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大会堂的流程和手续?这些行业直接申请不了

贱议你读史 2024-02-02 18:22:48
这些行业直接被拒

也不是什么行业都能获得申请批准的,前些年,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微商”团体,特意去租赁人民大会堂的厅室搞商业活动。然后,这帮人也不明说,就给消费者们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让不明所以的群众们,误以为是有国家作为背书。

不过,随着这些商人们越发的名声狼藉,对这个行业的审核变得十分的严格。可以说,现在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人去申请,直接就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名声太臭,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租赁的相关费用其实算不得什么,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愿意花费这个钱。即使是花费20万元租赁万人大礼堂,即使半天的租赁时间就需要20万,这笔费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其实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因此,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在租赁大会堂厅室的时候,反倒不是过多的去考虑租金的问题。让他们头疼的事情是,相关的审核很严格,即使你有钱也可能租赁不了。

之前我写过类似主题的相关文章,就有读者在评论区里留言,讲述了自家公司租赁大会堂厅室的过程。

这个读者的公司,租赁的是万人大礼堂搞年会,那半天20万的租金,公司压根不在意。头疼的是相关的审核很是严格,各种手续也很麻烦。至少得提前三个月开始对接,还需要省市级的介绍信才行,没有介绍信,第一步的门槛就直接给拒绝了。

经过差不多四个月的对接,最后,这个读者的公司顺利在万人大礼堂召开了年会,据他所言,大会堂管理局给活动配了三个服务员。但是,需要他们自己自带茶叶和茶具,而且全程不能吸烟。

那么,就有读者疑惑了,人民大会堂是国家政务的重要场所,为何会开通对外租赁服务呢?

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大会堂修建于1958年,于1959年国庆正式投入使用,在五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大会堂是不对外营业的,每年也只发少数的参观票,发放给一些劳模和机关单位,凭票参观。

大会堂之所以要开启商业化道路,原因总结下来无非这两个方面:

1、每年的开销上百万,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2、七十年代末,掀起了对外开放的时代浪潮。

也是趁着当时的那股浪潮,大会堂管理局决定,不再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过日子,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争取在五年之内做到自给自足。那时候,大会堂也只是想着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也没想过还能给国家创收。

大会堂踏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对群众开放,收取两毛的门票费,以及在内部开设了收费留影的地点。

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原本预计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做到自给自足,居然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达成了这个目标。八十年代初期的大会堂,完全做到了不再依赖国家过日子,不仅给国家减少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还开始给国家创收了不少经济效益。

或许,还会有读者觉得这样做有欠妥当,其实不然。大会堂的面积很大,建筑面积甚至于故宫还要大。而这么大的一个地方,每年只是在开会的时候才会使用,其他很多时候都处于闲置期,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资产浪费了。

在那么长的一个闲置期间内,不仅没有创收任何经济效益,而且,众多的工作人员也基本无事可做,每天就是开会或者培训技能,也是人员的一种浪费。因此,仅我个人而言,大会堂走上商业化道路,无疑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而且,重要的是,在实行商业化的过程中,大会堂也避免全面陷入商业化,以金钱至上的一个误区。因此,对外开放的厅室也是有限制的,厅室并没有全部对外营业,只开放了其中的八个厅室。

0 阅读:1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