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读过《资本论》的蒋介石将蒋经国送到苏联,12年后才回国

彼岸紫竹 2024-04-17 19:53:58

蒋经国,蒋介石的亲儿子和唯一的接班人,1910年4月27日出生在宁波奉化,是我的宁波老乡。

11岁时,蒋介石送他去上海读书,15岁时,蒋经国被蒋介石亲手送到苏联,蒋经国在苏联加入苏联共产党。

蒋经国在苏联生活了整整12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甚至几乎失去了说写中文的能力,娶了一个名叫芬娜的苏联女子为妻(后改名蒋方良),婚后他们在苏联生下了一对儿女,分别叫蒋孝文和蒋孝章。

要不是后来发生西安事变,蒋经国能否活着回到中国,都是未知数。

蒋介石呢?他曾经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跟苏联共产党的关系好得不得了,访问苏联期间,还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资本论》。

蒋介石读过《资本论》?

蒋介石早年曾是浙江派领袖陈其美手下的一名特务,陈其美失势后,他便混迹上海,出入于交易所,大搞投机买卖,后因投机买卖惨败,他无法在上海立足,才跑到广东去投革命之机的。

1917年到1922年这5年间,蒋介石混得并不如意,他手里无一兵一卒,每次到许崇智或者陈炯明军中任职,因为是浙江人,受到粤军排挤,有点郁郁不得志的意思。

此时的国民党是什么情况?

孙中山等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但是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1919年正式成立国民党,那时北洋政府统治中国,国家四分五裂,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中华大地可谓一片黑暗。

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发起北伐战争,统一全国,但却屡遭失败,整个国民党陷入内部涣散、组织分裂的状态。

国际上,苏联刚刚成立,急于通过在全世界各地支持革命运动,减轻自身压力。孙中山决定接受苏联共产党的援助,并且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合作,逐步形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的很多年,苏联对国民党的发展、政策制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苏联还在援助国民党。

蒋介石之前曾多次向孙中山提出想去苏联考察,此时机会来了,国民党1923年派出蒋介石及共产党人张太雷等赴苏联考察学习。

蒋介石这次对苏联的考察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在苏联期间,除了生病的列宁,蒋介石见到了很多苏共的高级领导人,苏联方面也对他表达了足够的热情。苏联方面为中方代表团安排了很多活动,蒋介石最感兴趣的就是参观苏联红军跟军校。

在一次演说中,蒋介石盛赞红军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强大的军队",他情绪激动地表示:"我们是革命者,是革命的国民党党员,我们是军人,我们是战士,我们也准备在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牺牲。……我们来这里学习并与你们联合起来。当我们回到中国人民那里时,要激发他们的战斗力,战胜中国北方的军事势力!"

我不知道蒋介石的演讲水平怎么样,没看到历史上留下什么特别的记录,估计是比较一般,跟德国那位小胡子估计比不了。

这次演讲有没有感动苏联红军我不知道,但是蒋介石肯定是把自己感动了。据当时陪同的苏联官员记载,蒋当时"情绪很高,也很激动,讲话时充满着热烈而真挚的感情。他在结束讲话时几乎是在吼,双手在颤抖。"他的讲话不时被红军战士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打断,在讲话结束后,全场满是"乌拉"声,离开军营的时候,蒋介石甚至是被红军战士抬起来送到汽车边的。

在访问苏联的这段时期里,蒋介石为了做表面功夫,看了很多书。从他的日记中看,他先后阅读了《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概要》、《经济学》、《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等书,而且对《马克思学说》一书看了至少不下三遍,到了"乐而不能悬卷"的地步。另外,蒋介石还读了《资本论》,并评价说"前半部枯燥乏味、后半部却深刻动人"。

可惜的是,虽然读了很多书,却一点也没有改变蒋介石的思想,他骨子里还是相信儒家的那套理论,什么三民主义,我看他也是不信的。

要说访苏期间有没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情,确实有一件。

蒋介石出发之前,孙中山告知他,希望在外蒙古库伦建立军校,训练一支军事力量,从蒙古出发进攻当时北洋军阀的首都——北京,这其实就是后来的黄埔军校,孙中山希望莫斯科方面能够支持他的“西北军事计划”。

蒋介石带着这个重要使命当然不敢怠慢,但当他向苏联方面提出这个计划后,苏联却以“蒙古人怕中国人”为由婉言拒绝。

当时的蒋介石就已经隐约感觉到,苏联恐怕觊觎外蒙古已久,想要策动蒙古独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苏是两个大国,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中苏之间需要有一块战略缓冲地带。

不管怎么样,蒋介石顺利完成了这次考察,并且在回国后,拿到了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拥有了他后来人生中最看重的一个称呼“校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11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国民党发表了改组宣言,并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积极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拿手好戏,不到三年,国民党党员就发展到超百万的规模。

国共合作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苏联的支持下组建“黄埔军校”,此时距离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有3年,蒋校长日后的嫡系中,最重要的班底就是黄埔毕业的将领。

黄埔军校中,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两人是正儿八经的同事。

蒋介石凭借多年流氓生涯的经验,懂得此时的国民党全面依靠苏联及共产国际,孙中山也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作为国民党的政治纲领,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力,非装出极"左"面貌不可。所以他张口"革命"、闭口学习俄国,甚至高喊什么"中国革命必须受第三国际指导",国民党要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如要杀共产党无异他自杀","工农能来革命,这个革命才能成功"等等的虚伪言词。

蒋介石就是在这些极"左"外衣掩盖下,骗得了国民党"左"派的桂冠。随后他便以既得的权势培植亲信,拉帮结派,网罗党羽,扩大军权,到北伐战争时窃取了北伐军总司令头衔,统率国民革命军八个军十万人的部队。

为什么后来蒋介石丧心病狂发动“412”反革命政变,跟这段历史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充分说明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此时正在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或秘密,或半公开地发展党员,到后来,几乎所有进步学生,要么成了共产党,要么支持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说实话,从思想体系来说,孙中山的学术造诣跟马克思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共产主义理论的高度,三民主义完全不是对手,再加上共产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了实践成功,进步青年们发自内心接受共产主义理论就不稀奇了。

但是,作为校长的蒋介石此时就有点隐隐的担心,因为国民党在思想政治方面,与共产党相比,差得太远了。

送亲儿子去苏联

到了1925年,蒋介石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了苏联,此时的蒋介石跟后来的蒋介石可不是一个人,此时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是以“左派”的面目出现,把儿子送到苏联去,正是这种政治面貌的一种体现。

有人说,蒋介石把儿子送到苏联,是为了向苏联表忠心,是把儿子送去当人质。我觉得不至于,因为此时的蒋介石绝想不到日后会跟苏联翻脸,此时的国民党在经济上也完全摆脱不了苏联的援助。

以蒋介石的性格,如果已经有了反共的念头,他绝不会把唯一的亲儿子送去苏联。

我觉得送蒋经国去苏联,更多的还是为了儿子的学业考虑,希望儿子在苏联学有所成,并没有太多政治上的算计。

“太子”蒋经国

这时候,就得说说这位后来在上海打虎失败的“太子”蒋经国了。

蒋经国的生母是毛福梅,后来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

蒋介石1922年把11岁的儿子送到上海读书,委托塾师王欧声监护。

父亲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少年蒋经国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15岁的蒋经国热血沸腾,毅然加入上海“三罢”斗争,结果被浦东中学开除。6月,蒋经国北上北京,就读于吴稚晖创办的补习学校学习俄语。不久后,因参加反政府示威游行,被判处两个星期监禁。8月,他被迫从北京南下广州。

客观地说,少年蒋经国是一个进步青年,如果他不是蒋介石的儿子,也许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说不定,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

来到广州后,刚好黄埔军校选派一批学生赴苏留学,蒋经国经由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推荐获得留苏资格。1925年10月,踏上奔赴海参崴的轮船,开始了长达12年的留苏生活,后来迅速加入苏联共产党。

苏联的这段经历肯定改变了蒋经国的一生。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向共产党提出思念儿子,经周恩来斡旋,蒋经国一家终于回到了中国。

蒋经国与蒋方良

决定清党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资历较浅,本来最高权力轮不到他,但是一番机缘巧合之下,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内与汪精卫并驾齐驱的二号人物。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1926年7月,蒋介石带领黄埔师生开始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破江西、克武昌,气吞东南。

表面上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并没有旁人看起来那么风光。北伐战争推进的过程中,各地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大量的士绅、富商被打倒。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里,大量的军官出生于士绅富商之家,对于这些农民运动十分痛恨。为了自保,不少士绅和北伐军队的官员勾结到了一起。

在空前绝后的阶级矛盾下,蒋介石萌生了抛弃自己原本政治立场的念头,或者说不用再装左派了。

自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已经或明或暗地表达了政治立场右转的信号,但忧虑自身地位及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足,始终不敢公开与共产党及当时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决裂。

鲍罗廷察觉到了危险,推动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迁都武汉,想要把驻扎在南昌的蒋介石叫到武汉来,把个人集权变为直接领导。

可蒋介石察觉到了他们的图谋,把目光对准了刚刚占领的东南地区,那里是中国经济中心,财阀买办云集。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

虞洽卿

虞洽卿,宁波慈溪人,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来担任德商鲁麟洋行买办、华俄道胜银行买办,1903年独资开设通惠银号,发起组织四明银行,在上海商界赫赫有名。

虞洽卿跟蒋介石不只是宁波老乡,当年蒋介石在上海滩搞投机生意时,就与虞洽卿有交情。蒋介石早年混迹于上海交易所时,结识了一大批大买办、大资产阶级、投机家和地痞流氓,这也成为了他日后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

随着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已经极大损害了江浙财阀,以及江浙财阀背后英美等列强的利益,他们亟需在国民党右派中找到一个代言人,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1926年11月,虞洽卿前往南昌北伐军前线指挥部与蒋介石进行了短暂的谈判。

虞洽卿是代表上海的“江浙财阀”群体来的。这是一群从20世纪初起就控制着上海经济、并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商人、银行家群体,几乎全是浙江人或江苏人:虞洽卿、张静江、陈其美、张嘉璈、陈光甫……

江浙财阀这个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资产阶级集团本身是十分软弱的,它既依附于帝国主义,带有买办性,又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带有封建性。

虞洽卿提出,只要蒋介石保证上海安定、解决工人罢工、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就每年给蒋介石6000万大洋,还能帮着蒋介石联络英美势力,购买军火。苏联的援助一年最多800万大洋,江浙财阀出了一个蒋介石无法拒绝的价格。

此前一直以国民党左派面貌出现的蒋介石,被猪油蒙了心,为了对抗武汉的汪精卫,竟然一口答应了。

和蒋介石的合作开始之后,江浙财阀给予的资金支持更为频繁,且数额巨大。据中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统计,至1927年3月底,中行各分行对北伐经费的赞助已经高达549万元。

有了江浙财阀这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后盾,蒋介石终于有底气和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决裂了。

1927年3月,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与北伐军司令蒋介石分别据武汉与南京自立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

随后又发生了臭名昭著的“412”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开始清党,与共产党决裂。

蒋介石唯一的儿子这时候还在苏联,据说还写了很多文章痛骂蒋介石,此时估计蒋介石也顾不上儿子了,也许甚至做好了可以再生一个的打算。

武汉的汪精卫痛斥蒋介石背叛先总理遗志、背叛革命。讽刺的是,短短几个月后,因为遇到跟蒋介石北伐时相同的情况,汪精卫也扛不住了,1927年8月8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中央紧急扩大会议,放弃和平分共的政策,通过了“武力分共”决议案。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这句毫无人性的话。

后来汪精卫屠杀共产党人比蒋介石还要卖力,此人此前还是国民党左派领袖,抗日战争期间做了中国历史上头号汉奸。

武汉、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为什么国共合作必然失败?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民党内右派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军队中的军官多是此类背景出身,加上江浙财阀、英美列强的支持,这是蒋介石的力量来源跟阶级属性。

共产党呢?发动的是贫苦农民、工人,依靠的是中国的底层劳动人民,双方的力量来源决定了必然爆发冲突,农民要土地,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要么开展土地改革,要么镇压农民,中间没有模糊空间,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土地改革

说到底,国民党跟共产党都想拯救这个国家,但是思想理论、实践路径不一样,说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

政治途径解决不了时,只能通过战争,看看谁的力量大。结果大家都知道了,3年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国民党输了,输得非常彻底,一败涂地。

为什么?

因为他小看了农民、工人这些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力量,他以为一年6000万大洋很多,其实跟全国劳动人民的力量比起来,这点钱加上国外势力的支持,也不过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罢了。

就像教科书上写的那样,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0 阅读:8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