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瑞正照“风月鉴”与皇太极之死

龍乡红楼 2023-03-11 14:57:38

《红楼梦》里,淫欲无度的贾瑞正照风月宝监,与皇太极之死能扯到一块吗?

能不能扯到一块,任凭谁怎么说,都作不得数,只有从文本里寻求出的答案,才会更有说服力。

书中是这么讲的:贾瑞在花园里碰见凤姐顿起淫心,出言调戏后,又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就在交节之时,“王熙凤毒设相局”,使贾瑞“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后来跛脚道人送来一面“风月宝鉴”,交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那料贾瑞却不敢照背面的骷髅,偏去照里面有凤姐向他招手的正面,终于使自己精尽人亡。

关于“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符合的年份有三个:1631年,即崇祯四年,辛未;1642年,即崇祯十五年,壬午;1813年,即嘉庆十八年,癸酉。

可以看出,11643年至1812年这一百七十年间,所包括的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的年份的,因此上,贾瑞的故事就不会是发生于这个时间段内。那么曹学专家认为的《红楼梦》故事背景在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前期,作者为满清包衣奴才曹寅之孙“曹雪芹”,主要写的是曹寅家事和寅孙自传,还会存在吗?当然不会存在。

至于,嘉庆十八年则完全可以排除在外,因为没有人会认为《红楼梦》写的是这一时期的故事。

看来也只有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五年可供选择了。而两者之间,后者更接近于明朝的灭亡,也更接近于《红楼梦》里所说的“末世”,所以选择崇祯十五年更加合情合理。

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中,曾发誓要做文天祥一样殉国的洪承畴,被俘虏后投降了满清,虽然洪承畴象贾瑞贾天祥一样,属于令人不耻的反派人物,可是,第一洪承畴投降是头一年的事,第二与他1665年死亡离得实在是有点太远了。所以,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与洪承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那么,怎么会与皇太极有关系呢?

这是因为,于”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皇太极发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入口侵略掠夺战役,除山海关外,清除了所有入关的障碍。《红楼梦》站在“排满悼明”的立场上,在隐写中,就把他这种入口侵略掠夺,比喻为贾瑞对王熙凤所产生的“淫欲”了。而“凡鸟偏从末世来”的王熙凤当然象征着进入“末世”的明朝。

问题是,皇太极是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在在盛京皇宫的后宫暴亡的,贾瑞则好象是“冬尽春回”的第二年春天,相隔至少五个月,这不是不符合吗?

其实,书中只是写了“倏又冬尽春回”,贾瑞之病“更又沉重”。贾代儒慌忙中多方“请医疗治,皆不见效”,至跛脚道人送来“风月宝鉴”,时间到底有多久,书中写得是模糊的。可在贾瑞刚得病时却写,许多病在贾瑞身上“不上一年都添全了”。贾瑞应该是腊月初病倒的,即使到第二年的阳春三月,也是不能称为“不上一年”的,显然是在暗示,贾瑞从病到亡这个时间比“冬尽春回”要长一些。

长到多长时间呢?从皇太极发动最后一次入口作战结来,到他第二年八月初九暴亡可不就是“不上一年”!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证明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暗隐皇太极暴亡的话,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贾瑞的名字:

《红楼梦》正文中对贾瑞的描述,从头至尾写的都是“贾瑞”,一直未提到他字“天祥”,却在第十二回的回目上出现了“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瑞,天祥,自然是预兆吉祥之意也。只是,”天祥”这个字正文不作介绍,凭空就出现在了回目上,还是有点突兀,是在让读者琢磨“天祥”二字从何而来吗?

事实上,作为读者只要稍微组心一点,便会想一想“天祥”是怎么从“瑞”字上来的。这就是书中暗示和提醒我们,这里是有机关的,单单从“瑞、天祥”联系到“预兆吉祥,是不够的,也显示不出什么意义。所以,需要更深入一些去解读。

“天祥”之“祥”,偏旁为“示”,原意为祭祀、祭天时设置的“祭台”或“天台”,而“祥”即“吉”也。我们大家只要看到过皇太极的介绍,就会注意到,“皇太极”只是来自满语的译音,同时还被译为黄台吉、洪太主,由此看来,原来这“天祥”二竟然暗隐了皇太极名字的另一个译音“台吉”。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原来竟然在暗隐1643年八月初九暴卒的皇太极,是不是令人有点不太敢相信呢?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