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没有经济来源,红军庞大的军费开支从哪来?

陋室文史 2024-05-18 17:10:02

1947年,毛主席向全体红军提出了三大纪律,其中最常强调的一项,便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之所以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旧社会时期的国军,总打着“为国家出力”的名目强征百姓财产,甚至强抢民脂民膏,搞的老百姓都惧怕军队。

这对于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红军而言,是万万不能犯的禁忌。

那么,不能拿一针一线,又没有经济来源,咱们红军庞大的军费开支从哪来呢?

土改充公,带头节约

从文档记载中可以得知,红军的军费来源之一是依靠“筹款”,这个时间段大概是在1927年到1930年里,也就是从土地革命开始。

1927年,工农红军的队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土地改革也就此开始了。

共产党将旧社会时期土地主们的土地,平均分配给老百姓。

曾经那些没有土地,只能被地主奴役的老百姓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种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红军会适当地从获得土地的农民手中,收取一些粮食作为税。

本身大家是没有土地的,如今不仅有了土地,交了粮食后,还能有余粮,日子不知道比以前好过多少,老百姓自然非常愿意交。

有些老百姓知道红军日子苦,还愿意多交些出来,但咱红军有自己的纪律,一点不会多收。

经过土改,广大农民翻了身,生活也有了保障,年轻力壮的村民们受到红军力量的感染,也积极参军,为组织出一份力。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制定了一种建立在经济民主之上的“伙食尾子”制度。

在这项制度中,伙食费用等账目是由红军战士进行管理的,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会分得相同的就餐费用。

红军的伙食费是以10天或者30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发放,每个连的额度是由他们的军功来决定,军功大一些,伙食费就高一些。

倘若到月底还有结余的话,费用管理者就会把这些当作零用钱平均分发给红军战士。

作为伙食尾子制度的首创者,毛主席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着这项制度。

有时毛主席会邀请前来拜、访商谈国家大事的客人吃饭,就会出现伙食费超支的情况。

为了严格控制费用,毛主席就以10天一小结,30天一大结的方式去执行,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把前面超出的伙食费的亏空补上。

然而这样一来,每次到了月底,他的伙食费额度就差不多都用光了,即便如此,他也坚决不搞特殊。

没有伙食费了,他就将饭配着盐或者辣椒吃。

其他的红军战士见此情状,都会提出要把自己的钱给他用,但毛主席无一例外地都拒绝了。

正是因为有他的以身作则为榜样,红军才都会认同并遵照这项制度。

在毛主席的带头节约下,红军也能在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情况下,也有了不少的军费可用。

当然,随着加入红军的人越来越多,单纯靠这些收入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经商有道,补贴红军

这里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兄弟毛泽民了。毛泽民或许是继承了父亲的理财能力,从小就有着经济头脑。

所以,在毛主席革命的过程中,他也开始为哥哥打理起了革命所需的一切费用。

在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之时,毛泽民就带着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一路筹款筹粮,为跋山涉水的红军提供衣物和粮食。

与此同时,他还成功地将160多担的金银和钱财,都运送到了陕北。

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到了这里之后,毛泽民就紧锣密鼓地组织起了陕北的经济生产,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贡献。

1922年,毛泽民在江西安源创办了铁矿工人消费的合作社,让工人在此认购股票。

要知道,此时的矿工收到的“工资”不是现金,而是“矿票”。要拿去当铺兑换成现金才能使用。

可很多当铺和矿局勾结,会把一元的矿票实际兑换价值缩水两成。

毛泽民在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发行了能用矿票1:1进行兑换的股票。仅仅用了半个月,他的合作社就吸纳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毛泽民还将在长沙等地囤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利用铁路,运送到了安源,以低于安源市场价出售,以此吸引了大量的群众购买。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手中可周转的资金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毛泽民得知了钨砂在市场上售价不菲之后,就联系了铁山垅矿区,在1932年就开发起了钨矿,建立起了生产钨砂的公司。

据记载,从1932年到1934年中,钨砂公司的总出口值高达400多万元。毛泽民也将这些钱都贴补给了红军。

但非常遗憾的是,毛泽民在47岁的时候遭到了敌人的暗算,遇害身亡。

毛主席每每提到自己的弟弟,都会红着眼眶叹气:二弟毛泽民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除了毛泽民同志外,共产党在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之后,也开始统治范围内的群众收税。

毛主席还签署了一条决议,废除了中华苏区之内曾由国民党规定民众要缴纳的商业税、农业税、工业税等,保护了之前被剥削的贫苦大众。

即便有这么多获取军费的途径,但实际上那时候的红军,依然过得非常艰苦。

尤其是红军长征期间,战士们食不果腹,寒冬腊月里没有厚衣服穿,都是常有的事情。

因为共产党的出现,给饱受欺压的穷苦大众带来的曙光,因此老百姓一直愿意拿出自己的物资,无偿捐献给红军。

就是那个时候,出现了非常多让人感动的军民有爱的故事。

然而,即便再感动,再饥饿,红军也没有违背毛主席定下的规定,坚决不愿收老百姓哪怕一粒米。

除非到了真的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会在不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前提下,收乡亲们的粮食物资。

并且,红军会不顾乡亲们的拒绝,一定要给他们写一张欠条,上面会写明收取了哪些物品。这张欠条等到红军革命结束后就可以找他们进行兑换。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时不时就会有新闻,某地农家发现了祖辈们和红军签的“欠条”。

明明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打仗牺牲,却不愿取人民的一针一线,这样一支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的、最可爱的军人们,老百姓怎能不爱?

所以,虽然那些当时老百姓和红军欠了欠条,但几乎没人真的拿着欠条去找国家兑现。

因为他们早已将这欠条,看作是军民情谊的最高见证!

15 阅读:3680
评论列表
  • 2024-06-11 11:08

    有借条的都可以当传家宝了,B站上见过个藏族老太收藏的个木制借条

  • 2024-05-18 19:12

    如今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永远不要忘记红军时期那艰辛岁月,仍然需要发扬红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好红军长征故事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