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本可大将第三,却因故遭刘帅罕见批评,最终落后于黄克诚

新新史界 2024-05-09 09:49:48

1948年6月4日,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刘伯承给中央发去一封电报,详细解释宛东战役失利原因。

在电报中,一向儒雅随和的刘帅,竟罕见的发了怒,长篇大论的批评部队指挥不力。

全文刘帅虽然没有提及姓名,但谁都知道,他批评的正是陈谢兵团一把手:陈赓。

这次批评引起了不小的连锁反应,不仅影响陈赓在之后解放战场上的份量,甚至还间接波及到陈赓的大将排名。

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幽默大师

在讲述正题前,我们先从陈赓大将的性格入手,循序渐进,引出宛东战役中“早已注定”的失利原因。

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有两人最会活跃气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欢声笑语。这两个人,一个是陈毅,另外一个就是陈赓。

二陈虽然性格都比较外向活泼,但之间也有一点小差异。

什么呢?

简单来说,陈毅更偏于“向上讲规矩、向下讲平等”,而陈赓则是一视同仁,无论面对谁,都能开上两句玩笑话,而且情商极高。

1943年夏,中央在延安党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一天,轮到毛主席作报告,就在大家听的聚精会神时,坐在前排的陈赓突然站起身来,大步走向主席台。

毛主席见状也是一愣,连忙问道:“陈赓同志,你有什么急事?”陈赓也不回话,端起桌上毛主席的茶杯,咕咚就是几大口,喝完才挺身敬礼道:“报告主席,天气太热,借您一口水喝”。

会场顿时一片笑声,毛主席也被逗得乐呵,连忙让人给参会同志倒上一杯水。

各位千万不要小瞧此事,陈赓大将能把会场忘记布置饮水这个细节,藏于一段玩笑里,既不让有关人员因为工作疏忽而尴尬,也能活跃会场气氛、拉近毛主席和参会者的距离,陈大将对人情世故把控的十分到位。

这份情商、这个胆量,一般人真来不了。

陈毅曾评价道:陈赓像是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笔者私以为,想要到达陈大将这种境界,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够体会别人的难处,才能把事情做的面面俱到。

一个将军,如果有仁爱之心,那他注定会爱兵如子,陈赓就是这样的仁将。

二,老八路眼中的陈赓

陈赓有多爱兵呢?

2015年,已经91岁高龄的老八路军张梦勤在接受采访时,向外界讲述起她所认识的陈赓。

1938年,张梦勤加入八路军,在陈赓的386旅担任宣传员,由于当时部队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参军的士兵年龄普遍较小,因此很多“小八路”出现念家的情况。

陈赓见状,经常在晚上走到士兵们的营帐中,和他们闲聊,一会摸摸这个的头,一会拍拍那个的肩膀,时间久了,许多小士兵们都把他当做父亲一样看待。

1945年,张梦勤被调到延安文工团工作,有一天,张梦勤听说老旅长陈赓到了延安,于是她立即上门看望。

陈赓见到张梦勤后,不仅放下公务,询问她的生活情况,还亲自下厨,给她做了一份鸡蛋面条。

张梦勤事后才知道,那天的鸡蛋面条,原本应该给当时怀有身孕的陈赓妻子吃的。

由于陈赓平日里十分节俭,所以每天的伙食都会控制,这份鸡蛋面做给了张梦勤,他的妻子自然就没有吃到。

实话说,我军爱兵如子将军者,数不胜数,但能到陈赓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

然而,过度爱兵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惜兵

三,宛东失利的根本原因

1948年5月,中央决定在中原一带打一场大的歼灭战,毛主席大笔一挥,命令华东粟裕率西兵团剑指国民党第五军,中原野战军在旁策应。

刘伯承接到命令后,连夜召集诸将讨论作战事宜,最终计划发动宛东战役,并做出如下部署:

东路:由第1、3、6纵组成,佯攻确山,吸引敌军第18军火力;

西路:由陈赓带领第2、4纵以及华野10纵,连夜行军至南阳以东,布下口袋装,静待敌张轸兵团。

5月25日,东路兵团按计进攻确山,敌人果然上当,白崇禧急令张轸带兵东进支援。

注意,我军在确山地区是佯攻,实际目标在敌人这路援军。

这样的战局尤其考验指挥官的战场宏观操控能力,如何既能不打草惊蛇、吸引敌军进入包围圈;又要控制好“度”,不让敌军支援过快。

这是一个技术活。

此时,陈赓展现其极强的军事才能,他先是调集4纵第10、12旅在社旗镇南,以较小的火力迎击敌人,此举既保证狙敌兵力充足、不会被敌人短时间冲破,也不会让敌人畏难而返。

而后命令第22旅潜移到社旗镇西面的桥头镇,切断敌人退路,包围圈顷刻成型。

刘伯承得此消息后,也不含糊,立即电令东路兵团放弃佯攻确山,星夜兼程前往社旗镇,与陈赓合击,争取一口吃下这支敌军。

由于两路兵团距离较远,即使东兵团急速行军,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抵达目标地。

眼见正面狙敌的部队伤亡愈来愈大,爱兵如子的陈赓决意让前线士兵后撤到社旗镇北,与敌人拉开一段距离。

陈赓此意,是想着敌人既然已经进入包围圈,那就不用在正面继续和敌人撕扯,直接后撤,既能等待援军,也能让敌人继续深入。

更重要的是,此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陈赓大将掰着手指头打仗,在能保证胜利的情况下,要优先确保士兵们的生命,仗打的久一点、物资耗的多一点根本不算啥事。

不过,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有时候过多的感性,只会起到反作用。

张轸此人打仗不行,但还有些自知之明,他在弄清楚解放军指挥官是陈赓后,立即心生退意,只是苦于我军咬的太死,一直没有机会。

眼见我军稍有后撤,晚上做梦都想撤退的的张轸,啥都不顾转脸就跑。

由于正面部队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在后方围敌的兵力又太少,敌军成功突围。

四,大将排名受到影响

为此,刘伯承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写道:西兵团顾虑自己局部伤亡...迷于敌人表面现象,误认为敌人东进,此为未全歼敌人的重大失着,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

这段话可以说是直接指出陈赓的弱点所在,刘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关于陈赓“不愿让士兵过多伤亡、以致战役失利”是否合理,至今仍有不少讨论。

有人认为战争必然有牺牲,陈赓太过爱兵,以至于不顾大局,此举欠妥;但也有不少人支持陈赓的做法。

孰是孰非,各位可以自行品味。

此战过后,陈赓的指挥权力较以往出现缩小,几乎再也没有以独立战略集团军的角色出现在解放战场上,对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开国大将名单中,陈赓的军功、资历都要高于黄克诚,但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后,陈赓最终遗憾落选第三大将。

如果没有宛东战役的失利,陈赓绝对会在之后解放战争中, 取得更加辉煌的军功,进而问鼎大将前三。

25 阅读:8540
评论列表
  • 2024-05-09 16:03

    黄克诚大将当时是军委秘书长,也应排在陈赓大将之前。

  • 2024-05-10 08:39

    大将排名不分先后

    亮仔 回复:
    看当时职务排的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