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中学子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取得佳绩

魅力学校 2024-05-13 08:42:04

热烈祝贺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中学生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取得佳绩,3人获全国一等奖,11人获全国二等奖,13人获全国三等奖。其中,广州五中校本部的赵梓含、程嘉艺以及广州五中金碧校区的姚沛辰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27位(人次)语文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始创于2000年,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是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44项白名单赛事之一,赛事含金量很高。广州市第五中学语文科组织高中学生参加本项赛事,每年均获多个全国一、二、三等奖(其中,2023年高二学生郑欣仪勇夺全省唯一一个特等奖)。多位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连续三年荣获“优秀组织示范校”,2022年受组委会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礼。学校近年优异的参赛成绩被载入《海珠区侨联第十届二次全委会光荣册》,获区政府公开表扬。

截至目前,大赛已连续举办24届。24年间,大赛得到了海内外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增强。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万名学生参加,评委会共收到复审稿件35万多份。最终评出各等奖项。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校本部升旗礼颁奖仪式

金碧校区升旗礼颁奖仪式

师生合照

叶丽丽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一等奖学生姚沛辰

许萍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一等奖学生赵梓含

李思映老师和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学生蓝子晴和三等奖学生温佩珊

刘吉斌老师和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学生蒋鹏

刘敏贤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杜欣彤

刘敏贤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学生林晶晶

沈顺葵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

王远志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

朱宪云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肖可歆

五中金碧校区高一级指导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第十届科普科幻作文竞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

洪晓燕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学生王思涵和三等奖学生潘思雨

陈晓媛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学生黄域祥

李健明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苏冠轩

梁佩清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三等奖学生黄佳壕

孙佳老师与第24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二等奖学生吴瑞宁

一等奖作品

金碧校区高一5班 姚沛辰

《夜行白云山赋》

夜行白云山赋

金碧校区高一5班 姚沛辰

公元两千零二十三年,余独坐家中,提笔欲落,念胸中成竹未出者,长驻而思之。不觉时移,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心中犹有墨词阻塞无以通达,转徒于尘街中。望人影匆匆,灯火惶惶,肩踵错落间远来一人,乃旧识,遂约夜行白云山。

城郭飞逝,外景恍然。舟车数十里,远看是云山。空天倾墨不现星,静夜云山两相宜。去日浸透火烧云,阴阳相割两作对。

走看之,其间兀立于丘林者,白云峰也。世俗尘杂多纷扰,更有此处是青山。一时超脱人间乐,耳畔复闻虫鸣声。万物自有情趣在,游人稀疏草木深。竹箭参天向天齐,坚石错落顺山平。远看去,惊觉神奇秀丽;彻感之,不禁心旷神怡。似早先桎梏之松怵,概尘世之囹圄不复。

近前,沿径复行数百步,至山中,见一家三口老小。友欣然乐,问曰:“贵朋好情志,夜览山林之趣,实属难得之见也。”此中稍长者曰:“当如此,山林之景人恒爱,可今焉得愿游名山大川之人,难能可贵,且请同往。”遂徐行,山中难见月,夜深幽风起。不觉林深山石寒,三两笑语人心暖。路转峰回难记年,地缩寸成近楼台。林中窥得一线天,天中明月照人间。已而将至丘峰顶,不看天下看月圆。

忽现峰顶观月台,使快走数步,飞身疾去,见广袤长空。远望生情,触景起意,余与予皆涂潦其中,沉醉不已。独望澈月,心如明镜,不禁怀古。登时,有感繁多,有如墨洒千里,浸润森林,莽莽榛榛皆画,郁郁葱葱皆情。作诗,墨染漂色如意,落笔成章随心。哀思成曲,欢愉为歌。醉下挑落拂尘去,归真拾起遗梦来:意上蟾宫折桂,身入万里黄沙;神归天外遨游,魂去怒海狂涛。久年沙场痛饮酒,今日偏屋空独酌。错将年少当酒,一杯难解千愁。辰星去了又复还,人间易老遂登山,山光秋景入我心。人生艰难挫折时,往往留恋意中花。万古漫漫如长夜,鲜花易逝山难老。我愿我心赠明月,明月何故明久绝?明月明明难相离,久爱久久难相忘。月不语,人不寐,孤情即景两相配。

远眺,万家灯火天上来,熙熙攘攘城不夜。若闻繁华之喧嚣,川流不息如血液奔腾者,羊城也。顿觉盛唐之昔业比之今朝未能及,隋之长安亦若此。而梦回峥嵘岁月,国虽破,河山犹在,埋骨厚国土,肝胆两昆仑,几十载战火难休。而今逢盛世,心中存疑,怅恨久之。天地独余与羊城犹在。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为人去而楼空,余余友而独在。月上中天,值夜半之佳期,相邀于山半长亭,互诉今昔之趣闻。

余以为,自盘古开天劈地以来,已是黄元四千七百二十一年矣,从辛亥革命伊始,虽百废具兴,国力复盛,然则对台湾诸地及海外失土,不能治理及收复。海峡两岸及内外有志之士意不能平,多有微词。吾亦心中存疑,望早日安定,驱除外邪,攘除奸凶。高朋闻之,大笑曰:“我恰有诗对问。”诗乃“夜昏花黄影残垣,星辰式微征战难。三更更有凄凉处,一生纵马向熙熙。”语毕,其人释然大喜,余亦大喜,互搀相回。

至舍,已而天明。复见纸笔,溯月下之意,作此篇,兼赠所爱。

校本部高二13班 程嘉艺

《黄土起,人归乡》

黄土起,人归乡

校本部高二13班 程嘉艺

难以计数的黄沙随着西北风飘扬至黄河边上,在这儿定了居,伴着风和水的侵蚀,黄沙逐渐与原住土相融,形成了黄土高原。跋涉的人们看中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像黄沙一样在这儿安了家,即便沧海桑田,原本的乐土变得千沟万壑,但他们从未离开。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听着耳机里婉转的歌声,座下的小型公交车正碾着土粒“哐当哐当”地前行,窗外倒推的景色大都是收割完的玉米地——枯黄的玉米杆一排排整齐地立在地里,一副丰收过后的悠闲景象。正逢金秋时节,我离开了江南的鱼米之乡,踏上了这片厚重而朴实的黄土地,目的地是无数个藏于黄土坡中的小村庄的其中一个。

进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识,只有一个卫生站孤零零地窝在山脚下,一旁是一条坡度有三十多度的石板路,能让新手司机望而生畏。坡路的一侧应该是用土砖砌成的房屋,拂起的厚重门帘里隐约传来锅碗瓢盆的声响,另一侧则是一排废弃的窑洞——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洞中黑黢黢的一片,而在它的上方,便是我要到访的小院。

刷着红漆的院门通过一条小路与一直向上延伸的主干道相连,门上的两位门神向内撤去,露出了院内景象——与“楼下”结构一致的五孔窑洞,但因高度原因,小院的视野更加开阔,阳光照得门窗玻璃闪闪发亮,在凉风中让人感到暖融融的。小院尽头还有一小片菜地,菜畦里立着菜架,上面结着胖乎乎的小番茄,一旁的土壁上还攀着黄瓜和小南瓜,仿佛它们也在这一隅之地为秋天的丰收而感到喜悦。但其实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大筐玉米棒,立在墙边足有人高,它们从黄土中长出,但它们的颜色比黄土更加明亮鲜艳。玉米粒金黄中带着赤橙,干爽中裹着炽热,是汗珠滴落的滚烫,更是热血流淌的虔诚——对土地的虔诚。主人家热情地招呼我去喝口小米稀饭暖暖胃,提醒我想要在日落前上山取景要赶快,“这秋分一过,日头落得是越来越早啦。”于是与主人家闲谈了一会儿,约好了回来的时间,便匆匆背上家伙继续上山去了。

上山的路不比进村的路好走,坡度一如既往的大,但胜在路面平整,一直沿着山壁盘旋而上。路上不经意间看见山壁上长着稀稀疏疏的小红果,有的有我拇指大小,有的像个绿色花生米。我正仔细端详着,有个路过的老伯说这叫酸枣,野生的可好吃了,于是我手痒地摘了一颗,小心地咬了一小口,确实是酸酸甜甜的,很可口。越往上走,看到的田地越多,窑洞也越来越少,有也都是前人废弃的,向下瞅能见着山坎里零星的屋舍,但更多的是或绿或黄或已经掉光叶子的树,而向前望,是一座座梯田山,上面一层绿夹着一层黄,陡峭的土坡在色层之下显得尤为光秃,在连年的流水冲刷下,黄土随着水深深地扎向地表,再流走。向后望,发现仍然是一座座梯田山,原来我也不过只是身处其中的一座罢了。

在我到达山顶之前,有想过会是一幅怎样的光景,但直到我发现没路可走时,才意识到已经登顶了——因为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隐隐约约地露出远处的山头。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处高地,连绵的群山比在半山腰看到的震撼百倍。微风扫过裸露的皮肤,搅动着旁边的狗尾巴草沙沙作响,我缓慢地平复着运动后急切的呼吸,将淡淡的草木味还有一股无法言说的清爽气味吸入肺腑,眼神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前方,恍然间知晓了书上写的“千沟万壑”到底代表了什么。一片片黄土形成一座座山,一道道坎连着一溜溜沟,纵使所见之处没有平原,但一座座山头上的都是黄土坡上人民的田地,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让人们与土地无法割离,生活是从土里谋出来的,即使没有平地,但只要有土,人们就能造出田。漫山遍野的玉米、谷子、高粱、黍子,它们是由中国最普通的劳动者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弯腰种出来的,中国人民用最朴实的心造就出最伟大的奇迹,秉承“山若阻我,我便开山”的精神,面对苛刻的自然条件毫不退缩,在一代代人的经验传承中找到与自然共处的和谐点,将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向黄土高原播撒。

日头缓慢走下山头,沟里的村中传来狗吠,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是该回去了。

等到离村之际,小院的主人家带我去看了他们村里最老的一棵核桃树,据说已经有六百多年了,而足要三人合抱的树干也体现出它的年长。虽已入秋,但核桃树的树冠依旧茂密,一个个鸡蛋大的核桃藏在其间,风起叶动,几道红布飘飘扬扬地从枝杈中冒出,主人家的说,那是村中有家人在外的村民绑的,希望老树能保家人平安,都绑了好多年了。从一株幼树长成老树,这棵核桃树在这片土地上住了太久太久,或许倾听过许多人的挂念与思念,而土地是大树的根,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根。中国人生于土中,最后再归于土里,土地是中国人生命与灵魂的归宿,浓郁的“恋土情结”是中华文明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乡土中国》里费孝通老先生说过:“在乡土社会中,生活是相对安定的。因为向泥土讨生活的人,轻易是不能够随处移动的。中国人讲究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树上的红布是村民心灵的慰藉,也是中国人对土地的信仰,它传达着家人的思念,是归乡人家门口的长明灯。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是这一片片黄土,就是这一座座秃山……就恋这一排排窑洞,就恋这一缕缕炊烟,就恋这一把把黄土,就盼有一座座青山——”山歌飘渺,黄土捧起,故人归乡。

校本部高三14班 赵梓含

《经丘寻壑记》

经丘寻壑记

校本部高三14班 赵梓含

山是仁慈的父亲,水是聪慧的母亲。

我喜欢游赏于山水之间。小时候的我常常将自己想象成古代的侠客,仗剑走天涯后回到拜师的山上修行。我喜欢延绵不断的山。指腹轻轻在地图上描摹出优美的曲线,这条线一般很长。我偶尔也会惊讶于自然的神奇,板块的碰撞使地壳抬升,于是消亡的边界上隆起了大小山岳。我似乎能想象到在人类诞生很久以前的一个平常的日子,尘土飞扬和雷鸣似的轰隆声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品即将完成,尘埃落定后,一片山脉睁开了眼。山川苏醒,万物生。山为万物提供居所,以坚实的臂膀,挡住风雨雪雹,却从未向万物索取些什么。岁岁年年,朝朝暮暮,定定地盘坐在那,俯瞰着花鸟鱼兽,眺望着大河路过它之后远去的方向。

我也常寻找着大河的源头,想象它们的起点和终点会是怎样的景象。我都能想象到,长江和黄河在奔向大海的途中,迎接从沿途山区赶来的支流,携带着不同地区的泥土砂石,急湍奔流向同一个目标驶去。水是聪慧的,它知道审时度势,善于以柔克刚。水温柔地包裹住坚石,却在平原上一往无前。水能哺乳沿途的农田,却绝不忍受迫害和约束,以怒涛猛浪,泛滥于平原之上。

我在四川盆地的东部某座山的山腰上住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是我至今的短暂人生中最平和,最淡然的日子。山水之间,互相充润。清风穿过叶间,摩擦出沙沙的音乐。鸟鸣蝉噪,水石叮咚,在林间寂静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动听。我喜欢在清晨踏入林子里,这里是这座山郭的依靠,平常的日子里不常有人光顾。山间清幽,雾气弥漫,像白色的轻纱缠绕在青黑色的树干上,笔直站立的它们冷冷地注视着闯入者,散发着肃杀的气息。鼻尖萦绕的是独属于这座山的气息。这里夜间多山雨,清晨到来时空气湿润得仿佛睫毛上都要结满露珠。我很喜欢这种湿润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的清新微微发苦,抚平世俗的浮躁和欲念。泥土黏性很强,但是很肥沃,所以这里的树一棵棵都高大粗壮,树冠隐入雾气中。巴山蜀水是神秘的,像锦衣卫,身着黑衣,手抱玄剑,腰间系的是一条银白色的宽腰带,我叫它长江。

我牵着青牛慢慢地沿着引水道走,在步入林子的那一刻突然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突然理解了他远离官场、逃离世俗的愿望。我放任青牛低头吃草,将落在它宽大平坦的背上的叶子扫走,转头便在身旁的树上揪下一片细长呈圆锥状的叶子,抽走里面的叶芯便可以放在嘴中吹响。“嘟嘟——”我打破了林中的宁静,青牛甩了甩尾巴,换了个方位吃草。我抓起牵牛的绳子,强行将它拉走——我要去山顶看看。

山路难走,青牛又要随时要停下吃草,我登顶的速度很慢。在太阳快升到天顶的时候我终于拽着青牛到了山顶,闯入我眼帘的是毫无遮挡的绵延山川。雾气在这时已经散尽,浓郁的翠绿豪放地涂抹于画面中,庄稼和灰白色的小房子像撒下的装饰,松散的分布在画面各处。山上有小溪流下去,迢迢的,我顺着方向望去,噢!远处有一条大河,是长江的支流吧?小溪是去跟它汇合的,它们有更重要的使命去完成,不会在此处稍作停留了。太阳帮了我大忙,让我有机会能看见这城市中绝无可能遇见的场景。我想我应该带画笔或者相机,却又觉得这样的景色无法被小小的机器或者纸笔完全记录。青牛用弯弯的角顶了顶我的手臂,它吃完了,此时正驱赶着身后的苍蝇,用漆黑的眼珠子看着我。我爬到它的背上坐着,用手描绘着溪水和河流,就像我在地图上做的那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像要把这翠绿尽数吸进肺里一样。我眼眶有点湿润,如果能一直看到这样的景色该有多好!那些烦闷,那些嗔痴念,那些线头一样的纷乱思绪,此时全都消失不见了。人生苦短,能见此景是我的幸运!

仁慈的父亲教我学会静心,聪慧的母亲教我包容。我常常回望那段时光,站在地图前久久不曾动一点。随着人生进度的推进,它们教导的道理如同那日我登上山顶时的景色一般,雾气渐渐散尽,脑中的道理越发明晰。再看向地图时,我豁然开朗。世俗风波哪及山水之变?人生苦短,适时放下郁积,释怀心中执念,赏山翠水清,观花鸟鱼虫,抚清风明月,山水哲思也!

广州市第五中学作为世界华人学生作文比赛基地,多年来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该竞赛。前期宣传动员阶段,广州市第五中学语文科刘吉斌科长重点介绍了大赛的历史、地位、意义,以及五中在历届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鼓励同学们赛出风格、赛出精神、继承传统、再创佳绩。语文科根据作文评比的相关规定,邀请骨干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初选作文进行评选。本次参赛,广州五中继续保持获奖人数多、级别高的优秀记录。

本次大赛国内、国外分别设置主题。国内主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山水文化”“科技浪潮”“诗词文化”。这次的大赛主题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而五中学子不仅有纵情山水间、畅游诗词中、身在科技浪潮中的哲思和感悟,更有在广博的视野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理解。

广州五中往期喜报:

1、喜报!我校于“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创佳绩

2、金风拂凤木,学子撰华章——五中学子喜获第22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多个奖项

3、满贯!广东赛区唯一特等奖花落五中

4、笔尖争锋,7名广五学子站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领奖台

0 阅读:6

魅力学校

简介:发掘弘扬优质教育,助力教育腾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