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苗岭深处缔造种子的“家”

天眼新闻 2024-05-18 12:10:27

编者按:

红色印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在黔贵大地,一处处鲜活的文化遗存把“文化千岛”贵州点缀得更加绚烂,一座座博物馆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贵州人文气质,向人们述说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习俗。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5月13日,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的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正式开馆。该博物馆的建立,将致力于推广自然生态保护、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稻作文化、促进保护老种子的发展,以及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环雷公山区域,特别是横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体系。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已记录有2582种高等植物、2239种野生动物和263种大型菌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有保护稀有物种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平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确保这些珍贵的种子植物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充分展示当地植物的多样性。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苗岭山脉最深处。这里高达92.34%的森林覆盖率,涵养着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珍贵的生物物种资源。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坐落在毛坪村深处的传统苗族民居里,来自环雷公山区域内的部分农作物,以种子的形式汇聚于此。

“博物馆内的农作物种子都是由当地村寨的居民送来的。”据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设计团队负责人陈晓龙介绍,博物馆历时一年建设,专业团队创意设计,政府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为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们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捐赠出自己珍藏的种子,并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提供帮助和支持。

仅仅毛坪本村,就为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捐赠了400多个老种子样本,由村寨人自己深度参与打造的这座博物馆,不仅是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也将成为雷公山腹地中一个融合生态、文化、自然体验的旅游目的地,丰富当地旅游业态,促进雷山县深度体验式旅游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还复原了苗家传统火塘的场景,演绎着本地人日常传统生活的模样;用各类蔬果瓜豆的种子,环绕勾勒出种子博物馆视觉系统图标,层层线条模拟出雷公山的山形,既是梯田的层级,也是水的涟漪。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周边区域的岩石、矿石与土壤标本等。

“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博物馆主创团队将这句话以“山生万物”的展陈加入到种子博物馆的设计之中。博物馆,不仅仅是展品的陈列,还需尝试对在地文化、博物学、建筑设计、视觉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诸多领域的无边际融合。

建设过程中,布展团队邀请到国内专业研学机构,参与本地“稻作文化”中“稻鱼共生”等研学课程开发,并在博物馆中推出“青少年科考探险营”区域。

未来,该博物馆还将承担更多的公共文化功能。在这里,孩子们还能得到有关野生动植物、土壤岩石、生态保护、稻作文化、民族风物等多维度的深度研学体验。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0 阅读: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