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名源于冶铸的坩埚

城市没有距离 2024-05-18 19:21:06

——(来源:邯郸政协)

时至今日,“邯郸”之名从何而来,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解释给这座古城渲染上了更多迷幻色彩。今天,就让我们追本溯源,一探究竟。

现代考古发现,在邯郸地域出土的战国器物、钱币铭文中多有“甘丹”二字。“甘丹”是何意?“甘丹”与 “邯郸”有何渊源?难道“甘丹”就是“邯郸”的源头吗?

通过近年来甲骨文研究得知,早于战国时期的侯马盟书中有“邯单”或“邯丹”的记载,被学者普遍认为就是“邯郸”;在秦代的简牍和封泥中已有“邯单”或“邯郸”的记载。所以至少在春秋晚期,邯郸已被写作“邯单”或“邯丹”,到秦代定型为“邯郸”。

至于为什么战国时期的钱币上是“甘丹”二字,我们接下来做进一步解释。

比侯马盟书有更早记载的是甲骨文,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十几处有关 “甘”或“丹”的记载。现在又有一个疑问,“甘”或“丹”和“甘丹”以及侯马盟书“邯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甲骨文上的“甘”或“丹”,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有时称呼“甘”,有时又称“丹”?对于刻符记事的古代人民来说,他们劳力费神地使用不同的符号应该是表示不同的意思。“甘”和“丹”或许有另一种解释。

(战国时期的“甘丹”“白人”刀币)

“甘”,来自于甲骨文,象形文字,是一个器具,起始的意思可能是指装填坩埚进行冶炼。比如泔水的泔,究其本意,是盛放在“甘”里的生活废弃物。

“丹”,也来自于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甘”倒过来就是“丹”,是“甘”冶炼好以后倾倒浇铸的情景。红“彤彤”一词就是来自于冶炼倾倒时高温颜色的引申,直观而形象。坍塌的“坍”字,也有倾、倒的意思。

“甘”和“丹”是冶炼的两个过程,合起来就是冶炼浇铸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指代由于冶炼而兴盛起来的城邑。“甘丹”,是邯郸名称的前奏。而钱币上的“甘丹”二字和近代银元上有铸造地如“江南省造”是一个作用。

甲骨文上的“于甘”应该是在冶炼的时候,本意指时间,装填物料的时间。“王往出于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出席奠基仪式的意思,并且对“甘”的装填、冶炼过程进行了占卜。

随着时间的推移,承担冶炼任务的作坊慢慢发展壮大,不同于普通的自然形成的村庄,而是有多个分工协作的手工作坊聚集,人口大量增长,渐渐地有了邑的雏形。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扩大了城邑的知名度,奠定了邑的基础。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逐渐成熟,人们规范了“甘丹”一词,形成邑名“邯郸”。

至此,“邯郸”一词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并且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先秦时代,邯郸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和冶陶原料,为发达的制陶、冶炼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祭祀、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奠定了冶炼铸造地的根基;便利的交通,催生并坐实了邯郸作为冶炼铸造之都的地位。邯郸,可以说是一座因冶炼铸造而兴盛的城市。

邯郸的先民们正是因为掌握了制陶技术,又摸索出了坩埚冶炼及铸造技术,得到了商王的重视,人口集聚,逐渐形成了邑城。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不同文”,信息不通畅,致使“邯丹”和“邯单”之称同时存在。

三国时期张晏对邯郸来历的解释是:“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史记》卷三《殷本纪》)意思是邯山到此而尽,所以叫邯郸。

张晏对于“邯郸”一名起源含义的这个解释,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引用。其实这种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他的解释建立在“邯郸”就是城市名称源头的认识基础上,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有关“甘”“丹”的记载,这当然不是他的错,而是因为他不够幸运,没有见到过相关甲骨文。

其次,他采用了本末倒置、由果证因的思路,说是有一座叫邯山的山到这儿后消失了,在这个消失的地方建了一座邑,所以叫邯郸,说辞比较牵强。即使有这么一座山,它也不大可能叫邯山,因为邯字的表意为邑,而不是表意为山,郸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张晏所说的“邯郸”二字是由“甘”“丹”“单”与“山”组合成字的话,其说法才比较合理,而实际上“邯郸”二字是由“甘”“单”“邑”组合而来。

再次,按张晏的说法,邯郸与所谓“邯山”的关系是一定要先有山,而历史上有没有所谓的邯山,并没有定论。

至于把“甘”“丹”解释为太阳出地平线和落地平线,以及“甜水红山”等说法,多为臆测,不足与辩。

邯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片拥有漫长冶炼史的土地,千年不息的窑火点燃着邯郸人干事创业的热情,百炼成钢的韧劲塑造了邯郸人果敢刚毅的品性,浴火重生的无畏沉淀出邯郸人慷慨豪迈的基因。(作者:张合华)

0 阅读:19

城市没有距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