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冬至诗,道尽“穷愁”和前途迷茫,人可以有多凄凉?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3-12-21 23:44:22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生活有时候挺奇怪的,那就是“人倒霉的时候,喝水都会塞牙缝”。要是不顺,诸多平时只是听说的一些不好的事都会接踵而至。

反正就是“诸事不宜,诸事不顺”。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很多人都常常会经历一些看似不期而遇的挫折和困难,好像生活总是在和自己开玩笑。然而,这些挫折和困难其实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人的性格,让人更加坚强和变得成熟。

但是,这样的“不顺”要是遇上一些特定的日子,那种感受会被放大,从而影响到人的心情,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

比如说冬至。杜甫就是在不顺的时候遇到了冬至,所以写下了这首《冬至》。

02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冬至这个节气,很多都只停留在“冬至饺子夏至面”,或者“夏至狗肉冬至羊”的认识层面上,很多和冬至有关的习俗已经遗忘殆尽。

其实,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甚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唐朝时期,每到冬至这一天,是要放假的。人们也换上新装欢度,那种盛况和热闹,一点不亚于过年。

然而,在大历二年(767年)的冬至,身在四川夔州的杜甫,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那个时候,虽然说“安史之乱”已经平息,可是盛唐气象却一去不复返。在雪后漫步江边,他在惆怅之下,就写下了《冬至》,叹息着国家的命运,吟唱着家国的不幸,更为自己的蹉跎岁月而郁闷。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说的是眼前的境况,长时间的漂泊,充满了痛苦;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和憔悴;人家都是高高兴兴欢天喜地,自己却充满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融入不到当地;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这是回首往事,回望长安生活的情形,衬托出一种思念;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这一种迷茫,心无依靠的惆怅和感慨。

03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曾经的他,满怀壮志,想要在朝堂上一展身手,可现实却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最终却落得一身疲惫,满心伤痕。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是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执着。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未来的迷茫。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无尽辛酸与悲凉。

唯一慰藉他的就是心中的执念了吧?即使生活再凄凉,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这首诗的意境充满了悲伤和低沉的气息,这不仅是因为诗人个人遭遇的凄凉,更是因为杜甫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关心。

“现实主义爱国诗人”的标签之所以能够贴在他身上,这首诗做了最好的注解。

04

杜甫很穷,人们对于他在穷苦路上的“愁”,在诗中都能感受到。可是对于他的人生却知之甚少。颠沛流离间,走到哪里也避免不了“长为客”,空有着诗人的名号,却是不能换来富足与安定的,一直紧随其身的只有“穷愁”。

能够庇佑他的故友逐年减少,他只能把那份“愁”寄放在诗词中。这也是他在晚年诗作中总能看到的一种对比,一边记录着现实生活的苦楚一边回忆着曾经的繁华。

在反差里,那种凄凉之感越发凝重。

人可以有多凄凉,可能读了这首诗,体会能更深一点吧?

喜欢就关注威评书影史吧,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3 阅读:204
评论列表
  • 2023-12-22 12:47

    2023冬至》 节立冬过半, 数九第一天。 今岁雪来早, 寒寒未到边。 祸灾凉州至, 震地积石山。 圣诞将要既, 伯特换鲜颜。 东西本有别, 可否各无关? 近来心中事, 惴惴得难安。 饺子不配酒, 唯我是这般?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