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求恩齐名的英抗日友人林迈可,回国时毛主席送其三千美金路费

观今品古 2024-05-18 20:38:44

前言

说起曾经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我们都知道白求恩医生,他率领医疗团队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大量我方紧缺的药品、器械,还亲赴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其实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抗日国际友人,他就是林迈可,与白求恩是挚友。他出身英国贵族,却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只身来到中国。

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与中国妻子一起为中国抗战事业做下了不小的贡献。抗战胜利离开中国时,毛主席还给了他三千美金当做路费。

那么,林迈可究竟为中国做下了哪些贡献呢?

受邀燕京教学,结识中国妻子

林迈可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他的祖父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他的父亲是英国上院议员。身处于这样的家族背景中,自然也是出类拔萃。

1937年,林迈可收到了燕京大学的聘请,担任导师。当时正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紧要关头。

林迈可与其他人士一样,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充满了愤慨。他放弃了家乡的舒适与安逸,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充满战乱的中国。

白求恩

在前往中国的船上,林迈可遇到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两人相谈甚欢,也结为了挚友。从他的口中,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中国抗战的情况。

那些关于八路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描述,让林迈可的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与白求恩约定,有机会一定要再见面。

1938年的春天,林迈可来到了北平城外的一座山上游玩。在这里,他意外地遇到了八路军的队伍。

他看到那些战士们虽然装备稀缺且落后的情况下,却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们坚定的眼神和顽强的意志让林迈可深受触动。

吕正操

他跟随八路军来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在那里,他见到了吕正操将军。

他看到黑板上那醒目的抗日宣传语,看到群众们在台上表演的抗日话剧,看到战士们充满斗志地训练。

那年夏天,林迈可专程前往五台山拜访白求恩。在那里,他看到了白求恩在简陋的戏台和破庙中为战士们进行手术的身影。

白求恩在这种环境艰苦、药品稀缺,的情况下将战士们一个一个地从死神手中夺回。

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林迈可下定了决心:“我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了。”

回到北平后,林迈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多次冒险为八路军运送药品和器械。

林迈可是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认识的自己的妻子李效黎,她当时正在燕京大学读书。

李效黎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所以李效黎也深受父亲思想的影响。

一天晚上,电话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是林迈可的电话。不久她便来到了他的房间,一进门林迈可便说:“我需要你的帮助!”

“药品上需要有中文的标示,这些都是要送往前线给八路军和游击队的,你愿意帮助我吗?”

李效黎看到一个外国友人也在全力地支持着中国的抗战事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两人一起并肩作战,为八路军提供了许多物资和援助。

之后两人在1941年举行了婚礼。在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后,林迈可的“国际身份”的也逐渐失去了庇护,日军开始逮捕大量的反日的人士,不论国籍。

在日军即将抓捕的十分钟前,林迈可夫妇从德国友人那里提前得知了消息,逃过了一劫。当日军到达时,早已没了身影。

以外国非共产党人身份参与抗战

林迈可夫妇在共产党人士的护送下,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躲避着敌人的层层封锁线,终于来到了一个较为安全的小村子。

短暂休息几天后,林迈可夫妇没有片刻的停留,又开始行进,最终抵达了八路军平西司令部。这里是萧克将军的所在地,他就是与贺龙并称的“龙虎二将”。

萧克

当晚,萧克就热情地接待了两人,他们秉烛夜谈,深入探讨了当前的战争局势,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

林迈可虽是一位经济学教授,但他本人私下对无线电技术非常热爱,于是在萧克的请求下,林迈可帮忙修理收发报机,为八路军的通讯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他看到八路军的电台设备太过简陋,而且效率较低,传播的距离也不够远,于是他将缴获来的日本无线电设备拆了分解改装。

而他也组装出一款10*8*6英寸的便携式的小电台,它的功率仅仅只有25瓦,但传播和收发的距离大大增强,甚至相隔数百公里也可以收到。

春节过后,林迈可夫妇来到了聂荣臻总部。在这里,林迈可不仅留下来建立了电台,还亲自训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台工作人员。

林迈可也成为了八路军的电台技术顾问,妻子李效黎担任英文老师,两人在军区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之后的祖国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聂荣臻

林迈可夫妇来到了第一军区,将这些老旧的设备全部换掉,安装了一批新的设备。

之后林迈可夫妇辗转于各个军区,有时甚至为了工作忙活整夜不合眼,就为了电台能够顺利收发,保证通讯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而学员们在他们的带领下,学英语、学无线电工程课、学如何装配器材。慢慢地,学员们也都出师了,被调到了各个军区工作。

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疯狂扫荡和突然袭击。

在一次转移过程中,他们不幸遭遇了日本骑兵的追捕。为了尽快撤离并避免被发现,他们毫不犹豫地丢弃了身上的重物和行李。

尽管他们竭尽全力地逃离,还是有9名勇敢的战士不幸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和艰难跋涉之后,直到天黑,部队来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村子。他们才终于得以缓口气,休息了没多久便再次出发。

在离开后不久,日军将这个村子团团包围起来。在搜查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些无线电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气急败坏的日军将村长抓来审问但村长誓死否认有八路军来过。残忍的敌人最终将村长杀害以泄愤。

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

1944年,林迈可夫妇从晋察冀边区出发,夜晚行进,他们小心地躲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了延安。

在这里,林迈可夫妇受到了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对林迈可说道:

“不管你是什么原因来中国的,你能帮助我们抗战,我们很高兴。感谢你的努力,还能在这种艰苦下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

林迈可被这份深情厚意所打动,他当即表示当下就要为延安这边效力。毛主席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你们已经奔波劳累了这么久,先好好休息。”

在一次与领导人的饭后散步在菜园时,他再次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工作请求。

其实,早在之前,八路军早就有意让外界了解他们的抗战情况,但由于国民党的阻挠,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实现。

而现在,有了林迈可的帮助,他们终于可以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林迈可也正式成为了通讯部的技术顾问。

他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检查,他发现现有的零件无法组装出高效率的电台。

但只要有一根定向天线,哪怕电力不大,也能将信号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包括美国。

实施这一计划并不容易。他们需要一片空旷的场地,并且还要进行精确的角度测算。

为了这些,林迈可借阅了《无线电工程》和《球面三角学》等书籍,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延安的声音终于成功地传到了美国等地。

8月15日,延安的声音终于被世界听到。开播后,林迈可担任着编辑的工作,将这里的真实情况通过电波送给美国等地。

有次中外记者团抵达延安时,林迈可夫妇在朱德总司令身边担任起了翻译和向导的工作。

国民党的人曾试图拉拢林迈可夫妇,他们赞美着林迈可的贡献,承诺给予更好的物质条件,并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但林迈可夫妇并没有被这些所动摇,他们拒绝了国民党的邀请。

在离开中国的前夕,林迈可夫妇将这几年积累的广播资料全部留给了延安,这些珍贵的资料见证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也见证了延安抗战的历程。

如今,这些资料仍旧被完整地保存在档案馆中,成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一家离开了中国,在离开之际,毛主席还专门为他置办了饯别宴还给了他三千美金当做路费。

这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友谊的珍视。林迈可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不舍,但他永远是我们真诚的老朋友。

林迈可回到英国后,与中国的联系也并未中断,常常关注于中国的发展,也曾多次访问中国,直至1994年去世。

丈夫去世后,妻子李效黎选择回到了中国度过晚年,在2010年,李效黎也离世了。

结语

林迈可,是一位拥有远见卓识与深厚情怀的国际友人,他不仅展示了他个人对正义的坚定追求,更折射出一位外国人对中国深厚友情的真挚表达。

他是一位无畏的探险者,跨越国界,深入中国的红色土地,用自己的能力和笔触记录下那些抗战中的真实情况。

他身为英国贵族与中国妻子一起秘密地位共产党提供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在延安的岁月里,他不仅是共产党的通讯部的技术顾问,更是这片土地上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电台通讯员,为中国在抗战时期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林迈可在面对国民党的诱惑和物质条件的诱惑,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所动。

他知道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和理想的追求。这种坚定和执着,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坚持和奉献。

林迈可,这位国际友人,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楷模。

参考资料

国际友人林迈可:一个英国贵族抗战在延安.人民网

揭秘:那些抗战时破译了日军密码的“奇才”.人民网

1 阅读:38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