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可悲的李适李诵父子⑽

百年的驿站 2024-04-27 05:03:30

他是否宠爱萧氏这位太子妃呢?如果宠爱,父皇的这一残忍行为,对于他的病情来说,不犹如雪上加霜么?那时候他的重要保护人李泌也已去世了,他怎能不更加小心谨慎,怎能不备受压抑!

李诵备受压抑的心情还可以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的一桩小事上显现出来。德宗晚年,翰林院有两位待诏官经常出入于东宫,一个叫王叔文,一个叫王伾(音pī)。所谓“待诏”,尚未安排正式官职,等候皇帝随时差遣也。王叔文擅长围棋,王伾工于书法,恰巧李诵也喜好琴棋书画,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二王又结交了翰林学士韦执谊与一批青年文士,包括著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等。王叔文自称读过很多书,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并常常找机会向李诵讲述民间疾苦。有一次,大家谈起了宫市制度,李诵脱口说:“我要向父皇极力谏诤,废除这一弊政。”其他人都纷纷赞同,只有王叔文默默不语。所谓“宫市”,即皇宫中的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卖,付价甚少,有时候甚至不付价,使卖者空手而归。白居易的乐府诗《卖炭翁》题序即称“苦宫市也”。

李诵(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

众人告辞以后,李诵单独留下王叔文,问:“刚才谈到宫市,你一言不发,是不是有别的想法?”王叔文答道:“我有幸承蒙太子看重,发现问题不敢不说出来:皇太子的主要职责是照顾皇上的饮食,常常向皇上问安,不适宜谈论政事。皇上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你怎么替自己解释呢?”李诵大惊失色,流着眼泪说:“不是先生提醒,我怎么会想到这些!”人们或许会感到奇怪:李诵以前不是常常于闲谈之际,察言观色,看到父亲情绪较好时与他论争,以纠正一些弊政的么?现在一提宫市弊政,怎么就会吓成这副模样?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也。以前一则有父皇宠爱的母亲王淑妃罩着,二则那时候李适在位的时间还不太长,年纪还不太老,疑心病显然也不会太重,三则郜国公主引起的那个事件还没有发生,父子之间还没有太大的阴影与隔阂;最重要的是第四点,宫市制度牵涉到宦官的巨大利益。我们知道,在泾原兵变的危难时刻,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紧紧地追随着李适,从那以后,李适就特别信任宦官,并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中央左右神策军中尉,即中央警卫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宦官掌握军权的制度从此确立。此后,各地驻军也请求隶属神策军,称为神策行营,都归宦官统率。其时窦、霍二人虽死,宦官俱文珍等照样控制着军队,照样受到德宗李适的信任,李诵如果在这个时刻触动宦官的利益,还会有什么好结果呢?对此,吕思勉先生感叹地说:“太子之志,能行于朝臣,而不能行于宦竖。然而德宗之诒祸,可谓深矣。”(《隋唐五代史》第八章第一节《顺宗谋诛宦官》)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572)

0 阅读:44

百年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