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蒋介石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周总理总理的评价最准确到位。 (参考资料:20

[太阳]蒋介石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周总理总理的评价最准确到位。 (参考资料:2016-01-08 人民网——周恩来评蒋介石: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 蒋介石这辈子最信奉的,恐怕就是毛主席点出的那句话:有军则有权,军队就是命根子,他那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头衔,几乎焊在了自己身上,成了他权力的象征。 他早年在保定和日本都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并非战场上的神来之笔,他在内部战争中收拾各路军阀,靠的还真不是什么高明指挥,更多是政治分化和金钱收买。 这种胜利经验,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战场也能像牌桌一样,全凭他一人操盘,于是,一个排斥异议、脱离战场的权力闭环就此形成,他把政治上的成功经验,笨拙地复制到了军事领域。 外交部长王世杰在1948年的日记里就写得明明白白,国防部的事儿,其实就是蒋介石一个人的事,就连陈诚、顾祝同这种级别的参谋总长,说白了也只是他的传声筒和执行者,郝柏村后来研究蒋的日记也证实,剿共作战的决策,完全由他个人说了算。 这种“一切我说了算”的风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级指挥,他特别喜欢抓起电话直接打到前线,李宗仁就曾描述过这种场景,他的指挥常凭一时心血来潮,完全不理会前线实际情况,国民党内部后来自己都承认,统帅部根本不听下面指挥官的意见。 早在1936年,周总理就跟斯诺聊起过,评价他作为军人“不怎么样”,是个“拙劣的外行”战术家。 1927年在武汉,他亲自带着一个师正面强攻,结果整个师都打光了,没过多久在南昌,又不听劝,非要一个师冒进,最后掉进包围圈被消灭。 当时还是师长的叶剑英,就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愚蠢指挥,才愤而离开的,他的这种指挥风格,崇尚的是拿破仑式的意志决胜论,总以为靠士气就能解决一切,往往高估自己,低估对手。 到了决定命运的淮海战役,这种混乱指挥更是达到了顶峰,杜聿明后来回忆,蒋介石的命令在“夹攻”、“撤退”、“再攻击”之间反复横跳,前线将领都给整懵了,最终眼睁睁看着黄维兵团被死死围住。 这种微操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系统性地瘫痪了整个指挥链条,国民党军方后来在台湾出版的战史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指挥让下级军官丧失了自主应变的能力,常常贻误战机。 有能力的将领不是没有,但下场往往很微妙,比如在陕西,他命令陈诚用两个师去打红军,陈诚觉得是陷阱,硬是顶着没执行,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一种消极的服从,反正多说无益,干脆让委员长直接指挥,打输了也是最高统帅负责。 李宗仁一针见血地指出,将领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早在1936年,周总理就判断,像陈诚、胡宗南这些将领,其实对内战热情不高,心里还是装着国家的,一旦抗日战争爆发,他们很可能转向统一战线。 这说明,蒋介石的个人意志,已经和手下大将们的内心渐渐脱节了,当黄维兵团覆灭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把责任全推给黄维,说他没听自己在白天突围的命令,等到1949年初主力尽失,他已经想不出任何办法,只能把“阻止共军渡江”当成“惟一要务”。 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他在日记里反复感叹“殊出意外”,最终只能转而向上帝祈祷,恳求神助,一个视军队为生命的统帅,最终却因为权力、体系和人心的三重失灵,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