的文官,还有冲锋陷阵的猛将,以及优秀的主帅。

再则,这个班底还有具有强的凝聚力,服从首领的指挥。历史上,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以及“开国三十六功臣”,都是一个创业的强大班底。

朱元璋、洪秀全在班底建设上,也是差别很大。朱元璋的淮西班底雄厚,又吸纳了以刘伯温的首的浙东集团,综合实力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上。

刘伯温,号称诸葛亮、张良,是朱元璋的核心智囊。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给朱元璋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李善长堪比萧何,搞好后勤工作的同时,还能协调淮西内部矛盾。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花云、顾时、薛显、汤和、廖永忠、俞通海、俞通源、朱亮祖、胡廷美、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沐英、邓愈都是一代名将。

优秀主帅,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李文忠。骑兵猛将,薛显、顾时、蓝玉、王弼;山地作战,沐英、蓝玉、王弼;水师廖永忠,以及俞家军;防守将领耿炳文、吴氏兄弟、朱文正,等等。可以说,大明的班底,是全面开花。

更重的是,这是文武、谋臣都服从朱元璋,不敢与主帅唱反调。反观洪秀全,差远了,本人能力不如,整个班底都比较差。

太平天国的班底,就是前期“首义五王”以及后期的陈玉成、李秀成,但彼此矛盾重重,拿得出手的不多。

东王杨秀清,能力还可以,但他凭借“天父下凡”获取实权,而自己的家族背景很弱,诸侯王并不服。再则,杨秀清嚣张跋扈,目无君王,死在韦昌辉手里。

西王萧朝贵,冲锋陷阵第一人,却也是靠“天兄下凡”起家。而且,为了与杨秀清展开争夺,重新夺取军权,冒险攻打长沙,还亲临一线,被枪炮打死。

北王韦昌辉,家族背景强大,也是金田起义的最大股东。但是,韦昌辉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在天京事变中被洪秀全“当枪使”,扩大了事态,自己也被处死。

翼王石达开,少年有名气,却没有大格局。天京事变,局势万分危急,却公开闹分裂,又不去救援林启荣,导致九江陷落,自己人设也崩塌。

南王冯云山,综合实力强,也有智慧。遗憾的是,冯云山过早阵亡,带走了洪秀全的希望。

陈玉成、李秀成也是一代人杰,但后期太平天国局势太差,而且洪秀全重用的是没有什么能力,形象还特别差的洪氏族人,导致内部离心离德。

此外,由于拜上帝教的原因,太平天国无法吸纳知识分子,也得不士绅阶层的支持。如此,太平军打下的许多地方,都没办法进行治理,他们也不会治理,基层政权建设很糟糕。

第三个条件,外界环境,是否具备发展壮大的条件。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不能逆势而动。自古以来,成功的创业帝王,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借助时代浪潮登上九五之尊。

刘邦为何胜利?很简单,秦末农民起义,尤其是六国贵族的起兵,消灭了秦朝的主力,否则刘邦岂能有机会。没有项羽对付秦军精锐,刘邦早就被章邯灭掉。

黄巢、李自成为何能纵横中原,打穿唐朝、明朝,也是环境“良好”。黄巢面对的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败的唐朝末年;李自成的“闯军”,明朝一度还不把他当成主力,况且还有关外女真。

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能在晋阳起兵,也是因为天下大乱,隋朝已经陷入了崩溃,作为臣子与亲戚的李氏父子才能有机会。试想,如果李世民第一起兵,他的结局比杨玄感估计更惨。

朱元璋能力建立明朝,不否认他能力强悍,却得天独厚。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北方的韩林儿、刘福通帮朱元璋挡住了元军南下势头;张士诚、陈友谅也让元朝焦头烂额。

元朝内部,从忽必烈开始就没停止过内斗。此时,元顺帝与奇皇后、太子的关系恶化,明争暗斗,并借助地方诸侯势力。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人,也在朝廷斗争中选边站,扩充自己力量,然后相互攻杀。

徐达北伐大军杀入中原,元军在干嘛呢?答案是,元顺帝下诏,让李思齐出兵潼关收拾王保保,准备大战一场。明军来势迅猛,双方暂时和解,结果依然被徐达各个击破,元顺帝逃到沙漠。

相对朱元璋而言,洪秀全没有发展壮大的条件与环境。金田起义时,清朝依然比较稳定,并没出现农民起义的大浪潮。西北起义、西南起义、两淮起义,都是小打小闹而已,地方团练都能收拾他们。

从起义开始,清朝的全部力量都用来对付太平天国,这是此前农民起义所没有遇到过的。再则,太平天国战争14年,清朝从未有过“招抚”的想法,而是非要将其消灭不可,一点退路都没有。

晚清时期,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但清朝可利用的资源雄厚,足以在消耗战中击败太平天国。如果不是天下大乱,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太平天国想要取得胜利,难度非常大。

再则,列强抛弃“中立”政策后,公开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军。近代时期,列强武器先进,国力雄厚且控制海关,能否得到他们支持,是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集团建设,或者外部环境,洪秀全都不如朱元璋。如此,洪秀全想要实现洪武大帝的奇迹,建立第二个明朝,难度很大。太平天国想要取得胜利,只能是在列强干涉前,打乱清朝统治秩序,让中原陷入群雄逐鹿状态,然后寻找机会。

3 阅读:2025
评论列表
  • 2024-04-19 16:44

    机会还是有,只是洪神棍综合能力实在是差了一些,政治上没有提出一个能拉拢中上层汉人的主张,全靠军事打仗肯定不行,还有内部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意外惊喜 回复:
    比较中肯,主要冯云山死的太早了,后面造成的内乱死了很多将才和精英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