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拉夫罗夫直言:“俄没有转向东方”,中国可能不爱听,但却是事实。2025年7月13

拉夫罗夫直言:“俄没有转向东方”,中国可能不爱听,但却是事实。2025年7月13日,在北京见中国外长王毅,谈上合组织峰会的事。俄罗斯说会全力支持中国当轮值主席,推动天津峰会成功。这说明中俄关系没变,但拉夫罗夫的基调还是那句老话:俄罗斯没彻底转向。拉夫罗夫表态,重视中国立场,愿和南方国家合作,底子还是俄罗斯的独立性。 2025年7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东盟外长会议后访华,承诺全力支持中国主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然而他同时强调“俄没有转向东方”,这看似矛盾的表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国际格局的复杂光谱——俄罗斯并非在东西方之间“选边站”,而是在多极化浪潮中坚定地锚定其战略自主的航标。 拉夫罗夫的表态深植于俄罗斯外交基因。从帝俄时代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独立自主始终是贯穿其外交脉络的底色。普京政府近年来的“转向东方”战略本质是地缘压力下的现实调整,绝非对西方路线的彻底抛弃。俄罗斯庞大的能源资源与科技潜力是其战略自信的基石,使其不可能甘愿成为任何单一力量的附庸。这种独立性恰如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既非纯粹东方,亦非纯粹西方。 中俄关系虽被冠以“无上限”之名,其内核却充满务实理性。双方在能源、安全等核心领域的深度协作,与在技术标准、中亚影响力等议题上的微妙博弈并存。上合组织与金砖机制的蓬勃发展,正为非西方世界搭建独立对话平台。拉夫罗夫支持中国轮值主席国的承诺,恰恰凸显了这种基于共同利益而非意识形态捆绑的协作模式——中俄正共同探索一种超越传统同盟逻辑的新型大国关系。 拉夫罗夫的“不转向”宣言,恰是国际权力分散化的鲜明注脚。当美国难以维系单极霸权,欧盟深陷内部分歧,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意识觉醒之时,“战略自主”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印度在东西方间巧妙周旋,东盟以“中心地位”自持,沙特等资源国推行多元外交,均印证了拉夫罗夫逻辑的时代普遍性——世界不再被两极或单极定义,而进入一个主权国家依据自身利益灵活互动的“多极务实主义”时代。 拉夫罗夫此言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新现实:大国关系的未来不在于“永久盟友”,而在于“动态协作”。中俄作为新兴力量的代表,其互动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既非冷战式阵营对抗,亦非霸权式单边主导,而是基于相互尊重与共同利益的不结盟深度协作。 当拉夫罗夫直言“俄没有转向东方”,他并非在疏远中国,而是在宣告一个多极世界的成熟。这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清醒认知,反而使中俄协作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 当“不彻底转向”成为越来越多大国的战略共识,这究竟预示着传统地缘对抗的终结,还是标志着人类真正迈入一个超越“选边站”历史循环的新纪元? 答案或许就蕴藏在中俄共同推动的天津峰会之中——一个以平等自主为基石的多极世界,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 拉夫罗夫的直言,提醒大家看清事实:俄罗斯是实用主义者,不会彻底绑在一边。居安思危,才是聪明做法。

评论列表

七月新番战国明月正在新更
七月新番战国明月正在新更 11
2025-07-20 20:56
还没打趴,自然不转。
好多多
好多多 10
2025-07-20 21:40
那个人说俄罗斯转向中国人都是比较有用心,人家都是自然地在市场买货,俄罗斯其实得到比付出多几倍代价,乌克兰四个州地下煤矿,铁矿稀土矿 ,乌克兰是处了没有石油什么矿都不缺,俄罗斯从头到尾没有感谢中国人,美国 北约,欧洲都不买俄罗斯单 到底是谁在帮谁?
用户14xxx68
用户14xxx68 9
2025-07-21 00:22
俄罗斯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欧洲国家,也是西方列强一个分子,东方只不是他的菜园子,给点好脸色就自嗨起来了,如果俄乌战争结束,它又会伙同美西方将东方抬上桌成为他的的菜。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7
2025-07-20 21:50
远离恶国,以免毒害。
+飞越时空
+飞越时空 3
2025-07-20 23:08
没毛病
KU2003
KU2003 3
2025-07-21 00:08
从一个大国转变成一个二三流国家,对中国没有做小弟的经历,美英法德等一帮兔崽子,都是这个心理。
鹤鸣
鹤鸣 2
2025-07-20 21:09
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是找准敌人
南江沙洲客
南江沙洲客 1
2025-07-21 07:22
中国是不结盟国家,可以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中国也无权叫俄罗斯站队,小编这种恶意间离中俄的段子是你美爹指使的吧?
紅雙喜
紅雙喜 1
2025-07-21 00:09
欧洲是庞大的能源市场,俄罗斯也离不开欧洲的高科技。西方就是看准了俄罗斯的弱点才敢下死手,旁边有强大的俄罗斯,欧洲睡不安稳。增加与东方合作,减少对西方依赖,多元化有利,欧洲无法在经济上全面封锁,俄罗斯有了经济后盾立于不败。欧洲与俄罗斯无法脱钩,但互不信任,军备竞赛免不了。这样的格局对中国也有利,俄罗斯对中亚的控制被迫放松甚至退出,中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