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发现:古老恒星或许是寻找生命的理想之选

葫芦科普 2024-01-12 15:34:25

我们是否孤独地存在于宇宙中?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系之外有无数的恒星和行星,其中一些可能与地球相似,或许也孕育着生命的奥秘。但是,如何在茫茫的星空中寻找生命的踪迹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命的形成和演化呢?

今天将介绍一个由多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对一颗与太阳相似的老恒星 51 仙女座进行了深入的观测,揭示了这颗恒星周围的磁场环境可能非常适合复杂生命的形成,为我们寻找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示。

51 仙女座是一颗位于飞马座的五等星,距离地球大约 50 光年,是一颗与太阳相似的黄矮星。1995 年,两位瑞士天文学家迈克尔·梅耶和迪迪埃·凯洛首次发现了一颗绕着 51 仙女座运转的系外行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也是第一次发现一颗绕着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转的行星。这颗行星被命名为 51 仙女座 b,也被称为“迪米迪恩”,是一颗质量约为木星一半的气态巨行星,但是它与母星的距离却非常近,只有 0.05 天文单位,比水星绕太阳的距离还要小得多。

这意味着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达到了 1000 摄氏度以上,不可能存在液态水或生命。这颗行星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热木星”,即一类绕着母星近距离运转的气态巨行星,它们的存在挑战了传统的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论,引发了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梅耶和凯洛因为他们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 201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周,一个由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公布了他们对 51 仙女座的最新观测,他们认为这颗恒星周围的磁场环境可能非常适合复杂生命的形成。这个团队利用了 NASA 的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和亚利桑那州的大双筒望远镜(LBT)的数据,以及波茨坦分光偏振仪(PEPSI)的技术,对 51 仙女座的大小、重量、年龄、自转、磁场等特性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他们发现,51 仙女座是一颗比太阳稍微老一些的恒星,大约有 61 亿年的历史,质量和半径都比太阳稍大一些,自转周期为 22 天,比太阳的 25 天要短一些。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 51 仙女座的磁场比太阳的要弱得多,只有太阳的 1% 左右,而且磁场的形状和分布也与太阳不同,更加复杂和不对称。

这些发现让天文学家们对恒星的磁场演化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知道,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出生时自转很快,这会产生强烈的磁场,磁场会不时爆发,向它们的行星系统释放带电粒子和有害辐射。这些辐射和粒子对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利的,会破坏行星表面的大气层和水分子,造成极端的温度变化和辐射暴露,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和稳定。经过数十亿年,恒星的自转会慢下来,因为它的磁场会被从表面吹出的恒星风拖住,这个过程叫做磁制动。自转变慢会导致磁场变弱,这两个特征会相互作用,一起逐渐衰减。直到最近,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磁制动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新的观测开始质疑这个想法。

“我们正在改写教科书上关于像太阳这样的老恒星在过了中年之后自转和磁性会怎样变化的内容,”团队的领导者特拉维斯·梅特卡夫说,他是科罗拉多州金色市白矮星研究公司的高级研究科学家。“我们的结果对于有行星系统的恒星以及它们能否发展出先进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梅特卡夫和他的团队发现,磁制动在比太阳稍微年轻的恒星中突然发生变化,从那时起变得十分弱,而且随着恒星继续变老,磁制动会进一步减弱。这个团队将这些变化归因于磁场的强度和复杂度的意外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恒星风的影响。他们认为,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恒星内部的对流层和辐射层之间的耦合发生了变化,导致磁场的产生和分布发生了改变。51 仙女座的新测量特性表明,它已经像我们自己的太阳一样,经历了磁制动减弱的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生命的寻找有什么意义呢?梅特卡夫解释说,当恒星的磁场变弱时,它会释放出更少的辐射和粒子,这样就会为行星系统提供一个更加温和和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演化。他指出,在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中,生命从海洋向陆地的转变发生在几亿年前,与太阳中磁制动开始减弱的时间相吻合。因此,他认为,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的最佳地点可能是围绕着中年和老年的恒星。这些恒星的磁场较弱,不会对行星系统造成太大的干扰,也不会妨碍生命的进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年轻的恒星就一定没有生命,只是说生命在那里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事实上,有些年轻的恒星周围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行星,例如 TRAPPIST-1 系统,它是一颗红矮星,年龄大约为 80 亿年,比太阳还要老,但它的自转速度却非常快,只有 1.4 天,这意味着它的磁场仍然很强。它周围有七颗类地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可能存在液态水和生命。这个系统是目前已知的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系统,距离我们只有 39 光年,是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热点。

除了磁场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生命的寻找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恒星的光谱类型、行星的大小、质量、大气、轨道、自转、潮汐等等,都会对生命的可能性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评估这些因素,天文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指标和概念,如行星的相对湿度指数(ESI)、生命适应度指数(LAI)、生命适宜度指数(LFI)等,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衡量行星与地球的相似度和生命的可能性的。

当然,这些指标都是基于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认识和假设,也许在其他的行星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它们不需要水或氧气,也不受辐射或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想象,不要局限于我们已知的生命模式。

寻找生命是一项极具挑战和意义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天文学家们的努力,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有许多国际组织和项目致力于这一目标,如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等,它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恒星和行星,分析和评估它们的特性和生命的可能性,试图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的证据和信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听到来自遥远星球的回应,或许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独,或许我们就能与其他的文明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未来的可能。

0 阅读:31

葫芦科普

简介:来自星星的小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