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企业留人的文化“磁场”

中工网 2024-05-15 03:20:12

原标题:年轻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除了受薪资待遇影响,还与企业文化成正相关。有专家建议——(引题)

营造企业留人的文化“磁场”(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

随着大量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他们对职业和文化的需求与以往有所不同。在他们心目中,一家企业是否有吸引力,除了薪资待遇水平,还与企业“磁场”是否相合有关。尊重、平等、公正、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正成为影响年轻人判定“好单位”的重要因素。

“新增10天‘不开心假’,如果员工不开心,不想上班,是可以请假的”“今年将安排全员出国游”……一段时间以来,河南许昌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频频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企业都应该向胖东来学习,让员工有归属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年轻人源源不断地进入就业市场,职场人对职业的需求和价值观发生显著变化。一些年轻人表示,在一家企业待的时间长短,除了受薪资待遇水平影响,还与企业“磁场”是否相合有关。尊重、平等、公正、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等观念,成为影响年轻人工作热情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文化愿景与实际体验的差异招致不满

28岁的王坤在北京某软件科技公司工作两年多后,近期打算辞职,原因是“不适合公司的企业文化”。王坤所在的团队并非公司核心业务部门,平时工作不算忙,基本是朝九晚六。但是,去年下半年,公司更换主要管理者后,部门加班情况逐渐增多,“每周固定加班一天,还经常熬到晚上9点才下班。”

“其实,很多岗位并不需要加班,只是由于绩效考核与工作时长挂钩,为了不拖部门后腿,团队领导只能要求我们多加班。”在王坤看来,公司陷入了无意义的“内卷”。此外,他对企业的文化也产生了怀疑:“管理规定中明确表示,不提倡加班,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要经过审批。企业文化条文中也提倡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认为,良性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塑造企业的独特身份,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忠诚度,以及内部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和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企业文化字面上强调尊重员工权益,实际鼓励员工多加班多‘内卷’,可能会增加一些员工的心理压力和不满,进而导致离职现象增多。”

与父辈相比,年轻人对工作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工作的附加要求更高,也更重视平等和公正。“企业宣称的文化与实际工作体验之间的差异,可能会让一些年轻员工感到被欺骗或误导。”张友浪说,连续的加班和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减少年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在互联网行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李冉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制定的文化愿景是为了吸引人才和满足社会期待,实际的工作氛围会受到市场竞争压力或管理理念的影响。

鼓励而非强制要求参与集体活动

除了过度加班,过度开会、休息日团建、形式主义、倡导狼性竞争等不良企业文化,一直以来也饱受诟病。在一家中小企业担任财务工作的杨艳表示,工作日她每天要开3个会,分别是早会、午会和晚会。“这还只是每天的例会,中间一旦有大事小情,主管也会把大家叫到一起。”

“明明只有几句话,可以一对一,或者通过公司交流群传达,非要开会说,占用所有人的时间。”杨艳直言,由于频繁开会,她经常需要加班才能完成日常工作。更让她无奈的是,工作间隙,员工还经常被要求参加一些互动游戏或唱歌,甚至集体朗诵企业文化。

关于过度开会,李冉认为,年轻人受互联网技术影响深刻,也更擅长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很多传统企业在沟通方式上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仍以开会为主要沟通方式。“从某种程度看,会议确实可以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有助于协调工作和解决问题。但是,过于频繁的会议不仅影响员工完成日常工作的效率,也会给年轻员工带来额外的压力和疲劳,影响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

“此外,参与互动游戏或唱歌等,能有效增加同事间的了解和信任,缓解工作压力。但是,对一些风格独立的年轻员工来说,可能增加社交压力,造成不适感和排斥感。”因此,李冉建议,企业应鼓励而非强制性要求员工参与集体活动,还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员工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尊重个人选择。

年轻员工也需具备职业责任感

对年轻人来说,怎样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张友浪认为,要开拓一方营养创新种子的文化土壤。具体讲为,或许应具备以下特征:尊重与公平,确保每位员工都得到公正对待和平等的机会;开放与包容,尊重并充分发挥员工多样性带来的不同观点和创新;沟通与透明,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和员工的参与度;支持员工发展与培训,通过持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促进个人成长;实施正面的激励机制,通过认可和奖励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忠诚。

“企业还要重视人文关怀。”李冉说,为年轻员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其身心健康;在员工面临个人困难或危机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等。这些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忠诚度,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在浙江一家纺织厂工作的张女士,曾被公司的人文关怀打动。两年前,她有意要让留守在河南老家的孩子转到浙江上学,了解到情况后,公司主动帮助办理入学手续。“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舒心。”一个小举动获得的是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和认可。

记者采访了解到,年轻人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能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既能获得与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的工资水平,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又可以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让员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有获得感和归属感。

张友浪表示,胖东来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益借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和员工需要,设计吸引人的福利方案。“从企业角度看,也需要年轻员工有职业责任感,确保任务及时完成且符合质量标准,为企业稳定和信誉建设提供支撑。”张友浪进一步说道,年轻员工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如此,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