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物到底由什么构成?人类需要从大统一理论中找到答案!

宇宙时空探索 2024-02-13 15:13:19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问题,或许人类永远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并不妨碍我们为之努力。实际上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追寻问题的答案,只不过长期以来,受限于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用哲学思想诠释如此宏伟的问题。

到了近现代,在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共同努力下,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终于诞生。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万物的组成,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那么,宇宙万物到底由什么构成呢?如果把一个物体无限分割下去,最终会得到什么呢?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人们就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

不过不要误解,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概念完全不同。他认为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这种原子就像是实体的“玻璃球”那样,排列顺序的不同就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

直到18世纪,物理学家们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对原子的认知还是很肤浅的,与如今科学家们描述的原子仍旧有很大不同。

在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人们对原子的认知越来越深,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再到后来卢瑟福的行星模型,一直到后来玻尔提出的原子能级模型,如今的电子云模型。

几百年来,物理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如今我们也会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它也有自己的结构,有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构成的。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只占了整个原子质量的1837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知,也只是从两百多年前的19世界才开始的。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并不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对电子的运动更不了解,当时统治物理学界的还是牛顿经典力学。

随着物理学家们发现了核外电子的存在和运行方式,他们发现牛顿经典力学在微观领域彻底失效了。原因很简单,如果按照牛顿经典力学计算,核外电子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电子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不断向外辐射能量,轨道越来越低,最终坠落到原子核上与质子中和。

但是物理学家发现,现实中的电子并没有坠落到原子核上,而是非常稳定地在原子核外围运行。一时间,物理学家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电子的这种“诡异”行为。

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探索,量子力学终于问世了。凭借量子力学,物理学家们终于可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行规律了。

按照微观粒子的存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

那么,这四种力到底是如何传递的呢?

物理学家们从电磁力的传播方式中得到了启发。电磁力是依靠“场”来传递的,传播的媒介是光子,那么其他三种作用力也应该依赖场中的某种传播子进行传递的。

那么,场和传播子(比如说光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电荷在静止时也会产生电场,位于电场中的其他电荷会受到电场的作用,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光子来传播。而一旦让静止的电荷运动起来,其形成的电场就会产生波动,于是变化的电场就会产生振荡的磁场,电磁场就这样产生了。

而电磁场就是依靠光子来传播的,光子其实就是量子化的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事实上,不仅仅是光子,任何微观粒子甚至是所有的宏观物体,都有一定的波长,这也是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概念。

能够看出,所谓的电磁波其实就是电子在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能量,由于电子一直在运动,就会产生变化的电场,然后导致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产生变化的电场,于是电磁场就这样传播开了,传播的是能量,也就是光子。

如今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平时我们所说的光默认为可见光,实际上光的波谱范围非常广,可见光只是其中非常狭窄的一部分。

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波长更长的电扰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等,当然也有波长更短频率更高的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

电扰动也是电磁波,但是它的波长很长,频率非常低,波长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公里,因此电扰动的波动性其实非常不明显,看起来就像是平静的海面,通常相隔几十公里甚至更长才会出现两个凸起的“波浪”(也就是波峰),因为电扰动看起来更像是场。

电磁波随着频率不断变大,波长也会变短,比如说有的电磁波的波长甚至比原子半径还要小,这样的电磁波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就非常短,看起来就是粒子,一点也不像波。

说白了,波长更长的电磁波更像是场,波长更短的电磁波更像是粒子,而中等波长的电磁波才最像波。但总体来讲,光子也就是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表明,即便是宏观物体,比如说我们人类其实也是有波粒二象性的,只不过人体波动的频率实在太大了,以至于波长非常短,任何精密的仪器也无法知道到人体的波动,因此宏观物体都智慧表现为粒子性,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按照如今的物理学体系,电子,光子,光子等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不过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或许未来某天能够发现电子等基本粒子也是有内部结构的,也是可以再分的。

那么,把基本粒子不断分割下去,最终会得到什么呢?

更前沿的弦理论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弦理论认为,电子等微观粒子根本就不是基本粒子,只是又一种更小的波动能量构成的,说白了电子就是“能量包”。而这里的波动就是弦理论中的“弦”,有闭合的弦,也有开放的弦,同时弦一直在不停地振动,而振动形式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

如果弦理论成立的话,那么科学家们就可以彻底统一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基本粒子,从更小的尺度诠释宇宙万物的组成结构。然后人类可以通过寻找弦的振动规律,探索不同基本粒子的生成机制,其中就包括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引力子。

物理学家们对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进行深入探索后,虽然建立起来粒子标准模型,把不同的粒子进行分类,总体上可以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但这么多的基本粒子还是显得有些繁琐了,尤其是不同粒子之间的作用和具体特性有些冗杂,很难利用现有的物理学框架进行彻底统一,而弦理论用振动的弦来描述所有的基本粒子,就显得非常简洁了,这也是为什么弦理论被寄予厚望,很可能成为最终的大统一理论。

不过,弦理论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由于弦的尺度太小了,甚至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很多,根本无法在实验室中观测到,更无法观测到弦的具体振动模式。目前弦理论更多的还停留在数学概念里,尤其是会涉及到非常复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甚至是高维度的概念,很难在现实中得到验证,这也是弦理论始终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大统一理论的主要原因!

完!

1 阅读:185
评论列表
  • 2024-02-14 13:04

    人类并不需要对宇宙了解得太多,但如果有人想了解,那就要站在宇宙之外的角度思考。“大统一”不仅仅是物理学,应该包括,时空,物质和生命。

  • 2024-02-15 23:11

    越是纯粹的物质,越难摸透,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越纯粹受外在因素影响越少,从而越自由呢?

  • 2024-02-15 23:06

    物物相连且有空隙。到底有没有看不见的物质在整体里面。

  • 2024-03-27 23:38

    明天还有太阳是普遍规律,本质是不知道!根本原因也是不知道!!!没有人能证明明天还有太阳!只能敬畏绝对诚实的自然。(所有的规律和观测结果都已是过去了。)……吃饭和吃石头本质完全一致?都是吃原子。按照质能方程,都是吃能量?水变油与质能方程哪个更迷人哪个更荒唐???

  • 你说的那是错的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