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阳市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管理与决策 2024-05-15 08:37:16

关键词: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决定国家、区域、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地方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财税收入、就业状况。

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环境的提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兴业、报效桑梓成为一种潮流。以陕西旬阳市为例,在“雁归经济”热潮的影响下,众多项目纷纷落户旬阳,以归雁经济为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旬阳市加速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归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旬阳市以“万企兴万村、乡贤报乡情”为载体,以“乡贤统战”为纽带,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让“雁归经济”成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立“归雁”保障机制。旬阳市成立了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开辟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制定了旬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任务清单》,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三单制”(提醒单、督办单、整改单),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印发了《旬阳市纪委监委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十项措施》,从责任落实、事项办理、案件查办等方面保障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二是服务“归雁”诉求解决。实行领导包联,对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实市级领导挂联责任,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降低行政协调成本10%以上。深化交流互动,旬阳市每年组织召开归雁经济恳谈会,党委政府与企业互通情况、共谋发展,今年2月4日旬阳市召开归雁经济暨招商引资恳谈会,现场签订阳光高热机生产线、蜀河古镇景区运营等6个项目,总投资81.8亿元。强化技能培训,实行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出单”、政府“买单”的“三单一体”化培训模式,传授创业技巧。创新实施“民营企业诉求解决反馈机制”,统战部联合工商联多渠道搜集企业的意见诉求,报送市级领导批示转办,并落实提醒督办和结果反馈,近三年共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25件次,节约成本、减少经济损失共计600余万元。

三是帮助“归雁”破解难题。解决融资难题,统战部、工商联联合组织银企座谈,2015年以来协调银行为2000余名“归雁”发放担保贷款1.9亿元。解决销售难题,指导祝尔慷富硒食品、汉澜饮料、旬汉食品等知名品牌做好营销策划,帮助打开了江苏、北京等地的外销渠道。维护市场环境,组织相关部门依法打击欺行霸市和破坏市场交易秩序行为,有效净化了投资发展环境。“归雁”往往是一方的乡贤,主动参与矛盾信访问题调处、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协助政府解决难题12件,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旬阳市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可以看出,虽然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应清醒地看到,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仍是当前全市工作的短板和弱项,与全市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市委、市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期盼不相适应。招商引资工作总体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单位和部门改革创新精神不足,开放发展意识不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依靠财政、依赖资源、坐等扶持政策思想严重,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招商引资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尚未形成发展靠招商的思想共识,缺乏与之对应的行动自觉,总认为我们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没有明显优势,走出去招商既是一件求人的事情,又是一种额外负担,思想上怕麻烦、有顾虑、缺乏信心,工作上消极应付、有畏难情绪,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项目策划包装滞后。多数县(市)区、部门对招商项目的特殊性和策划包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自己不会策划项目,又舍不得加大资金投入外请专业机构,生怕打水漂担风险。招商项目包装策划前期论证、准备不充分,聚焦我市资源优势、产业特征和国家产业导向政策不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储备少,策划包装缺乏专业性、实用性,项目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一些项目落地条件不成熟,有的甚至还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备向外推出的条件就开始招商,导致项目搁浅甚至放弃。

三是统筹谋划不到位。县(市)区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产业定位不清晰,优惠政策无底线,漫无边际广撒网,拾到篮子都是菜,同质化竞争严重,差异互补效应不明显。

四是方式方法不精准。目前招商主要是通过组团参加会展、外出考察等方式集团化作战,追求轰动效应和协议数量,方法不灵活、不奏效,针对性不强,多数项目实际都是在会前洽谈对接好再拿到会上签约。

五是招商队伍专业人才短缺。多数县(市)区招商局人员编制少,力量不足。现有人员对经济形势、产业导向、行业规划、优惠政策不熟悉,缺乏对外推介能力、谈判策略技巧。

六是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签订的意向协议多、涉及资金数额大,能真正开工的合同项目少,群众对招商引资成效的真实感受与部门宣传的招商成果反差较大。多数工业园区规划、土地储备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承载能力弱,手续代办服务差。

三、对策建议

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清新空气,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前提,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基础。必须认真系统梳理,深入思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一是全面解放思想,推动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把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追赶超越、提升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便企利民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出发点,以打造品牌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坚决破除利益藩篱和阻滞招商、营商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舆论宣传,将新的政务服务方式告知企业群众,及时回应企业群众关切,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营商环境整治重点,切实提升行政效率。紧紧围绕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刀刃向内,重拳出击,建立问题清单,加强台账管理,立说立行整改。进一步优化要素保障和服务条件,树立强烈的对标意识,对照标准找问题,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目标抓整改,督促检查抓落实。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营商环境整治,聚焦衡量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的主要考核指标,全面梳理当前企业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精简申报材料为重点,实施清障提效专项行动。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尽快明晰审批与监管部门权责关系,厘清权责边界,进一步健全审批与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审管权责清晰、高效联动工作格局,开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最多跑一次”,完善一次告知、一口办理、预约服务、预审代办等举措,大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三是科学精准施策,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强化项目策划包装,聚焦产业导向,改进招商方式,突出靶向招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行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建立健全服务推进机制,打开绿色通道。针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少、推进慢、项目签约不开工、政策不兑现、合同不履行、投产达产慢等问题,分层分类拿出解决方案,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和资金到位率。开展政府、企业失信专项治理,加强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服务、诚信建设、纠纷调处工作职责,构建更加有效的投资权益保障和投诉调处机制。

四是强化督查问责,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反馈渠道。加大对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力度,把招商项目履约率、投资完成情况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问责,督促整改,确保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加大对营商环境整治的督查力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建立“季度通报、半年点评、年度考核”机制,对力度大、进展快的要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拖着不办的,要公开曝光、挂牌督办;持续组织开展机关作风“慵懒散浮拖”专项治理,定期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搭建平台畅通诉求渠道,建立企业群众投诉举报、新闻媒体监督制度,实行排名倒逼,真正形成投诉受理和快速反映机制。

0 阅读:0

管理与决策

简介:积累国内外20年的企业管理精华文章,与你慢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