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师附小把汉字教育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识“字”中成长

十目观河东 2024-05-17 15:12:19

“大家好,‘杨老师字源识字课程’再次开讲,我们一同学习:草、家、是、车、羊、走、也,这7个汉字。第一个汉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让我们看到少年白居易眼中的‘草’和借‘草’咏物的情怀。大自然中的‘草’是一丛一片的。早期的小篆字形,变为现在的‘艹’。后期的‘草’字,加‘早’变为形声字。现在有‘艹’的汉字,多和植物有关系……”这是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运师附小”)的汉字教育推广公益课程的微课场景。这样的微课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同时还提高了家长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广受大家的喜爱。

在运师附小的课堂上,汉字教育深受孩子们喜爱。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标志。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成长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2013年开始,运师附小开展汉字教育创新实践与探索。该校选择从汉字入手,以汉字教育为媒介,引领学生一窥汉字的起源,认识汉字的演变,体会汉字的趣味,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优良传统,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汉字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该校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在今年山西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年山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名单”中,该校的汉字教育荣获“2023年山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选一等奖”。

汉字教育——有趣的特色课程

“《乌鸦喝水》是一则经典寓言故事,描绘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寓言故事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也有有趣的汉字……”这是运师附小语文教师高列峰给一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公开课的情景。

在课堂上,高列峰以故事自然导入,让孩子们认读汉字。读一读,圈一圈,认一认,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反复与生字见面识记。然后恰当运用字源识字,偏旁识字,生活识字,儿歌韵律识字等方法,帮助孩子们兴趣识字,快乐识字,玩中识字。这节课点燃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教会了他们一些识字的方法,传承了汉字的文化,让听课师生感受到了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

让语文课堂有趣,让有趣的汉字生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和精彩故事。该校通过开设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汉字的故事,从而更好地学习汉字。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师附小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归类识字教学,如走进汉字的源头进行追根溯源,知晓其背后的故事;走进生活去识字,感受汉字的妙用;利用图片去识字,简单直观;借助音节、通过组词和说话去识字,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基础,还有猜谜语、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儿歌识字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产生了自主识字的热情。

同时,针对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课上不必再逐字指导的情况,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上,从而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引导学生按照“一说读音,二说结构,三说偏旁,四说组词,五说成语,六说句子,七说笔画特点,八说占位”的识字方法,让每一个孩子有准备地课前预习,自信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生字,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该校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团队分别从课前准备、批注方法、识字方法、写字方法4个角度确定研讨目标,完善了运师附小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流程。明确在“双减”背景下,课前预习的方法以及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实现同学们对汉字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在不断丰富汉字教育课程资源之外,该校持续关注汉字教育课堂如何提质的问题。通过“识字、写字”专题教研、汉字教学实践等多种活动,不断总结多年课堂实践的汉字教育新方法及应用,让汉字教育课堂有效提质。从2013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课堂实践,该校总结出“猜、看、说、画、辨”的汉字教育课堂新方法,并结合该校“敏学智慧课堂”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运师附小副校长杨文娟是“杨老师字源识字课程”的创作者,多年在一线用情用心投入汉字教育,收获了突出的成果,让汉字教育成为运师附小特有的教学成果。

她告诉记者,汉字起源于数千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的智慧令人叹服。在汉字教育中,让学生了解“汉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关注汉字的字形,探索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窥探汉字的起源,认识汉字的演变,体会汉字的趣味,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看见汉字世界中的诗和远方。

汉字推广——教学成果显著

近年来,运师附小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汉字教育,为师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针对学生和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字教育的情况,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老师汉字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双减’后,儿童如何在汉字学习中能够有兴趣、有质量,并能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承继者问题。”杨文娟说。

从2013年开始,经过7年多的时间,该校整理出服务汉字教育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常用汉字字源》。这套书以部编版小学语文1年级—3年级课本“识字表”为蓝本,按照儿童学习汉字的顺序,将目前能查到字源记载的汉字,按照字音、字形、造字方法、字形演变、字源演变、小知识和画一画等7部分进行编写,2020年10月正式出版。

据悉,这项创新成果具有实用价值,为我市小学汉字教学提供教学指南,让老师们在汉字教育中,方法科学,有专业依据,具有鲜明的创新亮点。

亮点一:面向初学者的普适性。针对1年级—3年级汉字学习,该校总结了784个汉字字源,将汉字从专业研究的学者案头,送到汉字教育一线师生面前;同时,将介绍汉字的讲座、微课等,在各平台进行传播,让古老汉字得以走进普通家庭。

亮点二:服务一线的便宜性。针对一线师资文字专业培训不足的情况和儿童学习喜欢直观图形的特点,该校在内容编排上,同课本生字学习顺序配套,注重对字形演变的相关解读,提高服务一线师生的便宜性,弥补儿童汉字读本对汉字音形义介绍缺失,或有字形无解读等使用不便的不足。

亮点三:思维品质的拓展性。该校“猜、看、说、画、辨”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符合汉字教育需要。同时,语文、美术、历史、科学等多学科融合,让儿童在了解汉字文化的同时,归纳、辨析和联想的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拓展提升。

亮点四:汉字教育的可视性。汉字字形的可视性,帮儿童发现字形演变的规律,激发兴趣,突破难点;让同学们从机械认读抄写的繁重学习中解放,获得汉字学习的幸福;发现汉字构字规律,增强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且这种可视性,让儿童在阅读中即使读不出字音,也可据字形理解字义,帮助孩子们学习,为儿童终身阅读与写作打下基础。

在实践中,该校还推出了用于汉字教育推广的课程——“杨老师字源识字课程”,让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倾听汉字演变中字形变化背后的故事,接受汉字文化信息等;让儿童的汉字学习学得有兴趣、有质量,为“双减”后汉字教育课堂提质增效,提供可供复制和借鉴的实施路径,为学生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自身的素养。

汉字书写——提高艺术素养

一手规范字,一份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

近年来,运师附小在汉字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好汉字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让孩子们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了在校园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前不久的每年一次运师附小“古诗词诵读”大赛上,孩子们声情并茂诵读古典诗词,展示出新时代少年的风采。

一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建设体系,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更好发挥学校在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建设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运师附小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每年组织开展全体师生普通话推广周活动,通过开展“古诗词诵读”大赛、红领巾宣讲红色活动,让孩子们筑梦新时代,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横平竖直,领略中国文字的魅力;一笔一画,倾诉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书法文化,增强师生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该校每年举行师生同写规范汉字大赛以及高年级学生汉字硬笔书写活动,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强化规范书写意识。

在比赛活动中,师生们所写作品笔画流畅,横平竖直,结构匀称,整体美观,从横竖撇捺、起笔收笔中,一个个字迹工整的汉字呈现在书法纸上,展现出师生们平时坚持练习书写的扎实功底。通过书法比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的素养。

运师附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刘俊杰表示,多样的写字比赛、习字活动,不仅为同学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更激发了全校师生浓厚的练字兴趣。但提高学生写字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贵在持之以恒。比赛已结束,练字当继续。下一步,学校还将以每次比赛为契机,带动全校师生掀起学写规范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形成写字教学、汉字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运师附小的识字教育坚持不懈,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系统的汉字教育,十年如一日,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在一线的教育中,为学生的成长打下深厚的语言基础,让他们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附小”力量。

【来源:运城新闻网】

0 阅读:0

十目观河东

简介:十目观河东,关注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