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化诊疗提供依据,同济医院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肾透明细胞癌广泛进展模式

长江日报 2024-02-21 13:40:3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1日讯(通讯员邓国欢 记者王恺凝)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肾透明细胞癌占比超过70%,是肾癌最常见的类型,有较高死亡率、侵袭性和转移率。

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谌科教授、王少刚教授、管维教授,肿瘤科陶振教授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多组学揭示肾透明细胞癌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代谢重编程研究》的论文(同济医院为论文的第1作者和第1通讯单位)。该研究基于同济医院泌尿外科肾透明细胞癌临床大队列多组学数据、肾癌Ⅲ期临床试验数据和TCGA等肾癌公共数据的联合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肾透明细胞癌新的分子分型诊疗体系,揭示了肾透明细胞癌去透明细胞分化的广泛恶性进展模式。

谌科教授介绍,大约20%—30%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已经出现转移。对于无转移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现在通常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然后定期复查。即便如此,术后仍有3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当前我们缺乏准确评估术后复发转移的依据及相应标准,很难提前采取措施以控制肿瘤进展。这类患者往往还对传统的放化疗不敏感,对一线治疗中的靶向治疗容易产生耐受,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也不高。因此,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机理,制定其分子分型诊疗策略对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样本大队列出发,建立了肾透明细胞癌新型分子分型的临床诊疗体系,确立了4种分子亚型,发现其中一种去透明细胞分化亚型是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的肾癌亚型。同时,研究团队还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对4种分子亚型肾癌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诊疗策略。基于该研究,谌科教授团队已经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去透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药物敏感性评估模型》。

在个体化精准医疗的发展模式下,研究团队所建立的肾透明细胞癌分子分型体系对指导诊断、手术治疗方式、临床用药及预后评估等均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相应发明专利也进一步推动了其临床转化。同时,该研究提供了大队列中国肾透明细胞癌人群肿瘤样本的多组学数据,为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代谢和免疫异质性、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础。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