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得知毛主席二打长沙,拍腿懊悔:还不如当年一枪毙了他

聪明的小小人者 2023-12-13 17:57:0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念辞欤

前言

在20世纪初的湖南,一个革命的火种正在悄然燃烧。1920年,年轻的毛泽东在长沙创建了文化书社,这不仅是一个书店,更是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当时的湖南省政要谭延闿,虽是这个项目的支持者,却未能预见到这个小小书社将如何改变中国的历史。

十年后的1930年,当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再次攻打长沙时,谭延闿深感后悔,不禁感叹:“早知道这样,我当初还不如一枪毙了毛泽东。”那么,这位曾经的省政要,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思呢?

下面小辞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湖南的历史长河中,谭延闿这个名字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谭延闿出生于清朝光绪五年(1880年),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父亲是咸丰年间的进士,曾任两广总督。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长大的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五岁时便步入私塾,他的童年充斥着文学和诗歌的熏陶,每隔三天便要完成一篇文章,五天一首诗,这样的训练让他的文学素养远超同龄人。

他的才华早早就显露出来。曾有一次,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见过他,便评价他为“奇才”。这样的评价,对一个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肯定。

谭延闿的人生轨迹在13岁那年开始改变,当年他一举考中秀才,这一成就对于他来说只是开始。之后他四处游历,拜访名师,汲取知识。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会试,并荣获“会元”称号,这在湖南两百多年的科举历史上是空前的,他因此在当地名声大噪。

谭延闿的命运似乎总是与非凡相伴。在参加殿试时,他的书法和文章深深打动了慈禧太后,太后原本有意将他点为状元。但一看到他的姓氏和籍贯,太后的心情骤变。

她想起了谭嗣同,一位曾经反抗她的湖南士子,这让她对谭延闿产生了厌恶。谭延闿从可能的状元降为了二甲三十五名,这样的变故无疑是对他才华的一种讽刺。

谭延闿,这个曾经的清朝高官之子,在历史的巨轮下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和选择。他从早年在官场的辉煌到晚年的淡泊名利,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

早在清朝末年,谭延闿就已经意识到这个满清王朝的命运即将走到尽头。他的这一洞察,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英明的决定: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在湖南,他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沉浸于书法和教育,成为了当地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化名士。

在这个关键时刻,谭延闿与孙中山这位革命领袖的交往,无疑是他人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他们的友谊始于共同的理念和抱负,孙中山对于谭延闿的才华和眼光深表赞赏。这段友谊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引人深思的疑问:一位清朝大官的子弟,怎会与革命家孙中山成为挚友?

谭延闿对孙中山的信任和支持,体现在他对重要职位的拒绝和推荐上。当孙中山提议让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他谦虚地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反而向孙中山推荐了蒋介石。这一举动,不仅为蒋介石铺平了道路,更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

在私人生活中,谭延闿的选择也同样令人瞩目。孙中山曾意图撮合他与宋美龄的婚事,但谭延闿因对故妻忠贞不渝的感情,再次婉拒。在这一过程中,他再一次将蒋介石推到了前台,不知情的蒋介石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婚姻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竟然源于谭延闿的一番推荐。

谭延闿的人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他虽不愿站在历史的前台,但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无声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他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个人抉择的叙述,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反思。

1920年夏天,湖南长沙的潮宗街见证了一个特殊时刻:毛泽东与易礼容、彭璜一起开创了文化书社。这不仅是一家普通的书店,它还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使命。更隐秘的是,它还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联络点。

在这个重要时刻,湖南省督军谭延闿意外地出现在了这个场景中。他不仅亲笔题写了“文化书社”的牌匾,还亲临剪彩仪式,这对于文化书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支持和政治“保护符”。谭延闿的这一举动,更是因为他在民国高层中被誉为书法家,其题字本身就价值连城。

那么,为何谭延闿会对一个年轻人开办的书店如此关注?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事实上,谭延闿对毛泽东的兴趣源于后者在报刊上的积极表现,尤其是提出“湖南自治”的主张,这一点与谭延闿不谋而合。然而,两人对于“省内自治”的看法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谭延闿是出于解决南北冲突和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毛泽东则是为了建立属于湖南人民的政权。这种差异在后来引发了不少争论。

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这两个看似立场迥异的人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有过交集。那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包括马林、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都在广州的春园居住,而谭延闿的简园恰好就在附近。在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多次访问谭延闿的简园,希望争取他对国共合作的支持。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湖南,历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30年8月23日,红军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标志着红一方面军的成立。这一时刻,毛泽东和朱德共同制定了战略,向长沙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还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让长沙城内的国民党势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场历史的潮流中,国民党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却陷入了深深的后悔。他懊悔自己当初没有消灭掉毛泽东。这种感叹,实际上源自十年前的一个决定。1920年,正是毛泽东在湖南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时期。在那个时候,毛泽东还创办了文化书社,致力于解决湖南人的“思想饥荒”。

毛泽东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湖南的“脑子饥荒”比“肚子饥荒”更为严重,尤其是对青年人而言。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文化书社,为青年人提供新思想、新文化的营养,从而改变中国的未来。

在这场历史变革中,谭延闿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作为清朝最后一届科举湖南地区的“会元”,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在殿试中表现出色,最终成为翰林。他的支持,对于毛泽东在湖南传播新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谭延闿可能没有预见到,他的这一决定会对中国的历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当他在1930年的战役中见证了红军的勇猛和人民的支持,他可能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意中助推了历史的巨轮。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是关于两个人物的交织,更是关于思想改革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

从小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中,他目睹了父亲对待母亲的种种态度,这些家庭背景和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婚姻的看法。1895年,他迎娶了官家女方榕卿,两人的婚姻生活美满和谐,一直是周围人羡慕的对象。

在他的生活中,曾经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当时,孙中山曾考虑将刚从美国归来的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但谭延闿因为对婚姻的坚持和对妻子的深爱,以及对封建礼教中多妻制的厌恶,坚决拒绝了孙中山的好意。为了避免尴尬,他主动去宋家拜访,将宋美龄认作干妹妹。这一举动维护了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不幸的是,1918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这对谭延闿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立下了终生不再娶妻的誓言,坚持一夫一妻制,成为民国时期的楷模。在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中,谭延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蒋介石对宋美龄展开追求时,面临着宋家的反对。在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的大姐宋霭龄找到了谭延闿,希望他能说服自家母亲。谭延闿以自己与宋家的特殊关系,成功地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牵线搭桥。

谭延闿的女儿谭曼怡与宋美龄有着特殊的缘分,两人曾在美国同学。随着家庭往来的增多,谭曼怡经常随父亲拜访宋美龄夫妇,成为他们喜爱的人物之一。

在谭延闿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医院明白自己的病情不乐观。在这一刻,他将女儿的婚事托付给了蒋介石和宋美龄,表明了对这对夫妇的信任和依赖。不久后,谭延闿在南京离世,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他的墓地被安置在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旁边,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礼遇。

谭延闿在告别国民党的政治舞台之后,他的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折。此时的他不再被政治纷争所束缚,终于有机会沉浸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中。

书法一直是他的强项,他的笔下生辉,谭延闿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此。他的兴趣远不止书法,美食也是他的一大爱好。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食,他甚至还自创了组庵湘菜这一菜系,将自己对美食的理解和探索带入了湖南的餐饮文化。

谭延闿的一生,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多才多艺。他从清朝的官员到书法大家,再到政治家,最终成为美食家,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出色。他的生活和成就,不仅展现了他的多面性,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不断探索。

谭延闿的故事,就像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长卷,每个篇章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他的人生证明了一个真理: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和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就。谭延闿的人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0 阅读:109

聪明的小小人者

简介:干爹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