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生有感地震23次!台湾未来几天还会有强震吗?为什么震感传得这么远?专家解读

新黄河 2024-04-03 12:40:50

3日早上,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后,余震不断。截至上午9时30分,据台湾地区气象部门测定,共发生有感地震23次。

未来三天可能还会有规模7级地震发生

新华社报道,位于震中附近的花莲陆续传出灾情。全县目前已停班停课。强震发生时,北滨街一栋公寓民宅大幅度倾斜,市区旧火车站前也出现一栋10层楼大楼倾斜摇摇欲坠,百余名住户陆续疏散。据悉,稍早有3名成人和1名孩童受困,消防人员及时进行救援,已平安将人救出。花莲境内有山区发生大片山体崩落。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土石塌方导致现场扬起一片沙尘,暂无伤亡情况传出。

新北市中和区有一处塑胶工厂厂房坍塌,目前当地消防局仍在确认地点,伤亡不明。在新竹科学园区,台积电、联电、友达、群创等企业纷纷启动疏散或防震标准作业程序。台南关庙发生自来水管线破裂,正在抢修中。

受地震影响,台湾多个县市捷运暂停运营。记者在台北市看到,捷运暂停约1小时后,已恢复运营。

台湾地区气象部门表示,这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地震,未来三天可能还会有规模7级地震发生。

专家分析台湾地震成因

据中新网报道,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徐锡伟接受中新网采访时介绍,这次地震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俯冲带上的一次地震。

发震区域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斜向俯冲地带,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斜向俯冲在台湾地区及其东部海域除俯冲带外,还发育了左旋走滑的纵谷断裂(陆地)及其以西的近南北向逆断层系。

徐锡伟表示,这个位置发生地震的特点是:板块间碰撞俯冲导致地壳强烈缩短和斜向剪切变形,高震级地震频发。

专家预测台湾地震引发海啸幅度不会很大

据中新网报道,此次地震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徐锡伟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本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在台湾地区东海岸花莲附近可能会有海啸发生,但估计海啸的幅度不会很大。

最新消息,据央视新闻,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最新监测分析结果,地震已经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海啸对我国台湾东部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台湾龙洞站于8时29分监测到21厘米的海啸波,日本石垣岛于3日8时30分监测到30厘米的海啸波,中国台湾成功站于3日8时41分监测到45厘米的海啸波。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将继续跟踪分析地震和海啸监测数据,并及时发布信息。

为何这么远也会有震感

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为何这么远也会有震感?

据新民晚报报道,为此,上海地震局第一时间作出科普解释——

任何物体都有一个固定频率。它与物体的材料、密度、外形等物理因素有关。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外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或者相近,它们的振动幅度就会叠加,产生增幅作用,这就是共振现象。

共振这个物理学的高频词汇在现代城市的震灾中也屡见不鲜。一次地震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中的高频成分会迅速衰减,而低频成分则会被保留下来一部分。低频地震波,就是通常所说的长周期地震波,它们的频率范围与高层建筑的固有频率更为接近,从而使高层建筑产生了共振反应,导致上海鳞次栉比的高楼在远离大震的地震动作用下晃动明显。相较于那些住在低层建筑物里的人们,高层里的人震感更为显著。

另外,建筑物晃动的程度还与其所处场地条件有关。当建筑物处于沉积盆地或者地表覆盖土层较厚时,松软土层的低密度性会对地中地震动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明显。

而上海就处于这样的场地条件中,上海的地表覆盖着平均厚度为280米的软弱覆盖土层,最厚的地方可达到400米。棉花糖般的软土层,就像一面放大镜,对地震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让已经有共振反应加持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中进一步摇摆。

来源: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新民晚报

0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