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威名和实力不是永恒的保障!

田姐育儿说 2024-04-04 20:54:40

【看古人事学做人做事】大家好,我是田姐。今天分享的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秦相张仪游说赵王。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的智慧和策略,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和启示!

张仪离开齐国后,他来到了赵国,并拜见了赵王。他诚恳地对赵王说:“大王您率领东方各国一起抵抗秦国,让秦国很多年都不敢轻易出函谷关。您的威名传遍了四海,让秦国心生畏惧。因此,秦国时刻保持着警惕,不断修缮兵器,努力耕作,储备粮食,从进攻转为防守,加强边防,不敢有丝毫懈怠,深怕触怒大王,引来责罚。

但是,尽管有大王的声威,秦国仍然征服了巴、蜀,吞并了汉中,占领了东西二周,占据了白马渡口。现在,秦国的老将新兵都士气高昂,集结在渑池,他们渴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直取番吾,与您的军队在邯郸城下会战。

此外,楚国已经与秦国结为盟友,韩、魏也成为秦的附庸,齐国也向秦献出了富饶的鱼盐之地,这就像斩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右臂,又失去了朋友的支援,孤立无援,怎么能避免危亡呢?

现在,秦军已经分兵三路攻打赵国,一路阻断午道,并通知齐军渡过清河,屯兵于邯郸之东;一路驻守成皋,韩、魏军队则进军渑池。如果四国联手攻赵,赵国若屈服,其土地必将被四国瓜分。

因此,我认为大王不如与秦王会面,结为兄弟之国,共同谋求和平之道。”

赵王听了张仪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接受他的建议。

从张仪建议赵王与秦王会面,结为兄弟之国,展示的智慧和谋略:

1.强调赵国的声威与实力:张仪首先赞扬赵王统率东方各国共同抗秦,使秦国十五年不敢轻易出函谷关。这样做是为了满足赵王的自尊心,也为了展示他深知赵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使赵王更可能接受他的建议。

2.描绘秦国的威胁:张仪随后描述了秦国已经征服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准备,意图让赵王认识到秦国的实力和威胁,从而增强他接受和平提议的紧迫性。

3.提出和平解决方案:张仪最后建议赵王与秦王会面,结为兄弟之国,以避免战争并寻求和平。

4.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张仪成功地利用了赵国的困境和秦国的优势,使赵王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秦国既避免了直接与赵国发生冲突,又在战略上取得了对赵国的优势,为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5.孤立无援是危险的:张仪指出楚国与秦国结盟,韩、魏成为秦的附庸,齐国也向秦献出了富饶之地,这使得赵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利用这种局势来强调赵国需要寻找新的外交出路。

赵王答应与秦王联盟放弃合纵战略,从中可以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1. 忽视秦国的扩张野心:威名和实力不是永恒的保障,实力和威名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震慑,但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和平与安全。赵王虽然率领东方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秦国并未因此放弃扩张的野心。

2.失去与东方国家的联盟:赵王作为东方名国的领袖,与秦国结盟,可能会失去与楚国、齐国等东方国家的信任和联盟。这些国家可能会认为赵国背叛了共同抗秦的初衷,导致赵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

3. 和平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和周边国家的结盟,与秦王会面,结为兄弟之国,共同谋求和平之道。这是一个既符合秦国利益,又能暂时缓解赵国压力的解决方案。

4. 外交策略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与秦国的矛盾可能过于简单和片面。赵国需要综合运用外交、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仅仅依赖于秦国的会谈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内部不稳:赵王此举可能会引起国内民众和士族的不满。士族可能会认为赵王缺乏远见和决断力,不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

从故事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育意义:

1. 在社交关系中要注重实力和战略思考、积极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和平与合作解决问题、审慎评估敌我形势以及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之言。

2.仅仅依靠威名和实力,并不能永远确保组织的安全和稳定。组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以及战略思考和应对措施,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3.在面对挑战时,需要积极寻求盟友和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威胁,而不是孤军奋战。一个组织如果失去了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和争端,而不是武力或对抗,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导致更大的损失。通过和平与合作的外交手段来化解冲突、维护组织利益的重要性。

5.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敌我形势,避免因为误判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6.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之言,在社交关系中,各组织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发表言论或提出建议。因此,在接受他人建议时,需要保持警惕和审慎,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7. 这些经验和教训不仅适用于古代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社交关系和个人之间的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 阅读:7

田姐育儿说

简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日分享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