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党争严重、装备落后导致甲午战败

史海撷英 2024-04-16 18:09:25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分别由大清国派出之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山口县赤间关马关港(今称下关港)签署之条约。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以花押体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肃”字;但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李鸿章设法交结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最终,中国以三千万两银赎回辽东半岛。

该条约之签署象征甲午战争的正式结束,并导致大清国将台湾省(含澎湖)及辽宁省南部的辽东半岛等割让予日本;台湾由此进入长达约50年之台湾日治时期。同时,该条约取代了先前两国签署之《中日修好条规》。与此同时,大清国宣布放弃对朝鲜数百年来宗主国的地位,导致日本于数年后兼并朝鲜。辽东半岛割让事宜,因俄罗斯、德国与法国等介入而未成;其后,俄罗斯与日本发生战争。《马关条约》条约中文原本现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文原本则典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马关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多,相当于3.6亿日元以上的银两。日本以赔款作为财源完成金本位制度。巨额的赔款造成大清朝国库更加空虚,财政赤字加大;而日本则借由获取台湾稻米、茶叶、樟脑、蔗糖、林业开发,在日本国内获得了资本主义所需的资本运作,使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边陲晋升到半边陲国家(1868年——19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半边陲晋升到核心(1945年——1970年)。

为什么会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呢?

甲午战争(亦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水师数艘军舰完工,便假借保养之名,到日本长崎军港涂油。当时日本完全没有和“定远”、“镇远”同级的铁甲舰,清军上岸后,又发生了清军与当地警察械斗的“长崎事件”。此事件造成日本反中情绪,也使日本加紧建设海军,包含雇用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设计针对“定远”、“镇远”大型铁甲舰的舰艇。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光绪十六年(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施政演说中,称朝鲜、中国东北和台湾是日本的“利益线”,是与日本“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宣称保卫利益线上“国家独立自卫之道”。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军力对比

北洋水师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建军后,配置有铁甲舰定远号及镇远号,各有12寸巨炮4门,航速分别为14.5节及15.4节。

然而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6年没有再添置铁甲舰。在此期间,重修颐和园花费约八百万两白银。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40万两,即三艘半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光绪十七年(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因此在开战时的北洋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

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不足,北洋海军只购入30箱炮,“从前拨定北洋经费号称二百万两,近年停解者多,岁仅收五六十万。”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裴利曼特评论说:“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业已无可驶用。”

李鸿章在光绪五年九月十二日(1879年10月27日)的奏折中说:“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由此可见,防御是建立北洋水师的关键动因。巨资订购的“定远”、“镇远”这两艘战舰的设计与制造,凸显装甲、吨位和重炮的优势,这也与李鸿章立足防御的建队思想密切关联。

然而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在扩张政策的指引下,日本加快陆海军的军备步伐。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重型铁甲舰,日本高薪聘请法国海军部的白劳易担任日本海军省顾问、海军工厂总监督官,专门负责建造在火力和速度上足以对付“镇远”和“定远”的“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同时重金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订购快速巡洋舰。

依据藤村道生在《日清战争》中的记述,日本海军为了弥补大炮的不足,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舰,并安装刚刚可以应用的小型速射炮。这种小型速射炮虽然是12厘米至15厘米粗细的中口径炮,但其发射速度却为原来大炮的8倍,在同一时间内发射出大量炮弹,如果快速使敌舰接近中口径炮的射程以内,便可完全削弱敌舰的战斗力。较之中方,日军的决策者认识到速射炮将成为击伤敌舰、击杀敌舰官兵的主力舰炮,并将其大量装备于日本海军的舰船上,这一战略预判在随后的海战中得到丰厚的回报。

松岛号

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防护巡洋舰”和“严岛号防护巡洋舰”。

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清朝北洋水师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年度财政收入仅八千万日元。光绪十九年(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元,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服役、排水量2100吨的巡洋舰“平远”是北洋水师最后配备的新造舰,而在1892年服役并编入广东水师的“广丙”(1000吨)排水量低于日本海军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服役的6艘巡洋舰“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秋津洲”、“吉野”,而此6艘排水量都已高于“平远”的2100吨,其中四艘更达4200吨。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多数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光绪十八年(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10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近代陆军和海军,陆军常备兵63000人,预备兵23万人,海军排水量72000吨,包括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日本举行两次大规模海陆军联合演习,并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火力对比分别是:口径20厘米以上火炮31门对15门,20厘米以下火炮230门对140门,速射机关炮244门对294门,鱼雷管39支对43支,船舰航速11.48节对12.84节,装甲巡洋舰3艘对1艘,防护巡洋舰3艘对8艘。

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参战经验,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日本对清廷改革后的实力仍有顾忌,对于北洋水师不敢轻敌。

中日甲午战争过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李朝发生“东学农民革命”,日本得知李朝向清政府求援后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向朝鲜增兵。6月13日,李朝政府致信袁世凯,要求清兵撤离以避免日本军事入侵。此后,日本改为单方面向李朝施压,要求李朝“改革内政”。7月23日凌晨,日军攻占了李朝王宫,推翻闵妃集团,成立了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内阁。

7月25日早晨7:20,方伯谦“济远号”和林国祥“广乙号”两舰在李朝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经过一番激烈炮战缠斗后,“广乙号”在“秋津洲、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创,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后“广乙号”于海岸方向退出战斗,最后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济远号”则在日方三舰的围攻下得以逃脱。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

战争的第一阶段

从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二日(1894年7月25日)到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七日(1894年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战争的第二阶段

从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七日(1894年9月17日)到十月二十五日(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九月二十六日(10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跑主将卫汝贵。圣旨到,造成清军全军崩溃。次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十月十二日(11月9日),攻占金州,次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十月二十四日(11月21日)旅顺陷落。

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坚决反对,从而使得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旅顺口的防御工事,经营十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军则付出3600多人的伤亡。

战争的第三阶段

从十月二十五日(1894年11月22日)到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十一月二十七日(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光绪二十年腊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五(1月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九(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正月十五日(2月9日),日军少将大寺安纯被大炮击毙,是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军衔最高的阵亡者。正月十六日(2月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正月十八日(2月12日),丁汝昌亦自杀。

正月二十三日(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与清军满洲部队主力进行的战役有五复海城,与湘军、淮军、毅军进行的战役有牛庄之战(又名“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战)。日军佯攻辽阳,光绪帝中计,亲自下令围攻海城的清军主力救援辽阳,结果日军迅速调动进攻清军交通枢纽牛庄,围歼孤立在牛庄湘军主力。最终双方主力爆发田庄台决战,宋庆在清军主力被围歼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议和。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为此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

在开战之前,由于北洋水师的发展停滞数年,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晚清用1600万两白银购买德国军舰,李鸿章的亲信驻德公使李凤苞按例收回扣5%,即80万两银。事后有人指责李凤苞将此款私扣,李凤苞回辩说,这80万两都是给李鸿章及其家人用作国外旅资,自己没有私吞。

丁汝昌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购买20门速射炮,但是没有资金,李鸿章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聊购次等快炮十二尊,在甲午海战时还未安装到位。这时北洋舰队每年得款仅130万两,亏空70万两仅能勉强运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政敌、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稣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学者萧一山认为,“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然而慈禧内侄称,修园的费用只是十年间花五百万两。

北洋海军将领大多数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早期毕业生,由于早期办学水平不足,他们在船政学堂仅接受简单的英文、算法、驾驶、测算、枪炮操法培训。光绪三年(1877年)春,清政府在福建船政学堂第一、二届毕业生中选出12人的海军留学生,打算送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进行培训。但其中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到英国后仅上舰实习就结束训练。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未通过入学考试,仅参与了上舰实习,只有严复等六人入校。而留学生监督官李凤苞向朝廷禀报,成绩排名却是“甲等:刘步蟾、林泰曾、严复、蒋超英;乙等: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珪;丙等:林永升、马震东、黄元昊、黄建勋。”刘步蟾、林泰曾日后成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将领。进入北洋水师后,以刘步蟾为首的北洋“福州帮”管带群体,将对北洋水师严加训练的英国教官琅威理挤兑走。

而在战争之中,光绪帝又给李鸿章施压、对军事行动胡乱指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的最主要根源还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等权力集团的骄奢淫逸,朝堂党派互相倾轧,对国防民生事业的不重视。

0 阅读:9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