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证券量化、高频交易、融券的发展错位的历史与成因之我见

海泽钧 2024-04-11 18:41:19

2010年11月23日,证监会宣布核准第三批14家试点证券公司:安信、长城、平安、国都、国元、中信建投、中投、兴业、方正、长江、宏源、齐鲁、西南和中金公司。直到今日,融券最高的金额2023年大约1000亿左右;目前430亿左右的规模。

2004年,光大保德信基金发行了第一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光大在量化领域确实是走的比较靠前,发行了第一只量化基金,也在2013年搞出来了第一次大型量化乌龙。当然,这是后话了。这只基金虽然打了量化的旗号,但不敢完全放手交给量化,至少在基金宣传材料里面还是量化+主观。基金一方面通过多因子模型选出未来预期收益比较高的股票,另一方面让投资团队审查一遍数据以外的信息(还是别碰庄股之类的)。所选用的多因子模型主要是基本面因子和趋势因子,这也是未来大部分量化基金选用的因子类型。

说点白话给小白投资者解释下,基本面因子就是看看公司基本面的情况,主要就是财务数据,看看现在这个股价是高估还是低估。趋势因子就是看看现在股价的走势有没有形成一个上涨的趋势。如果价格合适,上涨趋势形成,就买买买。这只基金首任基金经理也是外国人,是一位叫何如克的英国基金经理。不过这只基金从诞生开始就充满了非议,前两年跑了个负超额,大量负面报道不绝于耳,比如:“光大保德信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简单照搬洋教条的结果可能是“水土不服”。即使这些教条来自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但其实基金从2006年开始就开始取得正超额,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可能老外的模型搬过来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吧。什么东西都不好生搬硬套,新策略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不用急着冲进去,可以让子弹飞一会。

当前广为人诟病的中性策略也就是高抛低吸,大约成于08年后,从华尔街归来的华青数学家们的杰作;其实这个中性策略也没什么了不起,核心就是“高抛低吸”。量化没什么神秘的;就是数学概率的集合。

13年中小盘也就是创业板的启动,将中小盘量化中性策略打的粉碎;很多量化都赔的厉害。

18年年末也是如此。量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化趋势。量化如何使用,是使用上涨趋势的量化策略,还是下跌趋势的量化策略,还是中性量化策略?是基金经理决定的。

诟病的高频交易,是2010年左右开始的。高频交易有两大特征:高换手和低延迟。高换手就是交易频繁,低延迟是指对信息的响应和传播速度极快、交易速度快。高频交易速度到底有多快?国内证券市场是毫秒级别,期货市场是微秒级别,而海外更是已经达到纳秒级,这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几乎难以想象。高频交易通常快进快出,资金要求小,回报率高。总体来说高频交易的获利来源于大数定律: 即每笔交易的胜率只比50%多一点, 但一天中进行大量交易, 最终每天的总体胜率和年化夏普比率就会非常高。

这里就要说了,高频算不算量化那?

高频应该算量化,用算法进行交易的都算。

量化其实是一个挺大的范畴;我们个人使用交易指标;MACD、KDJ、均线啊,这都是量化工具;虽然不标准,但都是初级量化的数据来源。所以量化交易这一词包括极大。

那我们介绍完了,就要从市场诟病它们和它们自身特点阐述一下它们发展的错位。

第一个,融券。融券的意义就是为了防涨。过去我国经历过05年到08年的三年指数大涨;甚至90年代的3年指数5倍上涨,让监管都颇为头疼。所以发明很多的做空工具;融券就是一个。它是一个防涨的工具。不管你加以什么稳定啊什么词汇修饰。它就是防涨工具。

任何的防涨工具,要看股市的发展周期。也就是投资者的热情和参与者的量能;防的量能是否有多少是关键。

融券那个时候推出没什么问题。但是忽略了,我国的证券市场活跃程度发展瓶颈。

我国有多少潜在投资者呀?每年满18岁的1500万左右,更20年前上亿的每年满18岁可以开户的人员比,就剩下15%了。对于我国散户型市场,开户率达到了瓶颈。汹涌的投机潮年开户率1000%甚至2000%那样的年景不再出现了。也面临过度的投机潮的降温。

融券是遏制过度投机潮的巨大秤砣。很大很大的一个砣。狡兔死,走狗烹;实际过度的投机炒过去之后,融券的意义降低了,但仍然有一定存在意义;万一以后再有过度投机潮,来个惊天大涨那?所以保留工具也可以,但是必须要抑制。

如何抑制,这就是关键了。现在抑制融券,是刚从过度发展允许它T+0,甚至限售股都能融券出来,提高了融券保证金从80%到100%;融资和融券是称的两端。发展融资就是遏制融券。如何发展融资?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从目前的80%调降到60%就完了。然后提高融券保证金从100%提高120%,提高做空的资金成本。甚至提高到150%,那融券规模自然就大幅降低了。融券的积极性就没了。

第二个量化的中性策略的高抛低吸;这个是谁造成的?这个是管理层造成的。基金经理肯定比我们更加专业;数据和信息收集的更加有效。当它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证明当前A股IPO供大于求,再融资数量过于庞大;从概率上,采用横盘中兴策略或者看空策略能够赚钱;而散户傻傻的追涨那;那自然是它赚钱,我们亏钱了。

也没必要恨量化。实质量化也是有风险的。你应该怪管理层。管理层,老是防涨、老是乱融资;上市质量下降;造成长期熊市,那怪谁那?

实际这个板子要打在管理层身上。对于市场发展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用大秤砣把股市看涨压死了。所以聪明的基金经理就用中性策略和看空策略“砸”了股市,赚了钱。

如果是强烈的单边上涨趋势,这些中性策略和看空策略的量化,分分钟就全被秒杀。就象当年2013年被打爆的量化一样。看错趋势了,这样的看空的量化产品纷纷种亏到清盘。

第三个是高频。高频的引用尤其是在近些年,近5年吧,被广泛的采用。为啥呀?盘子越大,市值越大,A股从过去10年的20万亿到金天的75万亿,到最高的100多万亿,个子没涨,砣涨的很大。越来越重了。当时的监管层,发展量化,就是要为市场提供量能。没有量能,这么多股票,这么大的市值,那就会出现大量零成交的个股。交易机会是买卖中得来的。没有买卖,还谈什么涨啊?直接就是阴跌了。(所以这里愤怒的说一句,那些不懂没量的市场就是阴跌不止的市场的低知低能者,真不配做股票交易;有量才能涨,尤其是在单边市场,这是基础数学)

这今年到2023才崩,才量能不足的原因,很大的原因是高频量化的支持。你愿意不愿意相信。都是如此。否则量早就不够了;高频量化占到了市场的25%,也就是四分之一。一天的量能有2500亿是量化高频制造的。我们实际是学了美国的方式,美国的量能75%是量化高频的。

但高频,有高频的缺点。就是太快。快到把市场的短线机会都抢的七七八八。尤其是机器算法交易;无情感的杀有情感的人,这人类交易者长期必败。

高频就是越过了T+0。散户型市场,最适合发展T+0。因为人类T+0,是人和人在玩。

那些无脑喊的取消量化高频,不许T+0;我告诉你,现在取消量化,那市场短缺的25%的量,谁来补充?分分钟就股市就崩了。A股能跌到500点去;再没有量,就会在500点到800点之间长期波动了。

因为量化高频已经成为A股身体组织的一部分;你现在嫌弃它了?你说你不要肺了,不要肝脏了;真牛逼!你的找个替代吧?否则A股机体马上衰竭死了。

量化和高频大到目前没有替代吗?

有!

那就是T+0。人和人的T+0交易;这样的交易机会,对人类交易者有利。人和人玩,相互之间的盈亏比,比较接近。人和高频机器玩,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和机器算法高频玩,基本长期是亏的。

之前撰文,写过A股按照目前的体量需要2.43万亿的日成交才是健康的,才能维持跨年长牛。

如果冒然的全面取消量化高频,那就是一场灾难。所以,现在用T+0去取代一部分量化和高频的造量功能。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只有这样,A股才能走出一条健康的道路上来。

再,就是必须长时间坚持资本市场的“以投资者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什么什么的,都不能凌驾于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经营建设上。

那些用量化、高频刺激市场的曾经的经营者,也都是国家里金融界一时的人杰啊;历届的管理层,也是一时的俊才。为啥A股搞成这个熊逼样?

不就是脱离了“投资者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吗?

想多发点股票,多为企业融点资,想迎合大领导,看我为实体经济做了多大的贡献?上市多少?融资多少?谁不想进步那?

但是这是慨股民、投资者之慨啊。烧了股民的钱,染红了他的顶子。但最近越来越不好染了,证券监管层成了高危行业。

因为面对的是愤怒的长期赔钱的投资者呀。2.2亿人!能好吗?

所以,平静下心的监管层,想有作为的监管层。有收敛那颗“为实体经济服务”捞政绩的心;承担起为投资者负责的责任。虽然这责任繁重并且琐碎,费力不讨好。但这就是这样的工作。抗的住上,对得起下。这就成功了。

市场质量因很关键,决定了能否涨的住。年年约束企业回购注销;管控住大股东非法减持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强制分红等。这是绝对能不能涨住和稳定的关键。(但不是涨的关键,涨,是靠量的。)

说回来,A股当前,进入成熟期了。量能不足是大事儿,非常大的事儿。成败在此一举。应该果断推行T+0,给市场进行补量。当然要采用考试的方法,让有能力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进行T+0交易;毕竟世界各国T+0实施的都各有特色;我们也该有自己的特色,不必照搬日本、印度、美国。

考试是我们的特色。期权开通考试;‘创业板’开通考试;科创板开通考试;北交所开通都考试。发挥考试的特色。让投资者充分了解T+0的风险和风险点,避免过度投机。

有效健康的活跃市场,这才能长期健康上涨;质量因和动力因双结合,这样才是发展之道。

0 阅读:38

海泽钧

简介: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