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晟:镇守凉州二十余年,威震边陲,朱棣连嫁两女换他14代忠贞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3-27 15:51:30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在建文帝一把火烧了皇宫不知所踪(朱棣称其葬身火海)后,取代侄儿坐到了皇位上。朱棣登基后,将发妻徐氏封为皇后,自然朱棣所有的女儿由郡主的身份转为公主。

在朱棣靖难之前,其长女永安公主(当时为郡主)在洪武二十八年下嫁广平侯袁容(开国功臣袁洪的儿子,当时为仪宾,靖难有功封广平侯);其次女永平公主,则是在同年嫁给了富阳侯李让(当时为仪宾,靖难有功封富阳侯);

四年靖难之役,朱棣举家性命都不知能否保得住,自然不会去考虑儿女的婚嫁。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坐到了皇位上,便开始为三位未嫁的公主挑选合适的驸马人选。毕竟皇三女因靖难之役一直未嫁,竟已经19岁。朱棣将其封为安成公主,下嫁西宁侯宋晟第四子宋琥;宋晟作为历经三朝的老臣,从太祖朱元璋创业之初便跟随左右,朱棣将公主下嫁其子也是理所应当。建文四年十二月,安成公主与宋琥正式完婚。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永乐元年二月,朱棣将皇四女封为咸宁公主,也将其嫁到了西宁侯府,嫁给了宋晟的第六子宋瑛。能让一国之君连嫁两女为儿媳,这在整个大明王朝都不多见。可以说接连娶了两位公主的西宁侯府显赫一时,成为永乐一朝举足轻重的存在。

但朱棣为何要如此费尽心思,讨好宋晟呢?

不可否认地说宋晟确实值得朱棣如此对待,朱棣如此对待宋晟,其实跟下嫁五公主常宁公主给沐昕是一样的。沐昕是西平侯沐英的幼子,沐英是太祖皇帝与马皇后的第一位养子,也是与太祖、太子朱标感情最深厚的一位养子,更是太祖最信任重视的一位养子。

奉太祖之命世代镇守云南,虽然朱棣登基时沐英已经去世11年,但是沐氏家族在云南的影响力极大,由沐英次子沐晟承袭爵位,镇守云南。朱棣初登皇位,想要西南一带安稳,便不得不依仗沐氏。而让沐氏家族对自己忠心耿耿最好的办法,便是联姻。而与常宁公主年龄相当的适合婚配的,便是沐英的幼子沐昕、宋晟的五弟。

而宋晟,亦是如此!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让朱棣连嫁两女的西宁侯宋晟,在明朝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满门忠烈

元末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天灾不断,不得不一起起义反抗元廷。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起义,因为在头上裹着红巾,所以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随后,彭大、李二等人在徐州起义,徐寿辉则是在蓟州起义;次年也就是1352年郭子兴等人则是在濠州起义。

正是在这一年宋晟跟随自己的父亲宋朝用以及兄长宋国兴一起加入了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3年宋晟父子三人跟随红巾军攻克濠州城,并大败元工部尚书贾鲁;而朱元璋正是在这一年加入的郭子兴的队伍。也就是说宋晟父子三人比朱元璋加入红巾军的时间还要早,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以后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与重用,跟随郭子兴身边做近侍,并且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子。

但是随着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得到了郭子兴的猜忌与排挤,朱元璋便带着徐达、汤和等24位心腹离开濠州城,开始自己创业。

与此同时,宋晟父子三人跟随红巾军将领张天佑先后攻克泗州等地。

并且在1355年宋晟父子三人正式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攻占和州,并且在渡江后,攻占了采石、太平、溧阳。在攻打集庆(南京)的时候,宋晟的兄长宋国兴战死,宋晟则弟承兄职,跟随不对继续出征。

次年宋晟与父亲宋朝用,跟随大军一起攻下叛将陈兆先的水寨,随后集庆攻克。宋朝用凭战功被擢升为广德元帅(在元末元帅的含金量并不高),1357年宋晟又跟随父亲宋朝用一起攻下了宣州。

宋朝用因为年迈,便在此战后向朱元璋请辞,朱元璋将其改任为天宁翼元帅,并准许其在应天府居住,不再领兵作战。自此以后,宋晟便不再跟随父亲左右。

宋晟跟随大将邓愈一起攻克徽州,因为立下战功而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

邓愈非常值得一提,天生身材魁梧,很是勇猛,年仅16岁便开始抗击元朝。1355年率领上万人投奔朱元璋,跟随朱元璋一起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等地,多次立下赫赫战功。邓愈是一个心思极其缜密之人,可谓是智勇双全,再加上治军严格、善待俘虏,声望很高。靠战功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卫国公,宋晟能够跟随这样一位大将一起出征,不仅能够学习如何勇猛作战,还能学习如何用兵。而邓愈,确实对宋晟的影响很大。

不过宋晟并未一直在战场上,而是在1358年奉命做了朱元璋身边的侍卫。次年宋晟承袭父亲天宁翼元帅一职,从1360年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前,宋晟先后平定了饶州以及江西辖下的诸郡;之后又任总兵官一职,率领部队征讨各个山寨。

虽然宋晟早早便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不过因为他年龄小的缘故,并没有像徐达、汤和这些大将一样建立赫赫战功,毕竟宋晟跟随朱元璋一起攻占和州时只有14岁而已,哪怕是承袭父亲天宁翼元帅一职时也只有17岁。

可以说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宋晟算是默默无闻的一位,若非在洪武一朝建功立业的话,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宋晟的名字都不会留下。也正因为宋晟并没有汤和、徐达等大将如此有功绩,所以在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元年只是将其封为正五品的武德将军、建宁卫正千户(正五品)。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有邓愈这位智勇双全的老师,宋晟的成长还是很快地,很快便成长为一位能够独立领兵作战的大将。

02,因罪被贬却名垂青史

不过在朱元璋称帝后,宋晟的仕途一开始还是比较顺遂的,也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

洪武四年,宋晟被擢升为从三品的怀远将军同时兼建宁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

而且在这年的冬天,宋晟便被召回京城,奉命调任江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在明朝是正二品的官职,也就是说宋晟一年内两位升迁,如此便可见宋晟的能力,也可见太祖对宋晟的器重

洪武九年,宋晟奉命前去镇守大同府,被授予正二品的龙湖将军头衔;

洪武十一年,宋晟又奉命前往陕西镇守。

宋晟在统兵作战、治军抚民方面跟自己的老师邓愈还是很像的:

治军抚民,不严而肃

可见,邓愈对宋晟的影响确实很大。

只可惜,邓愈在洪武十年便已经病逝了。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二年,宋晟从正五品被提拔为正二品,而且还先后镇守大明重镇,如此重重便可见朱元璋对宋晟越来越重视,也可见宋晟在朝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然而洪武十二年宋晟因罪而被贬,而且还是被贬到了甘肃的凉州。凉州作为西北要塞,是明朝与北元都必争之地,身为凉州卫指挥使,需要时时刻刻提防北元的部队的入侵。

而此时的凉州确实情况并不好,在明朝建立之前,凉州城便是诸位枭雄、元朝等必争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战争,早已是千疮百孔;朱元璋称帝后也是先后9次派了指挥使前往凉州镇守,但是9位指挥使都不得善终。

很显然宋晟被贬到凉州,很可能会步前几位指挥使的后尘,不得善终。

但既然皇命难违,宋晟便只能前往;或许连朱元璋都没想到,宋晟作为凉州第十位指挥使,居然创造了奇迹。

宋晟到了凉州城后,发现凉州的百姓因为穷苦缺粮而纷纷背井离乡,镇守凉州城的士兵也是士气不高。发现问题后宋晟便开始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首先便是解决缺粮的问题,想要在凉州城丰收庄稼必须要解决缺水的问题,于是宋晟便带着士兵们一起挖水渠、兴修水利;其次便是解决士兵的士气问题,士兵士气不高,便很容易遭到元军的骚扰。

从洪武十二年到洪武十五年,宋晟用了三年的时间让凉州城焕然一新,不仅士兵的士气高昂,而且还丰收了庄稼,让凉州城的士兵与百姓都能有粮食吃。消息传到京城,连朱元璋都感到非常的诧异。

而且在洪武十三年,宋晟还率兵追击北元的部队到了吉林西北部的白城,俘获了很多的士兵以及马匹。

不过在洪武十五年这一年,宋晟的父亲宋朝用病重,朱元璋自然也注重孝道,毕竟宋朝用的长子早已战死,只能是小儿子宋晟来为其养老送终。所以朱元璋便将宋晟召回了京城,伺候病重的父亲,但宋朝用还是病逝了。宋晟便在京城守孝两年的时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回到凉州。

回到凉州后宋晟便多次率兵征讨西番首领叛乱,并且直接带兵到了亦集乃路(蒙古额济纳),斩杀其首领。不过对于宋晟而言,最大的威胁是北元。

凉州城作为西北的要塞,本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更何况凉州城在宋晟的治理下焕然一新,北元得知消息后自然更想要得到凉州城,便让有“北元右臂”之称的国公把都刺赤率兵,寻找合适的时机抢夺凉州城丰收的粮食。

这年秋,在凉州城粮食丰收之时,拔都刺赤直接率两万兵马来到凉州城。而且拔都刺赤率领的部队都是精锐,打算抢了粮食就走。而且看上去非常顺利,结果在打开凉州城城门时,拔都刺赤的老巢却突然传出遭到偷袭的信号,无论如何老巢不可丢,拔都刺赤赶紧率兵回援。

其实这是宋晟的计,果然拔都刺赤在回援的路上直接钻进了宋晟早就布好的口袋阵中,一万八千多人被俘获,其中便包括元国公拔都刺赤。此战明军大获全胜,不仅将凉州城周围的北元军全部消灭,而且还活捉了“北元右臂”,短时间内北元不可能再派兵骚扰凉州。

被俘获的一万八千多人,宋晟并没有为难他们,除了从中挑选一千人的精锐充补到自己的部队当中,其余的则是将他们安置下来,让他们耕作或者是牧羊。

得知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兴,将宋晟召回京城,不仅将其擢升为正一品的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此时的宋晟可谓是位极人臣,战功赫赫,是朱元璋十分器重之人。不过这还不是宋晟最高光的时刻,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03 攻下哈密,在西域威名远播

再次回到凉州城后,宋晟便与在西北练兵的大都督府佥事濮英一起,在西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且直接深入到了河西地区最西端的哈密,在哈密镇守的是元朝的藩王兀纳失里,极大地打击了兀纳失里。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将宋晟召回京城,将其擢升为骠骑将军、左都督府都督佥事,其父祖三代都得到了追赠。待了一段时间后,宋晟仍旧重新回到凉州城镇守。

此时的朱元璋对宋晟极为依仗,单在洪武二十三年这一年朱元璋就先后两次派人前往凉州,赏赐宋晟,并且从这年九月开始宋晟成为陕西行都司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此之前兀纳失里虽然遭受到了明军的重创,但毕竟还镇守在哈密。哈密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由兀纳失里镇守,明军多次想要攻下都未成行。但是朱元璋又想要攻下哈密,所以便在洪武二十四年给宋晟下旨:将宋晟任命为总兵官,攻打哈密。

兀纳失里虽然得知宋晟要攻打哈密的消息,但并不害怕,因为兀纳失里认为从凉州到哈密一千多里,而且两地之间多是沙漠,哪怕是宋晟真的率兵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哈密,也不足为惧。不过宋晟终究让兀纳失里“失望了”,宋晟让将士们多准备一些干粮,日夜兼程,趁着晚上夜黑风高直接行进到哈密城下。

等到天亮的时候,直接攻打哈密城。

就这样在兀纳失里还在做春秋大梦的时候,宋晟已经将哈密城攻下,俘获哈密王子等一千三百多人。此战让大明王朝声名远播西域,外族无不慑服。

从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宋晟多次率兵平定叛乱,并且战无不胜。而且在洪武三十一年宋晟还曾跟随燕王朱棣一起出征北塞,等万全卫等城修筑完成后,宋晟才重新回到凉州城。或许正因为宋晟与燕王朱棣曾一起出征,建立了感情,所以在建文帝登基后,虽然建文帝下旨让宋晟率兵征讨燕王,但宋晟并未遵旨而行,而是寻了一个借口拖延时间。

很显然宋晟并不愿与燕王朱棣为敌,朱棣自然很是感激宋晟。

04 朱棣连嫁两女,换来西宁侯14代忠贞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除了要大封靖难功臣外,还要安抚建文朝旧臣,而宋晟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不为别的,就为两点:

宋晟从洪武十二年开始镇守凉州(当然并未一直镇守,还调任其他地方),取得的功绩朱棣自然是知道的,朱棣很清楚宋晟在凉州的作用有多大。

其次便是宋晟对朱棣的“不打”之恩,若宋晟当真遵旨而行攻打燕王的话,燕王想要如愿进入南京城,应该是很难得。毕竟宋晟在整个洪武朝,几乎一直在南征北战、排兵布阵。

更何况在得知朱棣登基的消息后,宋晟便入朝拜见了新帝。朱棣将其封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让其回到凉州继续镇守。这年十一月宋晟得知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者帖木儿打算东征,便上奏了朱棣,朱棣让宋晟加强防备。并且在一个月后将皇三女安成公主下嫁宋晟第四子宋琥,凉州远离京城,朱棣如此舍得女儿,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坐稳皇位,更是为了朝廷边陲的安稳。

不过安成公主并不孤单,因为次年二月,自己的同母妹咸宁公主下嫁宋晟第六子宋瑛。姐妹二人成了连襟,都是宋晟的儿媳。朱棣如此舍得,连嫁两个女儿到凉州,便可看得出宋晟的重要性。此时的宋晟已经安稳渡过了洪武与建文两朝,62岁的高龄,自然朝中有人质疑年过花甲的宋晟还能如洪武朝时那般让皇上对西北高枕无忧吗?

朱棣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

晟虽老,其尽心边事,昼夜不懈于怀绥远人,爱恤士卒,得边将之道。

使守边者皆然,朕复何忧。

宋晟已经年老,但是他尽心尽力,若是守边者都如此的话,我还担忧什么呢?

可见朱棣对宋晟的评价有多高,当然宋晟也确实担得起这个评价。

宋晟再次回到凉州后,便开始训练兵马,严加戒备,防止帖木儿以及其盟军的入侵。当然朱棣也给与了宋晟最大的支持,永乐三年(1405年)四月,朱棣便下旨工部给宋晟、宁夏总兵官何福火药以及兵器,以此来加强部队的实力。

宋晟也已经做好了与帖木儿对战的准备,但可惜的是帖木儿死在了行军的路上,帖木儿帝国也开始走下坡路,无力再东征;而宋晟则是趁机派人向帖木儿帝国宣扬明廷的恩德,成功招降五千多人,边陲得以安定。

朱棣得知消息后大喜,将宋晟封为西宁侯,世袭罔替。

自此明朝便有了西宁侯一族,而且在朱棣的恩赐下,西宁侯家族与大明有始有终。

永乐四年二月北元又有南侵的意思,朱棣便叮嘱宋晟一定要修城练兵防止北元入侵。闰七月宋晟向朱棣提了四条建议,来安定边陲,朱棣同意了两条。并且称赞宋晟的忠君爱国,下旨有司在凤阳(濠州)为宋晟置办田宅以及池塘等产业。

宋晟先后四次前去镇守凉州,二十余年的时间,威震边陲。只要是宋晟提出的奏请,朱棣总是会批准;而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宋晟,是因为宋晟在明朝建立之前便已经跟随太祖皇帝一起南征北战,算得上是朝廷的股肱之臣;而且宋晟确实有大将之才,哪怕是有御史弹劾宋晟,朱棣也会出言主动维护宋晟。

“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且大将统制一边,怎能完全拘泥于文法?”

作为臣子能得君王如此,当真是无憾了。

只可惜宋晟在永乐五年七月便病逝了,永乐六年,朱棣将其安葬在了其父宋朝用的墓旁边,让他们父子能够作伴。

结语

宋晟病逝后其第四子宋琥承袭西宁侯爵位,只是在洪熙元年宋琥因罪被削爵,由其第六子宋瑛承袭爵位,宋瑛病逝后,由宋瑛与咸宁公主所生的儿子宋杰承袭爵位。宋杰之后西宁侯爵位在明朝又承袭了十代,明朝被灭后,西宁侯爵位也消失。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太祖朱元璋在时,发动了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先后诛杀三万五千多人,大多数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善终。即便是像蓝玉这样后来者居上的功臣,也被处死。因为朱元璋想要为皇太子朱标以及皇太孙朱允炆留一个安安稳稳的朝廷,而手握重兵而且多次立功的宋晟却安稳渡过了洪武一朝,便不得不佩服宋晟为人处世之道。

既能立功平步青云,而能得到太祖皇帝的信任。

而靖难之役中宋晟确实也押对了宝,若朱棣败了宋晟难免会被建文帝问罪;但最终的结果是朱棣赢了,坐到了皇位之上,而没有主动出兵的宋晟便是朱棣的忠臣。

唯一的遗憾是,宋晟年过花甲才被封为西宁侯;不过“祸福总是相伴的”,若早早被太祖封侯的话,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妒忌,未必能安稳度过洪武一朝。宋晟虽然没有像徐达、蓝玉、常遇春一样成为战功赫赫的名将,但笔者认为宋晟一生的功绩其实同样让人佩服,值得名垂青史。更加可贵的是西宁侯在明朝传了十一世十四代,世代都忠心与明廷,能够从一而终,确实很难得,其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畏。

11 阅读:2557
评论列表
  • 2024-04-08 14:46

    有眼光,不张狂,低调有用,大多能善终!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