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广东姑娘,外派在非洲,这里人随性惬意,我在这格格不入

故事织梦人 2024-04-28 23:26:26

一、广东乡下

"小梅!快睁开你那双小眼睛,太阳都曬屁股了!"

外婆闽南话普通话夹杂,透着股没好气的味道。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她已站在炕边,手里拿着毡毡布条。

这是1995年的一个盛夏,我们一家人住在广东梅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在城里打工,把我撇在这个小村庄,由外婆照应。这个村子几乎与世隔绝,依山傍水,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

"来!穿上裤子,咱们去地里抓鸡!"外婆煞有介事地说。

村子里的阿伯阿婆大都年过花甲,生活简朴,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活。他们的生活规律遵循着太阳的运行,日出而作,黄昏而息。

我穿好裤子,跟在外婆身后往地里走。一路上,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透,脚下的青草发出阵阵清香。山间的流水叮咚作响,放牧的奶牛在远处的山坡上吃草。

来到地里,外婆熟门熟路,先去查看地头上的稻草人。"嗯,昨晚没人糟踏我的地盘!"她自言自语道。

接着,她便指挥我在稻田里走来走去,到处浇水、赶走麻雀,以吓走那些肆虐的田鼠。我光着脚在田里跃过一澡,无比自在,偶尔还捉到一两只溜出来的鸡,兴奋地冲外婆招手。

"这就对啦,咱祖上几辈子都是这么勤劳的。你啊,不能受了城里那些亲戚影响,将来得好好干活!"外婆不时对我说教。

太阳越来越毒,我们在地里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回到村里。途中,我们路过一家农户,瞧见后院一张晒谷场上,一家老小正席地而坐,嘻嘻哈哈地聊着天。

"嘿,你们几个是在和太阳过不去吗?竟敢在大白天坐着?"外婆显然看不惯这种"游手好闲"的作风。

"哎哟阿嫂,你就甭啰嗦了,咱乡下人就应该好好享受享受阳光雨露嘛!"那阿婆笑着回敬道。

我一路上看着外婆和乡亲们随口撕扯,却也觉得这种生活多么惬意自在。等到夜晚,星光熠熠,蛙声滔滔,我们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田边,一边吃着酸甜的火龙果,一边闲聊天。

二、厄瓜多尔的新生活

1999年,父母在广东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决定到南美的厄瓜多尔打工。10岁的我,就这样跟随父母,从童年的乡村梦被生生拽了出来。

广州飞机场,外婆拽着我的手,含泪把一串崭新的108颗佛珠塞进我手里,"梅儿,你可得跟紧你爹娘,别让人给骗了去!"

我点点头,有些不解,只是本能地抓紧佛珠不放。

20多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后,我们终于抵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一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全然陌生的景象。

街道两旁矗立着西班牙式的砖瓦建筑,屋顶都是尖尖的小塔楼,蓝天下,街景如同西部电影里的场景。过路的行人,个个皮肤黝黑,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

父亲招手,招来一辆黄色的经典福特老爷车。"Vámonos a casa(我们回家吧)。"司机大声喊道。

我们上了车,一路颠簸,来到一个贫民区。这里到处都是棚户区,空气里飘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租住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家徒四壁,只有几张竹床铺就。

"哎,就是这鸟样了。"妈妈叹了口气,眼圈有些发红。我知道,他们为了这个家,费尽了心力。

很快,他们就开始为我们一家谋生计。我则开始上学,被分配到一所公立小学。第一天上课,我拽着父母的衣角,紧张得全身发抖。

校园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陌生。教室里坐着一张张黝黑的小脸,全都用那种奇特的语言交谈着。突然,教室安静了,一个健硕的男孩走到我面前,大声叫嚷起来:"¡Un chino! ¡Es un puto chino!(一个中国佬!就是个中国佬!)"

我被他震慑住了,呆立在那里。而教室里,其他同学也纷纷拿眼睛盯着我看,发出一阵阵哄笑。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时常被这些同学嘲弄,被称为"chino cochino(脏兮兮的中国佬)"。我既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也解释不清自己的处境,只能一声不吭地独自承受。

放学后回到家,我就缩在角落里哭泣,双手紧紧地攥着那串佛珠,像是我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唯一的寄托。

母亲见状,无助地拍着我的背,用一口生涩的西语安慰我:"No llores cariño,todo va a estar bien. (别哭宝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家中的生活也是一团糟。弹尽粹绝之下,父亲只能在垃圾场捡破烂为生。妈妈则在一家小酒馆做起了女侍应生。

就这样,我们一家开始了在异国的艰苦生活。而我这个对西语一窍不通的小女孩,也在校园的漠视和磨难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第一课。

三、被骗的经历

在厄瓜多尔的那几年,我就像一只望穿秋水的小肥羊,经常遭到同学的欺侮和戏弄。尤其到了初中阶段,那帮坏小子的把戏更是层出不穷。

有一次,一个叫豪尔헤的男生走到我身边,友好地搭话:"嘿,中国姑娘,你看起来很不开心啊。"

我当时正低头画着素描,闻言抬头疑惑地看着他。作为班上唯一的中国人,我当然受尽了白眼,实在想不通这个素昔高傲的家伙,今天怎么突然对我这么亲热。

"别紧张,我是好人。"豪尔헤冲我摊开双手做了个洁白无垢的手势,"我只是觉得,你这个亚洲小女生看起来很可怜,想帮帮你。"

我当时的西语水平勉强应付日常,他说得有些快,我没太懂。不过看他神情诚恳,也就没多想,点点头表示理解。

"那太好了,我这有一些圣甲虫,这种虫子据说对亚洲人有祛病的功效,你要不要试试?"

圣甲虫?亚洲人?我虽然一头雾水,但碍于礼貌没有多询问,只是下意识地从他手中接过那两只肥大的黑色虫子。

"对了,吃虫子的方法很讲究,必须先压扁,再放进嘴里用舌头滚一滚,然后就可以咽下去了。"

豪尔헤一本正经地说着,空气里竟然还飘来一股虫卵发酵的怪味。

我个子娇小,双手根本合拢不住这两只大活虫。它们在我掌心中疯狂打着挣扎,我吓得魂飞魄散,当即将手一抖,虫子们应声落地,立马朝着四面八方爬去。

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其他学生见状纷纷尖叫起来,连忙踩着虫子逃离现场。教室里很快变成一片狼籍,到处都是被踩扁的虫肚和虫子碎尸。

我慌张无助地站在原地,眼泪汪汪地望着豪尔헤,对方此时已经和其他学生一起,对着我哈哈大笑。

直到老师火速赶来,这才将现场的混乱勉强压制下去。我当时羞愧难当,被同学们指指点点、讥笑嘲弄,感觉无地自容,恨不得钻进地缝里。

事后我才知道,这根本就是厄瓜多尔一种流行的校园恶作剧,所谓的"圣甲虫"只是普通的大黑番薯象甲而已,并无任何药用功效。我被彻底哄骗了,成为了他们开心的笑柄。

那一天,我在厄瓜多尔陌生而艰难的环境中,第一次体会到了人心的险恶与重重屈辱。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对于身边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抱有一份狐疑和戒备心理。

四、读国际文凭

在厄瓜多尔度过了几年颇为艰难的初中生涯后,我进入了一所私立高中就读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

这所位于基多市中心的老牌名校,由美国人创办,教学严格按照国际大学入学标准。校园里到处是整洁有序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区,一派肃穆庄重的学术氛围。

初来乍到,我被这里规范化的生活作风和西化的学习环境所震撼。作为校园里为数不多的亚裔学生,我个子矮小,皮肤黝黑,显得格格不入。但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立志要在这里好好学习,证明自己的实力。

上课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严重不足以跟上老师们的讲授。他们滔滔不绝的英语堪比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我当时就被狠狠地暴击了。

不过好在国际文凭课程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节奏。只要提前预习当天的教材,课上就能通过老师们的解说掌握要领。下课后,我还会及时复习、做笔记,将所学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有一门物理课,讲师是一位英国老头,把所有原理都用复杂的公式来推导。很多学生看不懂,我也常常卡壳。于是我就拿着笔记本,跑到他的办公室寻求解答。

"你这个小朋友是从中国来的吧?好孩子,很有上进心哪!"那位老师一开始还对我直摇头。

后来见我屡教不倦,就逐步开始耐心解释。我也时不时请教他一些英语表达上的问题。没过多久,我们就相见恭如亲人,建立了无话不谈的友谊。他甚至主动给我开了绿灯,允许我不计工夫地待在他的办公室里学习。

就这样,我钻研物理的劲头越来越足,成绩也一次次地超越了其他同学。六年一次的国际文凭考试,我更是以优异的分数一举拿下了物理学位。

那位老师颇为欣慰,亲手把我的毕业证书交到我手里时,笑着说:"You are the best student I've ever had. Your Chinese parents should be proud of you." (你是我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你的中国父母一定为你感到骄傲。)

我止不住热泪盈眶,对他说了一声"谢谢"。这句简单的谢意,承载着我在这个陌生国度里,为求学而付出的所有汗水与努力。

从那时起,我对自己有了更大的自信。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奋斗,即使处在任何陌生的环境,也一定能够被人所接纳和认可。这份自信一直伴随着我,助我勇敢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关。

五、葡萄牙留学

拿到国际文凭后,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几所海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我选择了前往葡萄牙里斯本的新大学就读金融专业。

2009年8月,一张单程机票,将我从南美这个我生活了十年的地方,送到了欧陆的彼岸。登机前,我独自在基多机场的候机楼徘徊,内心五味杂陈。

母亲拥抱着我,言语中透着几分不舍:"梅儿啊,你可得提防那些洋鬼子,到了那边可别受了欺负!"

我笑着点头,心里其实并不以为然。经过了十年在异国的磨练,我早已褪去了当初的天真稚嫩,内心反而越发淡定沉着。

里斯本最先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座陡峭繁华的城市。窄窄的街道盘旋如同蜿蜒的蛇形,老旧的石板楼房鳞次栉比,房顶上遍布着阳台和红瓦。整个城市依山傍海,交通闹哄哄,热闹非凡。

我入住的学校安排的宿舍,坐落在城里一处相当偏僻的小区,相比繁华的市中心,这里显得冷清死寂。每当夜幕降临,就只能见到一些三三两两流浪汉在街头觅食。

值得庆幸的是,这所宿舍配有全新的学生公寓,设施装修一应俱全。更令人振奋的是,我的室友,竟然是一个热情好客的美国女孩。

"Hi,my name is Mary!你一定就是那个来自中国的新室友了吧?"

只见她露出一口闪亮的白牙,热情地向我伸出双手。这和我印象中的西方女孩大相径庭。

"你好,我是王晓梅,来自中国广东。很高兴认识你。"我斟酌了下,用一口普通的英语回应道。

Mary一头火红的卷发,肤色白皙,身材高挑靓丽。可她和那些漂亮女孩不同,没有任何架子,处处散发着阳光般的和蔼亲和。

就这样,我和Mary相见恨晚,迅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常常并排坐在宿舍阳台,摇着跷跷板,边吹海风边聊天家常。

Mary全家都是犹太人,生活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城里。她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开朗女孩。

"嘿Mei,你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啊?怎么从国内带了这么多现金过来?"Mary常常半开玩笑地这样逗我。

是啊,出于家庭的原因,我从小就很节俭朴素。在基多的这十年,我靠打工赚的微薄收入,每个月都会坚持存下一半作为积蓄。如今到了里斯本,我的这笔私房钱也随之过了洋。

为了生活自理,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在校内勤工俭学,在校外打零工,利用业余时间到处打听便宜货。虽然生活拮据,但我每天依旧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

慢慢地,靠着这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儿,我在校园里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有一次,我们班上一群人约好去附近的海湾烧烤。我便自掏腰包,从一家土超市里采购了足够十几个人吃的食材,全程组织筹备。

"Mei,你的手艺真是棒极了!这香煎鳕鱼配土豆好吃极了!"

"哇,你们中国人做的糖熘小番茄真不错!我爱死了!"

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奖着,我开心得合不拢嘴。在那个夜晚,大家坐在沙滩上,把酒言欢,直到午夜都未曾离去。

就这样,在葡萄牙求学期间,我结交了无数好朋友,大开了视野,内心渐渐打开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走出了之前的自卑和内向。

六、经济独立

在葡萄牙的大学生活,让我第一次尝试到了彻底的经济独立。虽然父母一直资助我的学费,但生活费全部需要自己打零工赚取。

那个时候,我就像一只刚学会独立狩猎的小老虎,到处寻找赚钱的机会。白天在校内勤工俭学,晚上就在校外打零工。

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挺多,我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在图书馆端茶送水,在学校食堂打杂,给院系的教授们打扫办公室,发发传单什么的。虽然都是一些体力活,但我上上下下跑个没完,倒也觉得挺快乐。

有一段时间,我在校园里兼职当起了送餐员。只见我骑着辆二手自行车,扛着个大钢箱,在校园里穿梭如风。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如约将餐盒送到学生和教师手中。

有一回,刚下过雨,我骑车拐个弯时不慎摔了个重心不稳。扑通一声,钢箱里的餐盒撒了一地,汤汁沾了我一身。我当即手忙脚乱,捯饬着要收拾残局。

没想到,几个从教学楼出来的学生看到这景象,纷纷热心前来搭把手。有人拾起钢箱,有人拾起摔落的餐盒,还有人体贴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了声"辛苦了"。

在葡萄牙,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人们热情友善的一面。也正是这股子暖意,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在困难的环境下咬牙坚持。

到了晚上,我还要去校外打工。有几个月,我在市区一家连锁快餐店当起了外送员。每天下午5点下班后,我就立马换上制服,骑上电瓶车在街头穿梭。

那个时候里斯本的夜晚十分热闹。广场上有艺人在表演杂耍,街道两旁是参差的酒吧和小餐馆,到处都是三三两两的行人。我驮着满篮子的食物外卖,有时一个晚上要跑十几个地方,直到午夜才能收工。

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回在校外的一条偏僻小巷里,遇到了一伙暴徒的纠缠。只见几个蓄着络腮胡的男人模样,正对着一家店铺的老板指手画脚,恫吓讹诈。

我原本想绕过去,却被其中一人拽住了胳膊,吓得我浑身一抖。"Hey,你要是不给钱就给我们干活儿吧!"为首的那人说着一口蹩脚的英语。

我慌乱之际,手一抖,外卖篮里的食物就洒落了一地。那伙人见状哄然大笑,其中一人更是拿起一包薯条狠命朝我脸上招呼。我当即扭头就跑,生怕在这儿就惹上大祸。

一路跑回餐馆,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将所遭遇说了出来。店里的经理二话不说,立即报了警。警察不久就将那伙人一锅端,狠狠惩办了一番。从那以后,我上班也换了一条更安全的路线。

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大城市里阴暗潜藏的不安全因素。我告诫自己,在异国他乡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做好随时防范的准备。但我并没有被这一次劫难吓倒,反而激发了我斗志,让我更加坚持这份勤工俭学、自食其力的生活。

回想起来,那段在葡萄牙自力更生的艰苦岁月,对我的人生影响是深远的。我从中学会了独立生活,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自立自强的品格,造就了我今天的性格,也一直激励着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七、安哥拉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跨国企业工作,被派驻到了安哥拉的公司分部。作为这家公司在非洲的财务主管,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当地的财务运作。

安哥拉这个国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曾经饱受战乱蹂躏的苦难。首都罗安达到处是满目疮痍的建筑,街道上洒落着弹坑和砖石,有些地方甚至还矗立着被炮火摧毁的废墟。

不过好在战争已经结束,这个国家努力重建家园,在欧美国家的资助下,正在一步步走向复兴。我们下榻的酒店就是个例证,设施装修一新,szolgáltatások非常不错。

酒店的服务生都是当地的黑人,个个身材高挑,皮肤光滑,说着一口流利的葡语。作为前殖民地,安哥拉人对葡语驾轻就熟。

酒店的经理是个中年白人,待我们这些外籍员工也格外客气周到。入住时,他贴心地为我们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各位尊敬的客人,安哥拉虽然已经闲暇重重,但总体治安状况依然不太乐观。我建议你们最好不要单独外出,尤其是夜间。"

我们都点头称是,心里却也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要知道,在欧洲时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夜游街头,哪里曾受过如此约束?

很快,我们就开始了在安哥拉分部的工作。第一天上班,我就被公司内部陈旧简陋的环境给吓到了。

办公楼破旧不堪,桌椅全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电脑更是跟今明两个世纪的产品,网速逊爆了,简直分分钟让人想砸机器。更糟糕的是,空调设施经常出现故障,只能靠几台落后的电风扇"制冷"。

"哇,看来我们要为这家分部的现代化操碗相当大的心了!"我对着身边的同事感叹道。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拨新来的员工个个都积极主动、干劲十足。我们自觉加班加点,和当地同事们一起忙进忙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渐渐地,我开始熟悉并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惊讶地发现,即便生活和办公条件这么简陋,当地员工们的工作态度却相当认真负责。

我手下的两名本地会计,分别是阿里和小克拉,人高高瘦瘦,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样。但他们对数字的敏锐度简直逆天,从来不会出现一分钱的算错。

有一回,我们在做一笔数百万美金的年终财报,从下午一直加班到深夜。小克拉对着电脑,面无表情,双目认真得就像个机器人。

直到凌晨三点,阿里突然拍案而起,大声喊道:"Espera,aqui há um erro!(等等,这里有个错误!)"

原来是其中一个数据录入存在差错,要是错过了就酿成了大错。小克拉当即核查到底,果然发现了一处漏洞。我们这才重新修正过来,总算在天亮前赶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了工作。

"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的尽职尽责,我们今天就要遭殃了。"我连声向阿里和小克拉道谢。

两人谦逊地笑了笑,小克拉说:"没什么,为了工作认认真真是应该的。Mei,你们外国人工作时间太长,注意身体啊。"

从那以后,我对本地员工们的工作态度由衷钦佩。而他们对工作的执着专注,也让我深受触动,促使我反思自己内心对"黑人"的成见。

八、种族隔阂

在安哥拉分公司工作的最初几个月,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挺满意。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简陋,但当地员工的勤勉尽责却让我感到意外和欣慰。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开始发现,这些黑人同事们的一些行为和价值观,却让我感到无法理解和反感。

首先是他们对时间观念的漫不经心。按照公司的规定,员工每天上午9点钟必须准时打卡上班。可事实上,9点半左右我们还能看到阿里或小克拉在路上蹒跚而来。

起初我还一再提醒他们,无奈他们只是点头应和,但第二天还是按部就班地迟到。久而久之,我也就见怪不怪,随他们自个去了。

更令人火大的是,有时他们干脆中午就不干活了,睡到下午茶时间才勉强开工。我曾试图规劝过,但总会引来他们的冷嘲热讽和无理狡辩。

比如小克拉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Mei小姐,这可是安哥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嗜睡,是因为睡眠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从前的祖先就是如此,你们外国人怎么能强逼我们改变呢?"

面对这种文化上的巨大鸿沟,我根本无从说起。但作为负责人,看着他们这种散漫无纪的工作态度,我是忍无可忍,火气上来就骂他们一顿。

可每次我发起火来,他们就对我摆出一付受了天大委屈的无辜样子,一副对方才是理亏的愤懑模样。这让我的火气一次次无处发泄,最后只能把自己关起来默默冷静。

再者,当地人的家庭观念也让我感到相当不解。

比如有一次,一名叫希曼的员工向我请了三个月的陪产假。原来他那位太太怀了双胞胎,临产前需要丈夫全程陪伴左右。

这在当地人眼里是理所应当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通,一名男性员工为何需要全程在场,难道是要亲自接生吗?

更离谱的是,希曼休假期间,他每隔两三天还会现身公司一趟,理所当然地向我们炫耀妻子的产前体况。

"哥们儿们,我老婆昨天下体痛得死去活来,哭天抢地嚷嚷要生了!真想让你们也尝尝那种'阵痛'是什么感觉!"

这家伙说着说着,还做出一付痛苦的扭曲表情,惹得办公室里哄堂大笑。我当时看在眼里,无语凝噎,暗自感叹安哥拉人就是这么奇奇怪怪的思维方式。

就在这种文化冲突不断发生的当下,我内心对这些黑人同事也慢慢升起了一种逆反的情绪,甚至产生了一些歧视般的偏见。

作为华人,我向来是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可在安哥拉,我还是第一次遭受到了如此强烈的文化冲击,以至于动摇了我一直引以为傲的"开放包容"的价值观。

九、归国

在安哥拉工作的那段日子,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甚至一度动摇了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念。

终于,在一年的合同期满后,我选择了离开安哥拉,重新回到中国发展。这个决定是经过反复思考才做出的,我希望能在更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

告别安哥拉的那天,我有些怀念和不舍。这个国家虽然环境简陋,条件艰苦,但我在这里度过的一年,也结识了不少难能可贵的朋友。

小克拉、阿里、希曼等人都来为我送行。他们纷纷拥抱上前,热情地同我拥别。

"Mei小姐,安哥拉太感谢有你这样的外国人来帮助我们!虽然你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你是个人才。"小克拉诚恳地说。

"没什么,你们也教会了我很多。"我笑着回应,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我登机前,小克拉叫住了我,神秘兮兮地将一个精致的小布袋塞到我手里。

"这是安哥拉一种祝福的魔法,希望你以后的人生一切顺利。"他比了个祝福的手势。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奇形怪状的树根,散发着一股子浓浓的药草味。我心领了小克拉的一片好意,连连点头,把小布袋小心收入怀中。

就这样,我离开了安哥拉,重新开启了在国内的生活。

初回国内,我感觉自己仿佛活在两个世界。白天在办公室里,我会严格要求下属按时上班,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

但到了夜晚回到家中,我却会放松心态,有意去学习接纳安哥拉人那种慢生活的态度。有时候夜里失眠,我会拿出小克拉送我的那个布袋,闻着那股子浓郁的香味,好像能感受到他们轻松惬意的生活哲学。

安哥拉人确实很随性,但他们的工作态度却从来做不到马虎。这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做了重新的思考和调整。

我开始学会在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小假,不时出去旅游散心,好让内心不会太过紧绷。有时我也会和朋友小酌几杯,举杯畅谈人生哲理。

就这样,我在国内生活的这几年,时而严谨务实,时而随性惬意。内心虽然依旧保有包容开放的品质,但也学会了更多欣赏和宽容他人的方式。

有一次和朋友们小酌,喝高了之后,我突然拿出了那个小布袋,对大伙说:"来,让我们尊重安哥拉文化的魔法!"

众人起初还在那儿侃侃而谈,但没过一会儿就被那股浓郁的香味迷得晕头转向,集体沉默下来,个个面露恬静的神情。

就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安哥拉人的生活智慧。他们追求的不是唯利是图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宁静。

从此以后,我深深地把这种智慧铭记在心。不管在任何环境,我都会用包容的心态去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也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这一次在安哥拉的文化体验,是我进入社会后最大的一个人生课题。而我从中汲取的宝贵经验,也将指引我在今后的日子里,行走在更加宽广的人生道路上。

(本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经过适当艺术处理,人物均为化名。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账号友情提醒: 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