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斯是陋室惟吾观史 2024-05-15 03:50:32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陋室观史

编辑|陋室观史

●—≺ 前言 ≻—●

自古以来,虽然我国对黄河有母亲河之称,但在历史上由于黄河引起的水利灾害也让两岸人民苦不堪言,其中黄河中下游尤为严重。

直到建国初期,由我国水利部门专家提议耗资40亿打造三门峡大坝,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三门峡大坝建成后却被一些人称这是中国最失败的一座大坝。

西安地区的人民更是直呼:这座大坝早就该炸掉了。

难道当初三门峡大坝真的有纰漏?

西安人民又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 为何修建三门峡大坝 ≻—●

黄河这条“母亲河”,在滋润了万千华夏子民的同时,也给部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每到雨水多发时节,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会夹带着巨量的泥沙从上游地区一泻而下。

然后到了中下游平坦地带,河水流速就马上骤减。

因此大量的黄河泥沙就开始在这里层层叠叠的堆积,日复一日,最终河床高度就被不断的抬升。

当河床高度与河堤持平时,洪水就会决堤泛滥,淹没沿岸城镇村庄。

历史上黄河决溢和改道的记录触目惊心,自西周到民国,仅决溢事故就达1500次之多,大规模改道更是达26次。

1938年年中旬,为阻挡日军向西挺进,蒋介石命人在河南花园口开炸黄河堤坝,人为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水患。

而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黄河给我们带来的灾害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尤其是河南、山东等地区,这些本就是粮食大省的省份。

却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亩的农田被水灾破坏,导致颗粒无收。

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这些曾经肥沃的农田,在洪水肆虐过后,被泥沙淹盖,变成了一片片贫瘠的沙土,根本无法再次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54年年初,中国水利部下令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用来阻止黄河水向下游的肆意倾泻。

甚至邀请了当时苏联资深水利专家伯克夫一同参与这次会议。

在伯克夫的建议下,又经过专家们的反复商讨商讨,确定河南三门峡地区为最终施工地点。

因为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是黄河最险要的地段,有着"人门"、"神门"、"鬼门"三大急流。

这里是黄河的重要泥沙沉积区,也是中游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大坝修建在此处最为合适。

1961年4月三门峡大坝正式建成。

果不其然,大坝一经建立,效果立竿见影,我国也从古代的"以排为主"转向现代的"蓄沙拦洪"。

河南为首的下游地区再也没有经受过洪涝的侵害。

并且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产量也因此大幅提高。

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却让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西安人民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 修建后竟给西安民众带来这些问题 ≻—●

大坝修建计划一经拍板儿,以陕西潼关民众为首的,约87万名沿岸居民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故乡另择居住地。

但这还不是最令他们痛苦的事情,殊不知大坝建设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最令部分民众深恶痛绝的。

在苏联水利专家伯克夫的建设计划中并没有给黄河留出泄淤泄沙的孔洞。

并且当时的有关部门都认为通过加强三门峡一带的植被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实现泥沙的自然消耗,将淤积控制在合理水平。

但事实远非如此乐观。

三门峡大坝建成运营后不久,巨量泥沙就开始在上游地区疯狂堆积。

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淤泥就高达惊人的15.3亿吨,使得潼关的河床抬高了4.4米,形成了严重的拦河沙潭。

如此猛烈的泥沙入侵,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导致大片农田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更加剧了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坝建成后,陕西地区的水患灾难明显增多,渭河沿岸一度面临着河流倒灌的巨大威胁。

受泥沙淤积影响,原本"悬空"的渭河就曾发生过漫延到离西安仅14公里的洪水倒灌事件,给这座古城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面对如此危机,民众对三门峡工程深恶痛绝,甚至有人呼吁炸毁大坝。

有关部门深知民众的痛苦,于是便再商讨过后决定采取在坝底爆破出大洞的方式,以解决泥沙瘀滞方问题。

六十年代末期,三门峡大坝被爆破出"两洞四管",部分堆积泥沙顺利流泻了下去。

到七十年代末期,有关部门又爆破增加了八个洞口,黄河排水量大幅增大,泥沙淤滞也有所缓解。

但对于上游潼关地区的民众来说,泥沙淤滞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至此为止上游的泥沙瘀滞问题仍是相关部门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无独有偶,和三门峡大坝同样备受争议的还有南京的长江大桥。

●—≺ 同样饱受争议的南京长江大桥 ≻—●

在新中国建设的崭新历程中,南京长江大桥犹如一座耸立的丰碑,见证着祖国日益强盛的力量。

通过工人们日以继夜的埋头苦干,终于在1960年1月18日将这座跨越长江的钢铁巨构拔地而起。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连通南北、畅通陆路交通的纽带,南京长江大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发展。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座曾经引以为豪的"争气桥"如今却背上了"绊脚石"的质疑之声。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身只有24米的通航高度,这直接成为阻碍沿江地区的航运事业的最大“元凶”。

因为净高不够,以至于很多大型船根本没办法到达长江上游的武汉等地,使长江的云航能力大打折扣,不少外贸码头只能空闲着,浪费了这些好资源。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提出或许可以尝试将整个大桥顶起以提高净空高度,亦或开发出一种新型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只,实现高效的陆海联运。

同时也可从源头入手,对长江黄金水道加大疏浚力度,从根本上优化航运条件。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将消耗巨大的物力财力,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

不可否认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在现在饱受争议,但在那个年代来看,它的建设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了当地当地民众的生活。

即便是现在它的可利用率在下降,但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它仍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蕴含在其中。

所以说南京长江大桥究竟是拆还是不拆短时间内估计也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 结语 ≻—●

总的来说,三门峡大坝出现解决了大部分民众饱受洪涝灾害的问题。

它在建设之初一定是为了民众安全和生活这一出发点考虑的。

也相信有关部门能在之后想出更合适的方法来彻底解决潼关地区的泥沙瘀滞问题。

参考来源:

1、人民网2019/08/29——《河南三门峡大坝开闸排水防汛》

2、人民政协网2014/07/21——《黄河第一大坝50年纷争 全国政协委员曾联名提案: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

3、民主与法治网2007/10/12——《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

0 阅读:5

斯是陋室惟吾观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