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9月15日,江西一位妈妈带着2岁女儿出门,刚走到楼梯拐弯的时候,女儿突然开口说楼

9月15日,江西一位妈妈带着2岁女儿出门,刚走到楼梯拐弯的时候,女儿突然开口说楼梯下有个奶奶,但是妈妈看了看楼下一个人都没有,女儿用手指了指说奶奶就在那里站着你没看到吗,妈妈有点害怕。   妈妈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下,虽然她理智地知道,这种情况大概是孩子眼中的某个物体或影像被误看成了“奶奶”,但她心底的那份不安却还是无法抑制。   她赶紧把女儿抱起来,急匆匆地朝家里走去。尽管她清楚这种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离奇,可在那一瞬间,孩子的天真言语无形中挑起了她内心的恐惧。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两三岁的小孩正处于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的大脑尚在“测试版”状态,很多时候会把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误认为是他们熟悉的事物。   那天楼道里昏黄的灯光和墙角的纸箱,或许在孩子的眼中就成了“奶奶”的形象。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没有那么复杂,她们会用自己最熟悉的词语去描述看到的东西,而这个词很可能就是“奶奶”。   对于她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她真看到了一个老人,而是她的脑袋自动填补了那个影像。   这就是所谓的幻想性错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脑补全现象。而且,孩子还没学会如何精确表达复杂的视觉感受,她只能通过自己理解的语言来做出反应。   然而,真正让妈妈感到不安的,还是那句简单的提问:“妈妈,你怎么没看到?”这句话虽然简单,却直接挑战了成年人的常识和认知。   大人总是习惯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最真实的,而孩子的无意识问句,瞬间让妈妈产生了一种“我难道看错了吗?”的感觉。   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开始想象是否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   这也提醒我们,成年人的恐惧往往源自于自我想象。当看到楼梯间空无一人时,大脑的防线并没有完全关闭,反而开始浮现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可能性。   结合我们从小听到的一些说法——“孩子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这些传统观念一下子就激活了恐惧的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最重要的不是跟着孩子一起慌张,也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的说法。正确的做法是将“害怕”转化为“好奇”,保持冷静,以更加理智的态度去处理。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更详细地描述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比如问她“奶奶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或者“她在做什么呢?”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观察,也能通过交流将孩子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拉开。   通过理性的沟通,家长可以逐渐揭开恐惧的面纱,找到那个让孩子产生错觉的源头。很可能,孩子所看到的“奶奶”并没有那么神秘,或许只是因为纸箱上的一个斑点,或者一束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让孩子产生了联想。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2
用户10xxx42 2
2025-09-18 15:32
跟孩子说,打个招呼问个好,下次再玩吧[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