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事状况是怎样的?

青年中医李铎 2024-05-10 19:39:2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长时间大分裂时期,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作为东周统治者的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称雄割据,互相兼并,国家官吏多流落民间,私人聚徒讲学之风蔚起,打破一向“学在王宫的局面”,旧时朝廷的医官,到此时或散在诸侯、或乞食民间,以医学师徒授受传业的日渐增多。

这段时间“百家争鸣”,处于朴素经验阶段的医学出现了质的飞跃,《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五十二病方》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医和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二百一十六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简帛医书,其中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这些简帛医书都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的,《内经》所述十二经脉,正是在帛书所述十一经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知,在《内经》成书以前,曾有过更为古老的医药文献。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内经》本身的记载中找到例证,有人统计,《内经》所引用的古代医书达二十一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有的说成书于秦汉之际,也有人断定成书于东汉时代。我们认为,《本草经》也和《内经》一样,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战国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加以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

春秋时,最负有盛名的医士名为“医缓”、“医和”。医缓,是春秋时秦国医士。在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晋景公疾病,向秦国求医,秦使医缓前往治疗。经诊断,他认为景公之病已经到了攻之不克、达之不及、药不至焉的地步,是为病入膏肓,那是不能活的。医和,亦是秦国医士。在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医和曾应邀去晋国诊治晋平公的疾病,他认为平公是女色过度,而生内热、蛊惑之病,并与晋臣赵孟讨论了蛊疾的病因。最突出的是医和与晋侯论述“六淫致病”,是我国讨论病因的最早文献记录。

在战国时,以“扁鹊”、“文挚”为著。扁鹊的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现在都亡佚了。又相传《难经》也是扁鹊所著,但不见于《汉志》;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虽有撰用《八十一难》之文,但未明言撰人为谁。如是,《难经》一书,似是后人依托之作。我们试看太史公《史记·扁鹊传》,“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一语,可证扁鹊确实长于论脉。由此窥之,或者即是秦、汉人著《难经》而依托扁鹊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宋国名医,当时有文挚。齐湣王疾痏,使人到宋国迎请文挚。文挚至视疾,对太子说:“王病可治,虽然王病可治愈,治愈后必杀挚”。太子问故?文挚说:“非激其盛怒则疾不可治,王怒则挚必死”。齐太子顿首请,终以激怒齐滑王而愈其疾。其他治验,在《列子》里亦有记述。其他名医尚多,不过有的难于稽考,只存名氏而已。当时各国都蓄养医士,屡以重赏征召,如秦王有病召医,能破痈、溃痤的,可得赏车一乘,舐痔的,可得车五乘。

总之,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在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使原来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

青年中医李铎

简介:解读专业医学知识,传播健康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