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我们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燃竹君 2024-02-17 19:16:22

在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每日为您推送精彩内容,不要错过哦~

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而日本弹丸小国,却从明治维新中翻身而出,成为当时的列强。

说起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的洋务运动,以及魏源的《海国图志》。

1.洋务运动无法冲破桎梏

1842年,魏源编纂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并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然而,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当太平天国起义被扑灭后,一些实力派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继承了魏源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从而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序幕。

李鸿章等人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深刻认识到自身武器的不足,因此他们认为只要兴办工业,拥有更先进的武器,就能实现自强。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改革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阻力。

这种阻力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改革不彻底,许多改革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如王安石的变法。

另一种则是改革遭到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导致改革胎死腹中,如当年吴起在楚国的改革。

就清朝当时的环境而言,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内部。

尽管清朝当时面临着各地的赔款压力,但它仍然是一个领土面积辽阔的大国。

因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们,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权力和享乐之中,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地度过一生。

慈禧太后对改革的态度是复杂的。

她允许李鸿章等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尝试和改革,只要不触动她的核心利益。

然而,一旦改革触及到她的利益,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动用雷霆万钧的手段来扑灭改革之火。

因此,有传闻称李鸿章曾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装备北洋水师,但慈禧太后却一心只想为自己的生日庆典筹备。

面对慈禧太后等人的利益诉求,一心期望自强的李鸿章等人只能步步退让。

当然,李鸿章等部分参与改革的人,实际上自己也动了歪心思,中饱私囊的事可能也没少做,自然不可能义正言辞地振臂一呼,将改革进行到底。

2.维新变法的失败根源

1898年,当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康有为等几名进京赶考的书生义愤填膺,纷纷向光绪帝进言,希望推动一次革新变法。

康有为的思想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然而,当时的实权却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手中。

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他的很多决定都需要听从慈禧太后的意见。

所以,维新变法从一开始实施,几人就没有想明白变法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维新变法的失败早有预示。

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久,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没有触及到慈禧太后集团的利益,因此得以谨小慎微地存活下来。

如果不是日本的突然崛起,并引发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或许能够支撑到光绪皇帝真正掌权的时刻,那时可能还有机会挽救。

然而,历史却充满了悲剧。

第一大悲剧是,慈禧太后活得过于长久,她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始终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帝国的上空。

第二大悲剧是,光绪皇帝的政治手腕过于软弱,且寿命太短,他年轻力壮的身体,竟然无法熬过几十岁高龄的慈禧太后,最终英年早逝。

由于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自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便再难有所作为。

可以说,只要慈禧太后在位,以她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就会存在,清帝国就难以找到前进的道路。

3.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868年1月,日本明治天皇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宣布开始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踏上了殖民扩张的新时代。

那么,为何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如此顺利地走向成功,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呢?

第一,

实际上,要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才能找到答案,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面临的最大阻碍同样来自国内,即其延续了上千年的幕府制度。

然而,由于日本的一系列大名倒幕运动,上层守旧势力几乎被彻底扫除,这使得明治维新在推行改革时,极大地减少了来自内部的阻力。

参与明治维新政权的大臣们,大多意识到了外国坚船利炮的优势,因此他们成为推行改革的坚定维护者,但是李鸿章等人,显然没有此魄力。

第二,

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为明治维新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日本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整个世界的面貌。

相比之下,在中国清朝,尽管魏源已经拼尽全力保障《海国图志》的印发,但知道的人却很少。

不仅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就连上层统治者如慈禧集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随着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人们迅速认识到外界的变化。

特别是那些有识之士,一旦他们参与国政,就会对日本的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深刻认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清朝。

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如慈禧等人却对此毫不知情,未能及时打断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

相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第一时间想到就是打断清朝洋务运动的改革进程。

4.写到最后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若它们发生在慈禧太后未掌权或权力较弱的时期,或许都有成功的可能。

慈禧太后及其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如同一块巨大而坚实的岩石,矗立在革新的道路上,阻挡着一切前进的步伐。

这块岩石之巨大,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尽管理论上存在绕过它的可能性,然而其寿命之长,使得所有尝试改革的人,都等不到那一天便已逝去。

试想,如果甲午战争晚爆发几年,北洋海军是否有可能战胜日本海军呢?

又或者,如果康有为等人主持的维新变法晚几年进行,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如果我们将历史稍作调整,让北洋战争晚发生几年,即使最终失败了,康有为等人也许能够熬到慈禧太后去世的那一天,那时他们上书变法,或许维新变法便能无阻地实施了。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洋务运动,他们最终都未能成功。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始终未能找到一块能够让他们扎根并茁壮成长的土壤。

这既是他们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0 阅读:144
评论列表
  • 2024-03-18 12:10

    因为,日本革新派,打赢了幕府将军。 才有日本,明治革新。

燃竹君

简介:关注历史人物,重听历史故事,发现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