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时,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大将薛万彻率数千精锐攻打秦王府,准备釜底抽薪,将李世民的家眷全部斩杀。 李渊称帝后,长子李建成被册封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受封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在大唐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的征战中,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职责是镇守后方,辅佐李渊处理朝政;齐王李元吉长期驻守太原。 李世民凭借超凡的军事才华,扛起了东征西讨的大旗。他先后降服薛仁果、征讨刘武周、击溃宋金刚、攻克王世充、剿灭窦建德、平定刘黑闼,还成功遏制了突厥的袭扰,一路势如破竹,将唐朝西部与北部的割据势力逐个扫清。 李世民日益高涨的声望,渐渐引发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惮与不满。待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后,兄弟二人的矛盾彻底激化。 不过,李建成性格相对宽厚,起初对李世民还保持着克制,打算用相对温和的手段,逐步瓦解对方的势力。 唐高祖李渊起初对两个儿子的矛盾采取平衡之策,可到了武德八年(625 年)之后,李渊的态度开始转变,渐渐倾向于打压李世民的政治野心。 当突厥大规模入侵边境时,李渊打破往日让李世民领兵出征的惯例,转而任命李元吉为主帅,还把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将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段志弦等人调至李元吉帐下。 与此同时,秦王府的众多文官也因各种借口被调离,就连李世民倚重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也遭到驱逐。 李渊态度的转变,让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与不安,一场生死较量已箭在弦上。 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初一和初三,太白星连续两天在白天出现,这在古代被视作不祥之兆,预示着天下将有大变。 六月初三,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上密奏,称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暗指李世民有取代李渊称帝的野心。李渊将这份密奏拿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趁机反击,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有染,秽乱宫闱。 李渊震怒,下令让三人在第二天早朝时当面对。 六月初四清晨,李世民提前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一众心腹,悄悄埋伏在玄武门内,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毫无防备地朝着玄武门行进,当二人踏入玄武门后,李世民带人突然从埋伏处冲出,李建成、李元吉先后被杀。 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心腹大将薛万彻正率领数千士兵在附近巡逻。 当薛万彻得知李建成在玄武门遭遇袭击的消息时,大吃一惊,短暂的慌乱后,他冷静下来对着手下士兵高声喊道:“快!跟我去秦王府!只要控制住秦王的家眷,太子就有救了!” 薛万彻集结好数千精锐,朝着秦王府的方向疾驰而去。此时的秦王府,守卫力量薄弱。原本负责守卫王府的将领程知节,早已跟着李世民去了玄武门。留在府中的,大多是家丁、婢女等非战斗人员。 眼见抵挡不住,就要被薛万彻带人杀入秦王府。就在这危急关头,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薛万彻心中一紧转头望去,只见带头的尉迟恭手中提着两颗人头,高声喝道:“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反,已经被秦王诛杀。” 官兵们无不震惊莫名,纷纷停止了攻打王府。 尉迟恭将人头重重扔在地上,大声宣布:“秦王有令,放下武器投降者,一律免死!” 官兵们听到 “免死” 二字,纷纷放下武器,一时间,兵器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原本剑拔弩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薛万彻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大势已去,带着几十个亲信突围而出,朝着终南山的方向而去。 李世民得知薛万彻逃走的消息后,并没有下令追击。他深知薛万彻是难得的猛将,十分爱惜他的才华。 于是,李世民派谋士房玄龄带着亲笔信前往终南山,希望能劝说薛万彻出山归顺。房玄龄在山脚下足足等了三天,始终没有放弃。 薛万彻经过反复的煎熬后,对着山下大声喊道:“房大人,我愿意归顺秦王!” 就这样,薛万彻最终选择投靠李世民。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讨伐突厥、剿灭薛延陀等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