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等004、005航母,美国在等什么? 当中国南北两大造船厂正热火朝天地建造航母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陷入 “等不到新船” 的尴尬境地。未来一年美国现役航母数量将降到 10 艘 ,这是 40 年来最低水平。 美国的困境得从 “福特级” 航母的难产说起。作为美国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福特级” 本应代表全球顶尖造舰水平,可二号舰 “肯尼迪号” 自 2015 年动工以来就麻烦不断。先是 2020 年舾装时发生火灾,虽未造成重大损伤,却暴露出造船厂管理漏洞;接着是核心设备屡屡 “掉链子”:先进拦阻装置和弹药升降机装舰后无法正常工作,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率比预期高出 200 多倍。 这些问题看似技术细节,实则折射出美国造船工业的深层危机 —— 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作为全美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船厂,正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断裂的双重打击。熟练工人退休后无人顶替,关键零部件从国外进口导致成本飙升,甚至连建造材料都时常缺货。 这种情况下,“肯尼迪号” 的建造进度像被踩了刹车,原本计划 2024 年服役,如今已推迟到 2027 年 3 月,而三号舰 “企业号” 更要等到 2030 年才能交付。 雪上加霜的是,老旧航母的退役时间表也在步步紧逼。首艘 “尼米兹级” 航母 “尼米兹号” 已服役 50 年,原本计划 2025 年退役,却因新舰 delays 被迫多撑一年,最终定于 2026 年正式告别舰队。这艘满载冷战记忆的超级战舰退役后,美国现役航母数量将首次跌破 11 艘的法定红线。 更尴尬的是,即便 “肯尼迪号” 2027 年勉强服役,美国海军仍将面临 “青黄不接” 的空窗期 —— 因为 “企业号” 的延期意味着 2030 年前后还会出现一次数量低谷。这种局面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毕竟按照美国全球战略,11 艘航母是同时应对两场局部战争的最低配置,如今连基本盘都保不住了。 美国造船业的困境远不止于航母。近年来,“星座级” 护卫舰、“哥伦比亚级” 核潜艇等主力舰艇普遍出现延期交付,其中护卫舰项目推迟了整整 3 年。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去工业化导致的全产业链萎缩 —— 全国仅剩 6 家船厂承担 80% 的造舰任务,而这些船厂还面临设计反复变更、成本超支等问题。 以 “星座级” 护卫舰为例,美海军在建造过程中频繁修改设计,导致与原型舰的共性从 85% 骤降至 15%,产生 500 多份调整文件,最终沦为延期最严重的项目之一。这种 “甲方乱改需求、乙方疲于应付” 的恶性循环,让美国海军陷入 “越等越慢、越慢越等” 的怪圈。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母建造堪称 “加速度”。大连和江南造船厂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同时推进 004 和 005 型航母的拼装工作。其中 004 可能是福建舰的姊妹舰,延续常规动力加电磁弹射的配置;005 则可能是中国首艘核动力航母,其配套的核反应堆原型已在四川深山建成。 这种 “两条腿走路” 的策略既保证了技术延续性,又为未来突破预留了空间。更关键的是,中国造船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充足的劳动力,仅大连造船厂每年就能建造 200 万至 300 万吨船舶,产能是美国纽波特纽斯船厂的 5 到 10 倍。这种工业实力的差距,让美国在航母建造竞赛中逐渐掉队。 对美国而言,“等船” 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焦虑。当中国航母数量有望在 10 年内达到 6 至 8 艘时,美国却在为维持 10 艘现役航母焦头烂额。为了弥补缺口,五角大楼不得不让服役 47 年的 “艾森豪威尔号” 超期服役至 2029 年,甚至考虑提前退役部分老旧舰艇以节省开支。但这些权宜之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去工业化、政策摇摆和技术垄断反噬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