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力波|勇敢追梦终会“被看到”,《秦淮河边一间房》《烟火人间》治愈到你了吗

扬眼 2024-01-31 18:30:38

央视春晚正在火热彩排中,弹钢琴的建筑工人易群林、农民诗人“田鼠大婶”裴爱民、铁路工作者“影老板”刘影等,惊现彩排观众席,引发热议。他们是大家的“身边人”,是在平凡生活中勇敢追梦、乐观善良的普通人。

巧的是,最近的院线大银幕上也上演着相似的故事。两部热气腾腾的纪录电影让大家看到平凡普通的他们是如此闪耀——《烟火人间》由509位普通网友的短视频素材剪辑而出,他们插秧、砌砖、喂鸬鹚、摘棉花、纺织、开挖掘机,他们过得活色生香;而《秦淮河边一间房》则聚焦开小吃店的重庆人杨芳,以及健身房的四川雅安人阿龙等,在南京打拼的故事。

观众看到纪录片里奋斗的那一个个普通人,对待生活是如此的乐观,足以消解掉所谓的精神内耗。这两部纪录电影都由女导演带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别与她们聊了聊。

《烟火人间》:“衣食住行家”背后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电影《烟火人间》相对特别,不仅是首部竖屏院线电影,而且其素材来自短视频平台上509位“老铁”几年间发布的内容。

“遇见另一种人生”,是电影中509位普通人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因为没有主角,所以80分钟的《烟火人间》更像是一篇散文诗,用“衣食住行家”五个篇章来呈现——

新疆的棉花种植基地里,棉花采摘既有人工的,也有机器的,非常新奇。纺织女工们在车间里飞快地工作着,简直是无影手。

草原牧羊人小心翼翼地撕开面包袋,一转头迎来了山羊炽热的眼神,左右夹击下,牧羊人无奈地说“你们这是抢劫”,扒拉两口,被迫“分享”些面包给它们。牧羊人还假吃草,骗山羊多吃草料。

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无论是提防“油耗子”还是做饭炒菜都花样迭出。只用小煤气炉和一口铁锅,就能做出“侉炖鱼”、“贴饼子一锅出”等家常菜。

建筑工地并非“男人的地盘”,各工种几乎都有女工的身影,比如开塔吊机的女司机,顺着她的视线,地面的人如蚂蚁一般,整座城市尽收眼底。爬上塔吊是体力活,上去了基本就是待一整天,三尺见方的操控室,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遇到风雨时,他们直接困在高空。然而哼首小曲,堆个小雪人,也能笑得很灿烂。

这些拿起手机记录身边琐事的普通人,身份、职业千差万别,他们天真地面对镜头,或许笨拙,或许腼腆,却时不时展示出惊人的劳动技能,还会自嘲幽默笑对眼前困难。

这一段段普通人“不普通”的影像,共同传递出属于中国人的乐观——活着,就是多彩人生。

《秦淮河边一间房》:几个小人物的奋斗史

如果说孙虹导演的《烟火人间》是中国老百姓群像,那冯华导演的《秦淮河边一间房》,则聚焦了几位普通人勤勤恳恳地“过生活”的态度。

片中,重庆万州人杨芳早年来南京闯荡,从推着三轮车卖咸菜,到开一家面条店,到成为今天网红餐馆的老板娘,她一步步将自己的根慢慢地、深深地扎在秦淮河边、扎在南京这座城市里。

作为健身房的销售和教练的阿龙,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辗转来到南京,起初很落魄。他和家人视频,家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拍纪录片。家人问在拍什么,他颇有些自嘲地说,在拍小人物的奋斗史。

在美丽的秦淮河畔,在小吃店,在健身房,他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尽全力想在这个他们深爱的城市,推开一扇门,走进一间房,建造一个家。

片中的人物都是本色出镜,从他们起早贪黑的生活中,观众既能看到“异乡人”的艰辛,也能从彼此扶持中感受人性的温情。影片质朴真诚地记录凡人生活,展示平凡个体“绝不躺平”的奋斗精神,呈现了一幅现代南京的城市生活图鉴。

两位导演们说:普通人值得“被看见”

这两部纪录电影上映后,影片传递出的普通人乐观拼搏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是两位导演在映后活动中被观众反复提及的。

聊到《秦淮河边一间房》中的女主角杨芳,冯华语气里有些许羡慕,因为杨芳永远那么乐呵呵,精气神儿十足,“当我情绪特别糟糕的时候,去店里找她,总能得到力量支撑,她是我的能量场。”

“杨芳的微信签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她身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职场焦虑、中年焦虑。她遇事就解决事,精神内耗?不存在。”冯华满心佩服,虽然杨芳也曾遭遇婚姻破裂,以及与青春期女儿相处的痛苦,但她总能在琐碎繁杂中沉淀,并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冯华形容说,杨芳在她50多平米的小吃店里像一个女王,她身上那种真诚和热情吸引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朋友,而且这些友情都很长久,“我一直想说的是,他们看似是一群特别平凡的小人物,但真的韧劲十足,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脚踏实地地努力着,这画面真的很美好。”

而《烟火人间》导演孙虹这样描述影片中的人物:“他们是数量上的大多数,却是注意⼒上的少数。”一开始,孙虹刷到这些素材时也很惊叹,发现了很多从未关注过的职业和故事,这些影像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真实,“后来我又觉得,其实这是我们日常忽视的人和事,因为有了短视频平台,他们才得以浮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电影《烟火人间》分为五个篇章,看似将海量视频素材做了分类归类,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孙虹和团队刷完海量的视频后,筛选出5万多条,然后再精选出800多段,“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劳动形成了我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家’,只是平时我们忽视了这背后的人。”

孙虹举例说,比如“衣”篇章,选择的素材包括棉花种植户、纺织女工、裁缝女工的日常,也有大家的穿衣打扮,这样一来,呈现了衣服从棉花到棉线,到棉布,再到剪裁为成衣,并被大家穿上身的过程,“由此,让我们跟劳动以及劳动背后的这些人,形成了连接。”

冯华和孙虹都表示,那些在县城里、在乡村里、在更加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生活的普通人群体,构成了真实世界里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为纪录片,呈现真实中国的一个切面,关注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安身立命,是创作的初衷。

【多说一句】 每个普通人都是自己的纪录片导演

在采访中,记者也曾问孙虹,为什么没从海量视频素材筛选有特点的人物进行跟拍。她说,智能时代到来,影像权利被更多普通人所掌握,每个人都能拿起手机去记录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纪录片导演。

确实,这样才能带来千姿百态的众生相,走近他们的生活,会看到生活的不易,也会看到他们身上那股热气腾腾的生命力。看《烟火人间》之前,谁会想到跑船的女孩一年365天几乎在货船上度过,做饭时看着夕阳,还是会欣赏地说“你们看,⼀边做饭还能⼀边看⻛景呢”;喜欢书法的建筑工人忙中偷闲,在水泥地上一笔一划写下“天道酬勤”;单手单脚的男人,也能和四肢健全的人一样,勇敢地上路,追寻自己的自由和梦想……可见,精彩的永远是真实生活本身。

他们在笑,在跳,在用力地活出自我。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和乐观——即便生活平淡苦累,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今年央视总台向那么多的普通人发出了“春晚等着你”的邀请函。短视频时代,在不同行业发光发热、可亲可爱的他们“被看到了”,也能成为春晚座上宾。这是对众多普通人努力生活的肯定,对勤劳奋斗的礼赞,对梦想照进现实的鼓舞,更是向所有为更美好明天拼搏奋进的普通人的致敬,而大银幕和电视机前的我们也被他们治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王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