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三次与诺贝奖擦肩而过,17年隐姓埋名,只为“以身许国”

园园爱科技 2022-10-07 11:26:24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改名的科学家,他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他说:“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我愿以身许国!”。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弹之父”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愿。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的留学生资格,师从一代名师德国实验物理学家迈特纳,成为她唯一的中国学生。

1930年,王淦昌提出了发现中子的思路和方法,二次去找迈特纳准备改进实验方案,但是都被拒绝了。

两年后,英国人查德维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找到了中子,轰动了世界,并且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迈特纳听说此事之后,特意向王淦昌道歉,王淦昌只是笑着说:“只怪自己不够坚持!”

1934年,王淦昌拿到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当他正准备回国时,他的同学劝他说:“科学无国界,现在的中国很落后,还在战乱之中,你何必回去呢?只有留在这里,你才有发展空间,以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王淦昌毅然回答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回国后,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教书,他在这一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物理学家,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淦昌从教之余还是在简陋的环境下坚持科研工作,不能进行实验,他就做理论研究。1942年1月,王淦昌发表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引起了美国物理学家阿伦的注意。

阿伦按照王淦昌的思路去做了实验,论证了他的设想,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个实验被物理学界命名为:“王淦昌——阿伦实验”。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丝等人,用强大的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探测到了中微子,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此时,王淦昌已经完成了在朝鲜战场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现场检验工作,第二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如果说前两次是命运的捉弄,那这第三次绝对是他自己的选择。

1956—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从4万多张底片中发现了反西格玛超子的例子,这是世界首次发现,后来又领先世首次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凭借这两项发现,眼看着诺贝奖就要荣归王淦昌时,他却消失了。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技术协议,所有的研究被迫中断。大家都在担心核武器研究是不是就此搁浅,苏联的专家却说:“其实,你们有王淦昌一样可以!”。

一封绝密的电报送到了王淦昌手里,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到了祖国,毅然放弃了所有的成果和荣誉。因为工作需要,“王淦昌”这个名字被尘封了17年,取而代之的是老头子“王京”。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诺贝奖失之交臂,王淦昌更加明白: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科学家们的用武之地,科学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于是,就有了那句让人至今铭记的金句:“我愿以身许国!”

1961年4月,王淦昌秘密地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3年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年后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全面领导了我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然后开始了激光驱动核聚变的研究,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此后我国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1978年,王淦昌终于告别了17年隐姓埋名的生活,那一年除夕,邓稼先和王淦昌谈了一夜,邓对王说:“十几年来一直叫你王京,今天改叫你王淦昌吧!”

年过七旬的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子能所担任所长,但是为了核事业,王淦昌依旧不分昼夜地辛勤操劳,和多名科学家联名提出了“863计划”的建议。

着手为高能物理发展建立基础设施:101重水研究堆,成了中子散射、冷中子源、强流粒子束研究室……

遗憾的是,1997年夏天,90多岁的王淦昌出门散步的时候却被一辆自行车给撞倒了,造成了腿部骨折。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肇事者至今逍遥法外,令人气愤。住院期间,93岁的妻子照顾他时却不幸也摔倒了,不久后便撒手人寰。

这给王淦昌很大的打击,经常念着“我欠月琴的,还不清了”,以至于身体每况愈下,带着对妻儿的愧疚紧随妻子而去。

巨星陨落,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的王淦昌,舍小家为大家,最终也未能把欠妻女的恩情给还清。金一南说:“我们被极少数人保护得太好了”,的确!没有这些隐姓埋名的战略科学家,哪里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至于诺贝奖是否获得并不重要,他们在人民心中的丰碑已经铸成金身,远比学界的评价更加重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我们牢记他们。

1 阅读:107
评论列表
  • 2022-10-10 12:30

    王老是国之脊梁!

园园爱科技

简介:园园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