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靠唱戏躲过民兵盘查,从淮海战场逃脱,事后吹嘘:艺多不压身

康安说历史 2023-02-25 04:49:08

李弥 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系将领中,若说有人能够与擅于逃跑的孙元良齐名,那也只能是李弥了。

按理来说,对危险的直觉,或者说对战场危险拥有敏锐的判断力,是一个将领的特殊能力。如果把这个能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帮助部队摆脱危险,获得胜利,这位将领就具有成为名将的潜质。

比如说在徐州大突围的时候,李宗仁率领5战区长官部在一个村子驻扎,突然感到一阵心慌,于是马上决定部队转移。

半个小时之后,日军一个骑兵大队袭击了这个村庄。如果李宗仁稍有犹豫,5战区长官部就有可能不保。

可如果把这种对危险的直觉用在如何逃跑上,那可就用错的地方了。孙元良和李弥就是这种人。

在感觉到危险之时,他们先想到的并非如何解除危机,或者说他们解除危机的方式仅有逃跑。可这一逃跑,就把友邻部队全部给坑了。

李弥为何不救黄百韬

1948年11月5日,在新安镇烦躁不安的黄百韬终于得到了蒋氏同意撤退的命令。

1948年的徐州战场,蒋军也是大军云集,作为“杂牌”将领的黄百韬能够担任一个拥有4个军的司令官,可见蒋氏对他还是很信任的。

当时,黄百韬所部共有第25、63、64、100军12万兵力。从战斗力上来讲,虽然比不上拥有第5军的邱清泉所部,但25军和100军也都是经过抗战检验的老部队,战斗力也不容轻视。尤其是100军,那可是原隶属于王耀武的半美械部队,战斗力很强。

63军和64军虽然稍弱,但也仅是装备差一点,部队中也都是在抗战中和日军打生打死多年的老兵,战斗力也不容轻视。

而毕业于黄埔4期的李弥所部仅有第8和第9两个军,兵力仅有黄百韬的一半,这就不得不让他心生嫉妒。

如果说,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掌握在黄埔系的将领手中,即使李弥有些羡慕,但不会嫉妒。而对黄百韬则不同,一个“杂牌”将领凭什么能够指挥4个军?

正是由于这种嫉妒,才使得李弥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故意坑了黄百韬一把,让黄百韬全军覆没。

让我们回头再来说黄百韬。

就在黄百韬紧锣密鼓布置撤兵的时候,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来了一个电话,把驻守在海州的第44军拨给黄百韬指挥,同时命令黄百韬一定要与第44军一同撤退。

这就意味着,黄百韬指挥5个军了。

至于第44军几天能赶到新安镇,保守的估计是两天。

正是由于刘峙这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让黄百韬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刘峙的命令确实很难让人理解。如果蒋氏真的要驻守在海州的第44军撤退,完全可以从连云港通过海路撤退,为何一定要走陆路呢?

11月7日,第44军终于来到了新安镇。心急如焚的黄百韬根本就没有给44军休整的时间,马上就下令撤退。

可等黄百韬撤到运河边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他在11月5号就派出的工兵竟然没能在运河上架桥。原因不明。

这下子,黄百韬慌了。

这可不是个小失误,5个军近15万人马仅靠一座运河铁桥过河,这要走到“猴年马月”啊?

而此时,各个方向都已经传来枪声,这就意味着华野的追击部队已经和断后的部队接上火了。如果不赶紧架设浮桥,这15万人可就真的要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了。

因此,黄百韬紧急召集几位军长商量对策,并布置了架设浮桥的安排。可这时候,黄百韬对部队的指挥出现问题了。

在这个5个军中,仅有第25军是黄百韬的起家部队,能够听指挥。100军是嫡系部队,军长周志道虽然为人厚道,可那是对黄埔系将领厚道,对像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将领一点也不厚道。

63军和64军是粤军,地方习气浓厚,一向不太服从黄百韬。黄百韬虽然也是广东人,但离乡日久,和粤军将领们没有丝毫香火之情。虽然黄百韬百般苦劝,可都没能说服这些军长服从命令。

第63军军长陈章做得更绝,他干脆以不想和黄百韬部主力拥挤在一起为名率部离开了大部队。

可走了没多久,黄百韬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63军才走了不到20公里,就和华野的追击部队遭遇。这就意味着,华野的部队已经近在眼前了。

11月8日,黄百韬的指挥部终于过了运河,来到了之前规定的集结地碾庄圩。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黄百韬终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李弥所部已经来到了距离碾庄圩西南12公里的曹八集。

如果李弥能够在曹八集出兵接应黄百韬,或者不用派兵接应,仅是驻扎在曹八集不动,就可以保护住黄百韬退往徐州的退路。如此一来,黄百韬部即使不能全军而退,也可以保住大部分力量。

李弥部两个军近6万人,再加上黄百韬部的10余万人(63军因擅自行动已被华野包围在运河以东地区),这可是近20万的兵力。 这20万左右的兵力如果采用“滚筒式”阵法,滚动式前进,即使华野因张克侠、何基沣起义已经突破了台儿庄、贾汪一线的蒋军防御,也无法顺利分割这近20万大军。

黄、李两部即使不能迅速撤离曹八集,这20万大军也可以凭借着曹八集已经修建好的坚固工事防守,华野想要攻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到这里,黄百韬不禁松了一口气,他现在急需要做的就是赶赴曹八集,与李弥见面,争取李弥同意他的计划。

于是,黄百韬驱车奔赴曹八集与李弥见面。

应该说,黄百韬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当时华野用来攻击黄百韬的兵力是30余万,而黄李两部的兵力达到了近20万。以30万的兵力攻打拥有坚固工事的近20万人马,获得全胜的把握不大。

可令黄百韬没想到的是,他的计划却被李弥否决。

李弥的回答是,刘峙判断中野要打徐州,已经命令第8军在8日晚间撤退,第9军也要在9日把曹八集防务交给黄百韬后撤退。

不能说李弥就是在推诿掩护黄百韬,这是因为就在华野向黄百韬部周围快速突进的时候,中野也在徐州以西向徐州发起进攻。

其实,中野攻击徐州是一个战略佯动,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吸引驻守在徐州的邱清泉部不能向黄百韬部增援;二是调动李弥所部回防徐州。

明眼人都知道,徐州是蒋军在中原地区精心打造的一个堡垒,不仅城高池深,工事、碉堡林立,而且还有邱清泉部驻守,以中野10余万的兵力攻击这么强大的徐州,是不明智的。因此,中野佯动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很明显的战略佯动,就让驻守徐州的刘峙吓破了胆。他一面命令邱清泉向徐州收缩,又命令担任掩护黄百韬撤退的李弥部回防。

黄百韬见有刘峙的命令,就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可黄百韬的大部分部队还没有渡过运河,黄百韬就恳求李弥,希望李弥率部在曹八集再等几天,待到黄百韬部的主力渡过运河后再撤退,可李弥却坚持撤退。

二人临分别时,李弥不无含义地对黄百韬说了一番话:

“老兄,你已经指挥5个军了!”

言外之意就是,黄百韬已经指挥5个军了,难道还想指挥自己的这两个军吗?

确实,如果黄、李两部合流,以李弥黄埔4期的资历是无法指挥老资格的黄百韬的,而黄百韬又是蒋氏的“红人”,不出意外的话,就应该是黄百韬指挥李弥。

黄百韬部本来就因为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起义,使得部队的右翼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当,华野部队已经穿插了进来。李弥部的撤退,又让黄百韬部左翼出了一个缺口,终于导致黄百韬部陷入了华野的包围。

黄百韬直到死也不明白,刘峙和李弥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难道黄、李两部交替掩护撤往徐州就不行吗?这样既可以让两部都得到平安,也会让徐州得到平安。可就是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计划却被刘峙和李弥无视。

这其中虽然有刘峙指挥能力欠缺,并且贪生怕死的原因在内,但李弥却并不是个糊涂人,他在听到黄百韬的计划时还是思考了一阵子的。他之所以没有听从黄百韬的计划,虽然有刘峙命令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不希望接受黄百韬这个“杂牌”将领的指挥。

就这样,黄百韬部丧失了仅有的一个逃生的机会,在碾庄圩全军覆没。

李弥淮海战场逃脱记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终于决定要从徐州撤退了。

当时,能够供杜聿明撤退的路线有3条:

其一、向东,经连云港走海路。

其二、走两淮。

其三、沿津浦路西侧南下。

向东走连云港?华野领导认为不可能。

一来,几十万的部队受到海运船只的制约;二来,容易陷入背海作战的不利境地。

走两淮?也不大可能。因为杜聿明所部主力都是机械化部队,进入河网密布的两淮地区根本施展不开。

只有走津浦路西侧是可行的。那里不仅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行动,而且还可以获得驻扎在蚌埠的部队接应。杜聿明如果要撤退,走这条线路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华野故意在徐州以南的津浦路两侧留出了一个口子,诱使杜聿明率部离开工事林立的徐州,在野外把这个重兵集团歼灭。

果然,杜聿明的撤退路线正好是这条线路。

杜聿明被俘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避免混乱,杜聿明的撤退计划的保密级别是很高的。

可即使如此,还没等杜聿明下令撤退,徐州就已经乱套了。原因是蒋氏害怕存在徐州等地银行的硬通货落入华野手中,提前通知他们撤退。

这些人都是达官贵人,哪里有什么保密意识?他们知道了,就意味着全徐州的人都知道了。徐州顿时大乱。

紧接着,杜聿明联系不上李弥和孙元良了。因为按照杜聿明的计划,李弥所部应派出一个师先期占领萧县;孙元良也应向华野发起佯攻,做出一副徐州部队要向两淮方向突围的假象。

可由于电话兵在拆线的时候误把杜聿明指挥部的电话线拆了,使杜聿明和各部根本联系不上。

在仓皇之中,杜聿明只得下令,让各部经萧县永城撤退到滁县,连起码的行军路线和部署都没有。之前杜聿明精心布置的所谓“滚筒式战法”还未来得及施展,就垮了。

其实,徐州蒋军撤退混乱的原因并不仅是电话线被误拆这一件事引起的,而是孙元良和李弥故意不接杜聿明电话所致。

按照之前杜聿明布置的行军序列,李弥所部派兵前出至萧县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大部队通过后做掩护部队。按照李弥的话来说,徐州这几十万人怎么走得动?让我们在后面掩护,不是叫我们当替死鬼吗?

因此,李弥根本就没有按照之前杜聿明规定的行军路线撤退,而是绕过了杜聿明的指挥部直属队和邱清泉部,从侧翼跑到杜聿明前面去了。

本来,杜聿明规定的撤退时间是11月30日,李弥部因为是掩护部队,所以应于12月1日撤退。可李弥为了逃命,竟在11月30日就率部逃跑。这就是说,杜聿明让李弥派兵先期进占萧县的一个师一下子变成了两个军。

失去掩护的杜聿明直属部队这下子惨了,追击而来的华野部队一次攻击就打到了杜聿明的指挥部,连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汽车都被俘虏了。

幸亏刘峙没有随队出发,而是乘坐飞机逃跑了。不然,刘峙就将成为先于王陵基被俘的蒋军上将了。

这还不算,李弥害怕杜聿明找他的麻烦,就故意躲着杜聿明,杜聿明无论是明语喊话还是打电报都找不到他。

12月2日黄昏,李弥率部终于跑到了距离徐州百里之外的洪河集。

说来也巧,李弥部下的通讯营长发现路边有电话线,就把电话机接在了线上。可刚一接上,就听见杜聿明在问附近的部队:

“李弥在哪里?”

这位通讯营长鬼使神差地就回答了一句:

“在这里。”

这下坏了,李弥再想躲可就躲不了了,只得与杜聿明通话。

杜聿明质问李弥,为何不按照之前部署的时间撤退,为什么不按照命令完成掩护任务?

李弥的回答是,没有收到命令。其实,这道命令就揣在李弥参谋长的口袋里。

12月3日,杜聿明好不容易地把从徐州撤下来的部队收拢在孟集。

就在杜聿明要重新部署撤退路线的行军序列的时候,蒋氏又一道催命的命令传来,要杜聿明立即停止撤退,去解救被围的黄维。

没办法,杜聿明只得召集邱清泉、孙元良和李弥开会。可李弥此时根本就不敢前来,只是派了一个副司令来听命。

在会议上,邱清泉大骂这位名叫陈冰的副司令,若不是李弥提前撤退,何至于让部队陷入混乱?

可这位副司令却不服气,他反唇相讥,要不是孙元良提前逃跑,李弥也不会有样学样。难道就因为孙元良是黄埔1期的,你邱清泉不敢骂他,就拿李弥这个黄埔4期的出气吗?

原来,李弥之所以敢违抗命令逃跑,是在学孙元良。按照当时杜聿明的命令,孙元良也是掩护部队,也应该是在12月1日撤退,可孙元良竟然以听错了命令为理由,在30日就率部逃跑。

见孙元良跑了,李弥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虽然对孙元良这种弃友军于不顾的做法也很厌恶,但同时又对孙元良这种对战场危险的敏锐度很钦佩。

既然孙元良率先逃跑,就意味着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因此也就有样学样,跟着也跑了。

见众人闹得实在不像话,杜聿明出来打了圆场。命令邱清泉部打先锋,孙元良和李弥两部为左右翼,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争取早日与黄维汇合。

刘峙 图片来自网络

12月4日凌晨,邱清泉所部向濉溪口方向发起攻击。

可由于杜聿明在孟集耽误了两天时间,华野各部已经在东、西、北三面合围上来,邱清泉攻击的南线,也有部队在顽强阻援。

12月5日晚,邱清泉部进至青龙集、陈官庄以西、以南地区之时,华野一部攻进了担任掩护邱清泉的孙元良部的纵深阵地,同时,华野另一部攻进了孙元良部和李弥两部的结合部。

正在孟集指挥部的杜聿明也感到了危险,华野一部已经攻至距离孟集不足1公里的一个村庄。如果再不离开孟集,就有被华野俘虏的危险。

因此,杜聿明的指挥部前移到夏砦。

而此时,邱清泉、孙元良都找到杜聿明商量对策。于是,3人来到了李弥的指挥部。

孙元良提出,仗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了,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邱清泉表示赞同,李弥也表示唯杜聿明马首是瞻。

可杜聿明却陷入了纠结。

现在各部都已经陷入华野的包围,能够突围出去还好说,可一旦突围不出去,不仅部队被打光了,重装备也将散失殆尽,到那时,将如何向蒋氏交代?

因此,杜聿明的方案是固守,以等待蒋氏派来援兵。因为在蚌埠还有刘汝明等两部蒋军,共约20余万的兵力可以动用。华中的白崇禧部第20军已经北上救援,只要再坚持几天,定可化险为夷。

可邱清泉、孙元良、李弥这三人早已经没有了固守待援的心气了。

因为在离开徐州时,杜聿明为了提高行军速度,命令各部只准携带7天的口粮、500公里的油料和其他物资,部队到达阜阳后再进行补给。

而现在时间已经过去6天了,各部基本上已经弹尽粮绝了,哪里有能力固守待援?虽然说有空军空投物资补给,可那是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部队的作战需要。为今之计,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2月6日下午3时,杜聿明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可杜聿明此时却犯了两个重大错误:

其一、命令各部分散突围到阜阳集中。

其二、甩掉机关和后勤人员轻装突围。

当时,杜聿明部虽然经过苦战,部队减员在3万以上,但这个减员数量对于一支拥有近30万大军的部队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剩下的20余万大军抱成一团,拧成一股绳向外突围,即使不能全部突围出去,相信也能跑出去相当一部分。

就像黄维,之所以被死死包围在双堆集,仍然不肯突围,这其中固然有其指挥失误的成分在内,但害怕部队突围时被打散也是一个原因。

因此,黄维所部的几个军虽然在双堆集被歼灭,但也给中野带来的很大的伤亡。

而杜聿明要分散突围,正好给了华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机会。这是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一个败招。

杜聿明的第2个败招是甩掉机关和后勤人员轻装突围。这一招看似是为了减轻突围时的包袱,提高突围速度,可却让那些跟随杜聿明多年的人既寒了心,又引起了混乱。

本来,杜聿明是想偷偷的走,不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

可是,徐州大撤退这种消息都保不了密,像不带勤杂人员撤退这种消息能瞒得住吗?

顿时,杜聿明部内部就发生了混乱,哭喊声,叫骂声铺天盖地。

本来是一次秘密突围,这一下子闹得无人不知。相信华野部队对此也知道的清清楚楚了。

这还不算,就在李弥送走杜聿明等三人后,在指挥部召开会议,布置7日凌晨突围的计划时,他突然听到孙元良部的阵地上炮声震天。

李弥急忙给孙元良打电话,发现电话已经不通。李弥明白了,“长腿将军”孙元良又要跑路了。

这下子,全乱套了。

孙元良的单独突围让杜聿明的突围计划迅速破产,华野各部立即收紧对杜聿明部的包围圈。

见大势已去,杜聿明只得下令固守待援。

而就在这时,李弥做出了一件让杜聿明非常不理解的举动来,他请求杜聿明把已经在碾庄圩被华野歼灭的原黄百韬部的第64军番号给他。

在已经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李弥竟然还在想着抓兵权,扩张实力,这种野心和对兵权的

痴迷,简直令人费解。

其实,李弥的举动也不难理解。在徐州大撤退的时候,李弥不知道从哪里划拉了近4000名的散兵游勇,这些人总得有个名分安置吧?

图片来自网络

李弥的如意算盘是,给部下封官许愿,让他们当64军的各级军官为他卖命。

这些人升了官,总得对他感恩戴德吧?这样就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拼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突围。

如果能够侥幸突围,将来自己重组部队,就会掌握3个军。

可李弥的如意算盘还没来得及拨动,陈官庄就被华野攻破了,那些还没来得及上任的军官都被歼灭了。

1949年1月9日,李弥接到了一个噩耗,第8军的主力部队第41师投降了。

41师可不是一支一般的部队。在抗战时期,这支部队就是战功赫赫的荣誉1师,后来改番号为第41师,一直就是第8军的主力。

41师的投降,使李弥终于意识到,自己覆灭在即。

1月10日,华野向杜聿明邱、李两部发起攻击,两部的防线迅速被突破。

李弥自知罪孽深重,没有什么好下场,就示意第9军第3师长周藩出去投降。

可华野命令李弥所部的主要军官出去报到,其余官兵放下装备投降。

李弥既不愿也不敢出去,他放声大哭,对周藩等人边哭边说:

“我不能死呀!我死不得呀!我若能回去,对你们的家属,我一定要照顾的。你们都可以放心!”

见李弥如此窝囊,周藩只得代表李弥去投降,而李弥则趁机换上负伤士兵衣服,混在俘虏群里,等待时机逃跑。

由于当时的俘虏太多,华野的人手不足,几千人的俘虏队伍仅有不足百人看守,趁着夜色,李弥带着几个人偷偷地逃离了。

不过,李弥很狡猾,他知道南线已经被华野和中野的部队控制,遍地都是抓俘虏的民兵和游击队。

因此,李弥决定,向北逃跑,先逃到潍县,然后再逃往青岛,从青岛坐船返回。1月11日凌晨,李弥和卫士来到了萧县,通过金条开路,买了去往徐州的车票。

抵达徐州后,李弥又花钱开了假路条,化名为“刘湘年”。拿着假路条,李弥和卫士再次坐上火车,于28日抵达了潍县。李弥进入潍县后,找到故旧李惠之,请他送自己去青岛。当初,李弥率领第8军驻守潍县,当地富商李惠之就不断巴结逢迎。两人勾结在一起,大发其财。而李弥这次到潍县,已经由过去的堂堂中将变成了丧家之犬了。可李弥却表演了一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好戏,见到李惠之就扑通跪倒,连声哀求:

“惠之兄,看在咱们往日的情分上,求你想办法送我去青岛。等我抵达青岛后,官复原职一定不会忘了老兄,以后咱们兄弟一同荣华富贵。”

李惠之见昔日的堂堂中将如此可怜,就动了恻隐之心,答应替他想办法。不久后,李惠之把妾侄王桂合叫来,叮嘱道:

“你们戏班子要去青岛表演,帮我带一个朋友去,务必要保护好他。”第2天,李惠之将李弥送到戏班子里。李弥见到王桂合,也是黄金开道,他掏出5个金元宝,说:

“兄弟,这次麻烦你了。”

王桂合见到金元宝,原有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连声道:

“不麻烦,不麻烦,咱们一同去青岛。”可当戏班子抵达昌邑石埠镇时,路遇民兵岗哨,进行例行搜查。

戏班成员下车后,一位民兵指着李弥问道:“他是谁?唱什么戏的?”李弥吓得冷汗直流,王桂合马上站了出来,说:

“同志,这是我的老师,唱老生的。”

恰巧这位民兵是“戏迷”,看到李弥神色紧张,想要确认李弥的身份,就说:

“能不能请这位先生唱两嗓子?让我们也听一听。”王桂合刚要阻止,李弥就站了出来,登上一处高台就唱了一出京剧《珠帘寨》。

民兵们一听,连连叫好,就给戏班子放了行。走了一段距离后,王桂合才敢问李弥:

“老兄,你还会唱戏?”

李弥竟然说:

“艺多不压身,这不还救了我自己一命。”

几天后,李弥抵达青岛,通过海路逃回上海。

蒋氏得知李弥逃回,立即在奉化召见,决定重建李弥所部,仍任李弥为司令并兼第八军军长。

蒋氏的用人之道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像李弥这种因一己之私连坑黄百韬、邱清泉两部几十万人的“罪将”,竟仍然委以重任,难道还指望着李弥能够知耻而后勇不成?

李弥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02

康安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