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陷害苏轼,在朝中人人嫌恶,却凭一首《虞美人》惊艳千年

一木说史 2024-03-30 17:38:07

后人皆知“乌台诗案”断送了苏轼的前程和仕途,但是否有人知道这场政党纷争同样也败坏了舒亶的名声。他因陷害苏轼,因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却依然能凭一首《虞美人》惊艳千年。

乌台诗案,毁了舒亶

乌台,也就是御史台。由于在汉代时的乌鸦偏爱驻足在御史台外的大树上,所以人们就将御史台称作是乌台。

此外,因为御史的职责为皇帝监察百官,因此乌台也是用来戏称御史是“弹劾百官”的乌鸦嘴。苏轼的“官路”就是被御史中丞舒亶给葬送了。

从史书的记载中可知,北宋的“文字狱”的起因大多是由不同党派之间的斗争引起的,乌台诗案同样也是如此。

公元1069年,王安石为了缓解北宋内部的积贫积弱和外部的异族压迫。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政。

或许是王安石操之过急了,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了朝中的不少同僚,在他们的联合抗议下,皇帝只能暂停新政。

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就有苏轼。公元1071年,苏轼向皇帝上书,列举了自古以来君臣相辅治国的利弊得失。

苏轼认为,皇帝“求治太急,听言太广,用人太锐”。由此可见,苏轼是公开地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了。

那么,此时的舒亶呢?身为御史中丞,他最重要的是要行事公直,不偏不倚。然而,刚正也让他得罪了不少同僚,比如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宰相张商英。

这位宰相出于私心,想让自己的女婿的中举可能性高一些,因此就拜托舒亶“指点”一下他的文章。可舒亶没有念旧徇私,反手还将这文章送到了皇帝面前。于是,张商英就被贬官外放了。

话再说回苏轼的乌台诗案。新政派为了打压他,就从他过往所写的诗集中断章取义地挑选了一些“谤讥”新政的罪诗呈递给皇帝。为了以示公允,皇帝就让舒亶办理此桩案件。

虽然舒亶从不在朝堂上站队,但苏轼反对新政,在他看来就是反对皇帝,所以此局注定苏轼会输。在御史台的刑讯审问下,经受不住折磨的苏轼“甘伏朝碘”。

可苏轼是被冤枉的,因此给苏轼定罪的舒亶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以至于世人只知他在官场上的错判,忘却了他这个人的才华。

然而,就算舒亶因此蒙尘,可他的那首《虞美人》却还是惊艳了千年。

友人分别,心境悲凉

现在就来讲下这首《虞美人·寄公度》。从词牌名上来看,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那么,舒亶在词中想要表达什么呢?

起首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奠定了词的悲凉苍茫的基调。而芙蓉大约是在11月份会凋落,因此“落尽”两字点出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

“天涵水”和“沧波起”说明舒亶此时正在高处远眺,望着那水天一色的景象陷入了深思。可能在这个时候,舒亶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感叹这世态炎凉。

接着的一句“背飞双燕暮云寒”让整首词的氛围变得更为孤寂萧瑟了,因为舒亶看到了一对燕子正朝着远处飞去。

在这里,舒亶用了《乐府诗集》中“劳燕分飞”的典故。虽然现在还是双燕,可在前行的过程中,燕子注定会分离。舒亶运用这样的隐喻来暗示自己和友人的分别,同时也表明了他很思念友人相伴。

大家都知道,尽管人类是地球上进化得最高等级的动物,可人还是要群居生活。因此,失去了友人的舒亶才会在看到双燕后情绪更为低落和沮丧。

于是,就有了“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这一个“独”字就道明了舒亶是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更显悲凉。

江南早梅,传递温情

再来看这下半阙。“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表明作者已经看透了人生,在光阴流转之中,他只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另外,“雪满”也证明了这个时候正值寒冬。

或许也是因为天气太冷的缘故,让本就孤寂的舒亶变得更加孤寂。在这样的一个冬天,倘如还能与友人相伴喝酒,那是何等的幸事。可是舒亶不行,因为友人已经不在他身边了。

那么,友人到底去哪里了呢?在《虞美人》的最后也说出了答案,即“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可见,尽管友人和舒亶相隔两地,但是他们却做出了同样的行为,这也说明他们是“心意相通”的知己。舒亶认为,已在江南的友人,一定会摘下一支有着江南春色的梅寄赠给他。

看到这里,会不会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是“梅”呢?一般来说,梅会被古人用来形容自己是个品性清正的君子,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但其实古人也是会“梅”来描述友情,因为梅有着坚韧、纯洁的品性,就好比宋代司马光在《梅花》中写的“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

对于独在寒冬中的舒亶来说,如果能获得一支来自友人的江南梅,他就能感受到温情和暖意。此外,这也能给他带来独自面对时局世事的勇气。

毕竟,作为御史中丞的舒亶,他在官场中很难结交到知心好友。因此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清醒的公正,才能为皇帝监察百官。

然而在公元1083年,宋神宗为了缓和因变法而闹得不止不休的新旧政党的矛盾,就给舒亶定了一个“微罪”,以此罢免了他的职位。

从这个罪名来看,舒亶根本就没有犯错,他只是像苏轼一样沦为了党争的牺牲品。而且,史书记载,当舒亶被撤职之后,“远近称快”。

由此可见,舒亶在朝中是人人嫌恶的存在。或许正因如此,他才会写出《虞美人》这首苍茫的词作吧。然而,虽然词的底蕴悲凉,却不含愤怒之意,这也说明舒亶是个有气量的人。

8 阅读:5533
评论列表
  • 2024-04-13 06:54

    改革派上台他反对新法,旧党得势他支持新法!不着调!

    淡定菌 回复:
    你看苏轼的话,他实际上不是反对改革,是反对过分激进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中确实也存在很多弊端,本来挺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完全歪了,但也有一些政策是有促进意义的,苏轼就是反对那些太过激进的策略,被变法派排斥,又反对守旧党算盘否定的政策,被守旧派排斥,两头不讨好,颇有当年李商隐的风范
    lee 回复:
    全盘否定?苏轼是否仅反对过激?这个还不能简单下定论的,另一故事似乎是反对新法本身,维持古法之意。
  • 2024-03-31 14:27

    苏轼严格地说也不算旧党,他反对全盘废除新法,我觉得他遵守了自己的初心。

  • 2024-04-05 18:43

    寒梅开还能看到燕子飞?

  • 2024-03-31 04:33

    陷害苏轼的人叫沈括,他的《梦溪笔谈》流传至今。

  • 2024-04-08 10:08

    我以为你要说王安石呢,都准备喷你了[得瑟]

    随便起个名 回复:
    王安石喷点其实远没有优点多,反倒是苏轼之流做大影响了宋的国运。积重难返!
  • 2024-03-31 10:27

    北宋不配拥有苏东坡,必遭报应。

    用户11xxx80 回复:
    只有北宋可以接纳苏东坡,其他朝代庙堂上没有这般宽容和自由。北宋中后期虽有党争,但苏东坡所处的大部分时候,党争止于立场,尚能在皇帝掌控范围。后世就不用说了,苏轼达不到那种高度。宋之前,恐怕考进士都难

一木说史

简介: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消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