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男子在地摊淘到绝世宝剑

鼬不同 2024-05-06 22:10:59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故事。马承源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文物界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

上世纪 20 年代末,马承源出生在浙江镇海三北镇方马村。他从小聪慧过人,对知识充满渴望。尽管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学业的脚步。他顺利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从此与历史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大学期间,马承源就展现出对古董的浓厚兴趣。他常常在课余时间流连于古董摊子之间,还“淘”到了不少古钱币。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鉴赏能力。

大学毕业后,马承源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他从最基层的馆员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晋升为保管部组长、青铜研究部主任。在 57 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上海博物馆馆长,成为中国文物界备受瞩目的人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成为文物的集中地。许多盗墓贼将文物盗掘出来后,卖给古董贩子,再由他们偷偷运到香港进行贩卖,导致我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上海博物馆经常派工作人员前往香港公干。而这一次,马承源也来到了香港。

在结束工作后的一天,马承源独自来到油麻地的古玩街。这里热闹非凡,各种古玩字画琳琅满目。然而,大多数在老板们口中所谓的“宝贝”,在马承源眼中不过是些赝品。他笑着摇摇头,继续沿着街道前行。

突然,他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地摊前停了下来。这个地摊上摆放的物品并不算多,大多是“古剑”,有真有假,涵盖了各个朝代。其中,一柄青铜短剑引起了马承源的注意。如果他的判断没错,这柄短剑的造型和款式与“天下第一剑”春秋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极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马承源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不经意”地拿起这柄剑,询问老板售价。老板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眼就看出马承源对这柄剑很感兴趣,而且马承源衣着得体,一看就是个有实力的买家。于是,老板狮子大开口,要价 200 万港币,并声称这是“好货”。

200 万港币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马承源已经是博物馆馆长,也没有这么多钱。但为了保住这柄剑,马承源与老板展开了一番讨价还价。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他终于将价格谈到了 150 万。然后,他交付了一些定金,让老板等他回去筹钱。

马承源马不停蹄地赶回博物馆,向同事们说明情况。幸运的是,浙江杭州钢铁集团决定资助马承源将这柄剑收回国内。1996 年,这柄剑终于回归故里。

经过上海博物馆多位专家的联合研究,确认这把地摊上发现的短剑乃是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的剑。剑身上刻有 8 个大字“戉王戉王、者旨於睗”,因此被命名为“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此剑虽然没有越王勾践剑那么出名,但它的制作工艺同样精湛绝伦。最重要的是,这柄剑历经 2400 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完好无损,不锈不蚀,散发着寒光。经过专家们的测试,它锋利无比,能轻松划破十层纸,而且剑鞘齐全,缠缑完整,是同一时期出土的剑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怎能不让人惊叹!

当年专家们对这柄剑的估价在 5 亿至 10 亿之间,相比 150 万港币的收购价,确实是一次“捡漏”。要是那位古玩老板知道了这柄剑的真正价值,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如今,“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马承源先生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眼光和对文物的热爱,又在各地的古玩街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晋侯鼎、春秋时期的龙耳尊、鲁原钟,以及东汉时期的婴座熨斗等大批珍贵文物。他以一己之力,为保护这些文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承源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文物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和热爱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文物保护者,传承他的精神,共同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