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再读三国,才明白什么是英雄

坤哥的书影世界 2024-04-23 20:23:52

近日无事,竟突然想回味一下名著,重新看了一遍《三国演义》,我才发现,这段历史是如何的璀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故事了。

经典里的人物,总会带给我们某种“后劲”,最初时或许无感,但当人生的道路开始起步,开始有了阅历,再回头看看那些经典,历史人物的就显得熠熠生辉。

方觉若人生当如是,此生也无憾。

曹操

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甚至老年人,说起曹操,都是一脸的羡慕,魏武挥鞭,何等的威武,何等的威风八面。

然而,可曾知,曹操年轻的时候,弱冠举孝廉,初为洛阳北部尉,食禄为官,也曾为民请命。

当同僚们都在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时候,只有曹操显得很不合群,不但不去跪舔权贵豪绅,还创立“五色棒”,专打徇私枉法的权贵,甚至得罪了当朝权宦,被排挤被贬官,但曹操也未曾后悔过,一次一次坚持自己的想法。

董卓乱政的时候,朝廷里的三公大臣们,基本都在想着明哲保身。

只有曹操,孤注一掷,以七星刀刺董卓。可谓赴汤蹈火,不惧身险。

后来,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誓言共扶汉室,然而,十八路大军真的到了战场上的时候,却是出工不出力,嘴上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只有曹操,愤懑诸公驻足不战,一句“诸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率领孤军独自向董卓进攻,荥阳城下战徐荣,虽败犹荣。

然而,曹操身上的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少年意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许多人眼里却是被冠以所谓的——“幼稚”、“情商低”“不懂圆滑”。

我想,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与随波逐流的常人不同,没有同世俗一道,因为接受世俗而随波主流的人,是做不出世俗常规之外的事的。

许多年轻人羡慕英雄,很多无非是羡慕英雄所取得的功业,那种挥斥方遒的气势,那种威风八面。可是,英雄身上的那些世俗之外的东西,少年意气,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呢?

在世俗常人的价值观里,英雄做的事,很多都是“无益之事”,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都是“没有结果的坚持”,都是无法理解的。因为皈依世俗的人,是做不出来的,英雄能做,就证明世俗常人的价值观是不能用在英雄豪杰身上的。

刘备

刘玄德,汉昭烈帝,开创季汉,一生明志,四十多岁才开始真正创业,五十知天命之年,才有功名,而后三足鼎立,帝业将成之际,为兄弟报仇,功败垂成,白帝托孤。

其实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觉得刘备这人假的很,动不动就哭鼻子,动不动就讲仁义。长大了,每日看着年华流去,理想丢到了爪哇国,除了一些文字之外一事无成,每日只为柴米油盐奔波劳碌。

这时候再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拿出来读,读到刘玄德在荆州感慨“髀肉复生”的时候,读到刘玄德听闻关羽遇害一怒发兵伐吴的时候,读到夷陵兵败白帝托孤的时候,读到临死前写给儿子的诏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时候,不由得潸然泪下。

刘备半生颠簸,人生过半,看到自己大腿上长出的髀肉,还流泪感慨自己已经快年过半百了,还未真正建功立业。叹“髀肉复生”,泪满颊。

当今社会,试问,有多少人,大半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没有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平平庸庸的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却喜欢倚老卖老,向年轻后生讲述他们所谓的“人生经验”。

曹操为什么看得起刘备?

因为,英雄相惜,龙凤相惜,他们是一样的人。

刘备年少怀大志,虽然家道中落,织席贩履,但仍不坠其志,哪怕到了四十多岁,人生都快过半了,刘备仍然没有抛弃年少时的志向。这一点,和曹操年轻时何曾相似,曹操也是在同僚和权贵的打击排挤中,一次一次的坚持。

后来刘备因讨伐黄巾军有功,被封了官,因看不惯盘剥百姓尸位素餐的督邮,便气血方涌,鞭笞督邮,弃官别走。

这又像不像曹操?不屑攀附权贵,不做趋炎附势之徒。

不惧权贵,不惧身险,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仍然没有消磨掉身上的少年意气。

曹操发兵攻打陶谦,没有诸侯敢出兵相助徐州,只有刘备率军去救陶谦解围徐州。刘备只有几千兵马,然而却毅然踏上与曹军决战的沙场。

明知是败,但我为了我的目标和我坚持的东西,仍然去做。

这一幕,像不像当年愤懑诸侯驻足不进,而身率一支孤军向董卓进攻的曹操?

英雄总是相惜。

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人,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同样的耀眼,人总是会不由的欣赏跟自己的心性或志趣相似的人,曹操是英雄,刘备是英雄,他们其实更像是人生的两面,殊途同归。

0 阅读:5

坤哥的书影世界

简介:看有深度的剧